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管、学团队教学
时间:2022-07-06 16:34:05
导语: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管、学团队教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唯一一门“全覆盖、不断线”的课程,具有时效性、针对性、综合性强的特点。传统的“一师一课程”的教学模式难以克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困境。“形势与政策”课“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采取“一师一专题,一班多专题”形式,有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获得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它承担着第一时间将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巨大成就传递给学生的重要任务,可谓是一门“窗口”课程,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形势与政策”课这一重大任务的关键。江苏海洋大学紧扣“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采取“教、管、学”团队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困境
近年来,全国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非常重视,但传统的“一师一课程”教学模式相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特殊性,还存在着一些困境。
(一)从课程角度看,存在着课程的规范化与课程内容的动态化管理之间的困境
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备受国家重视。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系”,并对教学管理、教学内容、课程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定。“一门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1]22因此,“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学生必修课程之一,科学统筹课程建设、规范设计教学内容、全面准确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只有规范管理“形势与政策”课程,才能更为有效地满足学生诉求,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课程教学预期效果。然而,在现有的5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形势与政策”课是唯一一门学科归属不明确,也没有相对固定教学内容的课程。学科归属的不明确,导致每学期教师只能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定专题、定内容。相较于其他4门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变化的特点,而这种动态性变化,使得任课教师不愿意承接“形势与政策”课的相关教学任务,也使得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变动性增大,从而增加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管理难度。
(二)从教师角度看,存在着课程的广覆盖与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不相协调的困境
“形势与政策”课的广覆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和学期全覆盖。《意见》中明确规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开课不断线;每学期不低于8个学时。若按每年级5000人、每教学班120人计算,每学期就要近10位专职教师授课,教师数量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内容的广泛性。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为基准,从设定的专题而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1]24。“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既有政治又有经济,既谈农业又谈工业,既涉及国防又涉及外交,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教师不仅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视野还要广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因受制于教师的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及学术能力,若采取“一师一课程”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往往只能“蜻蜓点水”,缺乏对专题内容的深度剖析和透彻讲解。这种课程内容的广覆盖与教师实际情况不相协调的困境,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的实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三)从学生角度看,存在着学生信息吸收碎片化与理论学习系统化之间的困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新兴媒体的迅速普及,信息的传播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目前,高校普遍迎来了0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思想活跃,对信息获取途径了如指掌。但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虽然不少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但由于互联网带给人们的是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这使得学生逐渐养成了浏览式的阅读习惯。生活在“后真相”时代的学生,猎奇心较重,一些碎片化、模糊性的网络信息很容易使其相信,进而导致学生的政治价值判断标准被模糊和降低,极大地增加了学生政治信息甄别难度[2]。而系统的理论化学习则可以弥补碎片化学习的漏洞,但大量碎片化信息教师本身都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学生消化吸收难度则更大。因此,传统的“一师一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的含义及意义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的含义
团队教学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协同教学之父”———美国华盛顿大学夏普林教授对协同教学的阐释。二者概念虽不相同,但有许多相似之处[3]。团队教学要以教学团队为基础,而“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是21世纪以来国家大力倡导的,较为显著的标志是2007年至2010年间,教育部先后立项建设了101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夯实了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基础。从2015年开始,教育部又启动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推动了思政课程的教研团队建设”[4]。教学团队理念的形成,国家政策的利好,为团队教学奠定了基础。“形势与政策”课“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是以“形势与政策”课程目标为根本,以高效完成具体教学任务为目的。以学校统领、马院主教、学院促学的“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是一种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学团队围绕专题进行集体教学,彻底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师一课程”授课方式,通过整合学校各方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使得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再取决于教师的个人能力,而是取决于团队的力量。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的意义
1.“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契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在教学内容上变动性大、多学科性强,在教学安排上学生覆盖面广、教学时数少的特点。“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紧扣课程特点,各成员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合作,相关职能部门主抓课程管理,学生管理部门重点做好促学工作,大大减轻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动态性变化给教师带来的困扰。授课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选择自己擅长的专题备课、授课,给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
