体育课程思政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关系

时间:2022-07-06 17:23:12

导语:体育课程思政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关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体育课程思政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关系

摘要:体育课程思政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育人目标,辅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将其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与实践中,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文章主要研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重点关注的方面。

关键词:体育课程思政;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总书记在2020年7月7日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时指出,希望广大高校毕业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把培养学生适应新时代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帮助学生塑造坚强的意志品格,健全的心智和心理,与他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网络化时代,部分青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人际适应能力减弱,语言表达能力下降,自主学习能力削弱,应对挫折能力降低”[1]。学界从各个视角提出体育运动和课程思政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积极促进作用。余保玲等学者以在浙江大学开展的排舞(Linedance)课程为例,挖掘了课程思政背景下排舞课程的德育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美育功能[2]。韩冰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面进行了探索,设置了体育德育教育、体育智育教育和体育美育教育三个层面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版块,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不同而又相辅相成的课程内容[3]。赵富学等学者对“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要处理好立德指向、立德责任、立德体系、立德过程、立德功能五重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关系[4]。常益和张姝的研究则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策略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在体育课程目标上传达思政教育理念,在体育课程内容上体现思政教育要求,并在体育课程评价上确立思政教育标准[5]。纵观以上研究,有的学者从理论上进行阐释,有的从实践数据中进行分析,有的从体育运动的整体入手,也有从具体的某一项体育运动切入的,还有一些具体到课堂建设和课外拓展,涵盖了体育与大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关系的很多方面。这也反映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一线的教师,还是高校的研究生,都意识到了当前的部分学生在社会适应性和能力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而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的弘扬能够在这个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仍存在可补充和拓展的地方。第一,这些研究者大多是高校的体育教师或体育专业的学生,非体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很少参与其中,这就导致既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等容易受到自身身份的局限。第二,具体讨论体育课程思政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文献还相对较少。

一、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思政课程”的教育尝试,早在2004年,上海就开始了学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工作。课程的目的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尤其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其方式是开发利用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6]。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要求,尤其是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7]”总书记的指示为高校体育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能力提供了重要参考。体育是对人的身心健康进行塑造的教育过程,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中将从更高的层面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塑造。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得到了弘扬,品德修养得到了提高,身心健康得到了保证。体育课程融合知识、技能、体能、情感和道德诸多要素为一体,教师若能很好地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将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落实到实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实现学生的价值塑造,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将是十分有益的。当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育的“基本价值”含混不清的问题,而思政教育将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课程实践中,价值教育一直都是核心问题。一些体育教师和高校仅仅把增强体质、掌握技能、传承体育文化当作课程的价值[8],重视体育课程的知识技能教育,弱化思政功能。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兼容了教育的个体和社会价值,“成为新时代我国有效统一教育价值的指导思想,为我国体育课程价值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9]。体育课程思政能够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课程的独特优势,以培养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体育课程思政,将教书育人、活动育人、赛事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实现立德、强身、健心多元目标,弘扬大学生的合作意识、服务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体育课程和实践中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提高其适应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体育课程思政因其特殊的实践性,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活动和赛事中,将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众所周知,体育运动能够培育大学生坚毅的品格和集体荣誉感,若能在开展体育活动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无异于锦上添花,高校体育教师和其他相关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掘体育课程和活动的这一优势。

二、体育课程思政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定义,健康是指包括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较好状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并有助于提高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水平。显然,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健康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体育教育的一个核心评价指标。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将会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无论对大学生个体,还是对整个社会、国家和民族未来,都是十分有益的。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竞赛等对大学生智力的发展、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人格的自我完善及人际关系的改善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体育竞赛中,有很多项目有较强的对抗性和激烈的竞争性,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坚韧的品格和抗挫折能力。持续的体育活动参与和教师的引导对于这些优秀品质的塑造都是有益的。在参与集体性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会趋向于与其他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遵守团体规范,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学会在与他人的沟通中处理纷争,共同进步。不仅如此,体育运动规则还要求参与者们尊重对手,这种公平公正的精神会影响到学生,使得他们在以后的社会活动中树立正确的理念,走正确的道路。规则意识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交理念。只有这样,大学生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才能更好地与更多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体育课程思政在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塑造方面有着积极的贡献。体育课程思政与一般意义上的思政课程并不相同,是以体育课程为核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输入思政理念。体育思政课教师在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提升,体育精神的培养之外,应该以价值引导为核心,帮助学生形塑核心价值观。在这方面,有着悠久体育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可以为当前的体育课程思政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杨雨龙、刘立清在《“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武术育人的新思考》一文中就阐释了如何在中国传统武术课程中引导学生体悟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培养其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10]。事实上,体育课程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数不胜数,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设计好课程和实践活动,向学生传输正确的价值理念,帮助其形成健全的社会人格。

三、体育课程思政实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

在体育课程思政中,需要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强调规则意识。规则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石,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约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体育活动中的规则十分明确,并有着严格的犯规判定。体育活动是实践性的活动,要求每个参与者遵守统一的规范,并受到所有人的监督和评判。这就决定了在对大学生进行规则教育方面,体育相比于其他教育活动更具优势。无论是在体育课堂上,还是各项体育活动或比赛中,体育教师都会以严格的规范要求和指导学生。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维护自己在社会中应得权益的意识与能力,因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建设社会。在体育教学和比赛活动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到规则意识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将规则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规则是如何帮助处理社会矛盾,从而建立秩序的。规则教育在体育教学和实践中本就十分普遍,只有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并且在实践中切实地感受到规则,才能将规则意识内化为自己所坚持的一种品格,才能将其运用到其他的社会活动中去。其次,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竞争,提高其心理承受力。体育项目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大学生需要在体育活动中竭尽全力以获得更高的荣誉。这种模式与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所参与的社会竞争是十分相似的。良好的竞争意识能够为个人争得荣誉,在社会中与他人建立良性关系。因此,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采取正确的竞争手段,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体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在这方面能够给予学生很好的示范。教师应当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当出现不良的竞争意识时,教师应当及时加以制止,并进行引导教育。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过去和当下进行全面和历史性的把握,帮助其形成较为完善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既不被虚妄的念头所困,也不妄自菲薄。只有一个对自我有充分和正确认知的人,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正确地看待自我与他人在社会中所取得的成就,从而建立更融洽的人际关系。最后,要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学生集体参与。体育课程思政在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一个很重要的路径便是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很难与社会中的他人或者组织机构建立良好关系的。总书记曾寄语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在体育教育中,教师也应当谨记总书记的教诲,以培养有担当的现代青年为己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帮助其树立集体荣誉感,并引导其在帮助他人,融入集体活动中获得快乐。多组织院系与院系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体育竞赛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集体荣誉的意义,帮助其树立对自己所属组织、团体负责的责任意识,进而强化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作者:庄琰 单位: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