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工程训练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时间:2022-07-06 17:03:59

导语:应用型本科工程训练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应用型本科工程训练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践证明,通过课程大纲、培养方案、教学目标、讲授内容、育人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使实践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从而实现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与传道、授业、解惑有机结合,实现协同育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立德树人

在“工业4.0”发展战略的机遇与挑战面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发展的高等院校,应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工匠精神来引领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用“慢”的精神坚定职业信念,用“专”的信念提升职业技能,用“创”的理念助推科技创新,用“德”的秉性重塑教育灵魂。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程训练”作为面向工科院校开设的实践性技术基础课,是学生了解机械加工生产过程,培养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环节。因此,只有将专业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工程训练”课程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1]。

一、“工程训练”课程思政育人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较单一,途径、思路较少,思政工作整合机制不完善,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育人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价值取向偏离、责任意识淡薄、文化素养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其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4]。

二、“工程训练”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落实好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抓准抓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到专业课程改革之中己经成为必然趋势,而作为实践基础课的“工程训练”课程,应在原有课程教学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工程训练”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打破了原有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倾力打造“四位一体”育人新模式。该模式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深入融合、质量监控等方面,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第一,在制造工艺基础、智慧制造、工程训练等工程基础知识讲授环节中,以工匠精神目标为导向,树立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工程认知。第二,从实训教学环境入手,通过实训室楼宇文化、实训场所专业文化、工位工匠精神文化等方面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快速培养工匠精神。第三,在工程实训模块中,全面、深入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积极促成工匠精神实践养成。第四,通过“工程训练”课程思政质量监控系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测与反馈,促成工匠精神的养成。

三、“工程训练”课程的思政融入

(一)思政元素的内涵

“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学不是简单地将思政元素强加到教学全过程之中,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工程训练”的理论教学、演示讲解与操作实训的各环节之中,相互协同,在潜移默化中将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注重从实践课程固有的教学内涵逻辑中挖掘思政元素和内涵,并与实践教学中的固有教学环节巧妙匹配、深入融合[5],努力把家国情怀、法治精神、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价值取向、工程伦理、职业素养、团队精神等有机结合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力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思政元素的融合

“工程训练”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基础课,具有通识性工程实践教学特征,是学习机械加工制造的基本方法、完成工程基本训练、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必修课。为此,“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深入挖掘机械加工、制造领域所承载的德育功能,提炼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融入到工程认知、工程实践、工程创新的教学全过程之中,让学生全视域下理解并体会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真正能够入脑入心,潜移默化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实践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学不主张将现成的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一并灌输给学生,而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工程教育的认知规律,通过现场的工程实验、演示与操作设置一定的课程思政教学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深度参与工程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见表1),大大提升了专业教学效果。

(三)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信息技术的革新深刻影响课程教学的形式和效果,在推动教育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信息化环境下的“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学采用认知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结合、有机融合的方式,倡导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鼓励采用混合式、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注重自主学习,凸显学生主体,使学生在专业教学中慢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反哺专业教学[6]。首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整合实训资源,借助论坛、微信、博客、微博、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创新教学方式,扩大传播渠道,丰富实训内容,让课程思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其次,课程思政育人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不能仅有“你讲我听”“填鸭式”的灌输,还要有潜移默化启发式的渗透。在推进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创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车、钳、铣、刨、磨、铸、锻、焊”等专业性强、内容死板的实践环节中,感受课程思政教学带来的文化素养和崇高的价值追求。通过谈方法、讲案例、抛问题、真实干、互点评、共提升六位一体,深度汇谈、深入沟通,切实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最后,要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活跃第二课堂,延伸第三课堂,拓宽课程思政教学渠道。让学生体验一线工人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劳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习主动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者、主导者、实施者和参与者,其是否具有相应的工程素养、工程认知和工程情感,将直接影响“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效果。因此,要加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职责的认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一)转变专业课教师教学认知,提高育人责任意识

对于“工程训练”专业课教师而言,往往更重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一个“门外汉”,从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的严重缺失。教师应将知识传授、思政导向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自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同时以身作则,带头做好思想引领和行为示范。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责任意识,是切实落实课程思政的前提。

(二)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专业

课教师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普遍缺乏课程思政素养的提升。课程思政不仅要求教师要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同时还要将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科学精神等众多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教学中,而这些思政元素是十分丰富和多样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对这些思政元素了如指掌,才能熟练运用进而引导学生。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只有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才能使其在育人过程中灵活掌握和运用教育教学方法,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修身立德,才能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素养。为此,高校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教研活动,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举办课程思政公开课教学活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切实落地,有效发挥专业课教师课程育人功能[7]。

五、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

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工程训练”课程思政育人过程,特别注重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而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成效如何,最终必须以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作为考核标准。“工程训练”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通常以考核工件加工质量和安全文明操作为主,考核内容较少,考核标准较单一,无法全面考核人才培养质量[8]。“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将从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团结协作、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将考核贯穿整个实习过程。同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工程训练”专业课教师,使其修订“工程训练”教学计划,完善“工程训练”课程标准,改革“工程训练”教学思路,创新“工程训练”教学方案,最终形成客观、公正、完善的“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证明,通过思政元素融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及评价体系完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切实提高了“工程训练”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作者:滕凯 马秀丽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徐州机电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