2.“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的实施,变传统的“一师一课程”教学模式为“一师一专题”教学模式,使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共同承担一个专题,通过集体备课,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专题式教学运用所带来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弥补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也有利于任课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5]。在教学安排过程中,还可以形成“老、中、青”教学梯队,通过建立“传、帮、带”的培养机制,“以老带青、以青促老”,激发各层次教师的教学潜能,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缩短青年教师成长周期,又为老教师适应新时代学生提供了可能。
3.“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对象为全体学生,这也就意味着在校学生不分专业、不管年级,全部是本课程的授课对象,这种全覆盖、不断线的特殊性带来的挑战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比拟的,再加上教学内容更新快、备课压力大的特点,“一师一课程”的教学模式难以发挥教师的学科优势,而团队教学模式采取“一师一专题、一班多专题”的形式,教师可集中精力对教学内容精雕细琢,学生可尽享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管、学”团队教学的实践路径
根据教育部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江苏海洋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形成了“学校统领、马院主教、学院促学”的团队教学新模式,有效促进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强化课程管理,形成教学合力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更多的资源予以保障。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管理不仅要提升教学实效,也应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一,形成并完善了一整套“形势与政策”课管理制度,除适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管理制度外,还专门制定了《“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聘任办法》《“形势与政策”课助课教师管理办法》《“形势与政策”课学生考核评价细则》等,有效地规范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管理。第二,明确了校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校主要领导坚持带头讲“形势与政策”课,校宣传部主抓意识形态工作,严把政治关,并且根据课程需要有针对性地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劳动模范等进课堂、讲政治。第三,教务部门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做好课程安排、成绩管理、教学评价等工作。第四,各二级学院专门选派1~2位管理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助课教师,负责本学院学生的日常管理及成绩汇总等工作。第五,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教学工作,下设“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负责具体教学事务及上通下联工作。每学期,学校通过办公文件形式定专题、下任务、明责任,学校各相关部门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形成教学合力,共同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
(二)强化队伍建设,严把教学质量
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部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优中选优”。因此,首先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形势与政策”课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以思政课教师为主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专家库,每学期根据专题需要,科学整合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团队成员,除注意其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个人知识偏好等因素外,还要关注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尽可能做到各学科教师人数相对平衡。要注重课程负责人选拔,让具有较强政治素养、协调能力、创新意识的教师作为团队的负责人,使团队教学负责人在整个团队教学中起统领全局、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6]。通过遴选方式从辅导员中选拔有“形势与政策”课相关专业背景、富有学生管理经验的人员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助课教师队伍。其次,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动态性变化大、备课耗时长的特点,认真开好“三会”:一是开好教师集体备课会,确定教学专题,明确专题教学重难点,研制教学课件,规范教学要求;二是开好教育教学研讨会,要准确研判国内、国际形势,深刻领会国家政策方针,确保政治方向明确,学理分析透彻,摸准学生实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开好沟通协调会,团队教学涉及多方资源,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二级学院最有发言权,要充分加强教师与助课教师的相互沟通,让助课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及时将教学信息传达给学生,使教学更贴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学习实效
教学改革是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助推剂,改革要因人、因势而行。江苏海洋大学实施的“形势与政策”课“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提出了许多新的举措,如“一师一专题”“二级学院辅导员助课制度”等,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本科生每学期要上满8个学时(相当于4个专题),教育部的教学要点每学期基本在8~9个专题。为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几年来江苏海洋大学形成“专题+专业”“专题+年级”分类、分级教学,即由二级学院在充分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对专题兴趣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专题教师授课。为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知度,学校还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制度,即将教育部所有的教学要点都以在线课程方式进行线上学习,学生可根据线下学习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线上学习,线上学习还设定了线上答疑、线上展示、互动交流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学校还对“形势与政策”课学生考核评价作了规定,将线上学习作为学生考核的前置任务,并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的探索是解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困境的一种尝试。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协调各类教学资源,如何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如何科学进行分类、分级教学,怎样科学评价教学效果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作者:宋忠好 张元 单位:江苏海洋大学
-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英语素质培育分析
- 下一篇: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思政课教学逻辑实践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