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微型教学改革分析

时间:2022-07-06 16:23:14

导语: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微型教学改革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微型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微型教学模式是“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资源表现形式,选取微小的教学内容、简短的教学过程、碎片化的教学互动和模块化的教学研究。因此,微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包含线下微型教学和线上微型教学两个维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探索运用微型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以提高教学技能为根本目标,基于教学改革的教学训练,选取一贯到底的教学内容,强化至关重要的教学设计,摒弃闭卷考试的教学评价。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微型教学;教学改革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造就信息的极大繁荣,人们几乎每天都被海量信息所湮没,因此,短小精炼的信息深受网民的欢迎,“微时代”已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交关系和思维模式。大学生学习途径多,接受能力强,是“微时代”最直接的受益者、体验者和传播者。高校也应由传统的自上而下单线灌输的教育过程转变为教育主客体间双向传播的互动过程,充分利用微媒介发展的契机,改变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论”课程改革开辟新路径。

一、“微时代”为教学改革带来契机

中国互联网短短20多年已历经信息共享、信息共建、知识传承、知识分配等阶段。人类对交往速度和方式的巨大需求是互联网不断发展更新的催化剂,手机网络通讯设备则是“微时代”空前发展的助推器。在此背景下,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教育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把握和利用好新形势有助于提高高校课程改革的效果和教学水平。

(一)移动化信息扩展学习的时空

“微时代”是伴随着网络媒体多元化产生的,悄然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播途径、交流的思维模式和教育的接受方式。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扩展了高校的教育环境,打破书本、课堂、教师、高校的局限。任何人都有成为教育者的可能,都可以在互动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移动教育的逐步形成促使教育方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微媒体的帮助下节省了大量时间,加大、加深了教育主客体间的交流。“微时代”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传播更加高效便捷,交流更加自由随意,只要拥有移动终端和网络通讯,人们的交流便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传播信息。特别是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其成为拉动“微信息”增长的首要设备。成为“微时代”的广泛使用者和积极推动者,人们可以最大化地获取知识、发布信息、点赞评论、交流互动,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的多维互动,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这对受教育者来说受益无穷,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被无限扩大,带来了无限可能性,这也是教育发展和创新的新起点。

(二)海量化资源拓宽课堂的内容

微媒介多元化、差异化的服务类型,有利于制定针对性产品满足用户线上线下教育的各种需要,将理论知识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给受教育者。教育者能够通过受教育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和教学方法,给受教育者提供浏览、学习、分享、评论的平台,促进新媒体、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快速融合[1],掀起各类学科利用新媒体技术尝试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改革的高潮。教学改革增强的互动性拉近了教育双方的距离,实现从静态到动态、平面到立体的资源共享,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形象化和生活化。网络的灵活性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带来创新的源泉,使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微时代”,教育者应与时俱进,形成“微”意识,更新教学理念,通过针对微媒介的培训和学习,摆脱固定教材的局限,提高获取信息的渠道,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基本的教学知识外,还应通过热点新闻、话题讨论及时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教育者还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微媒介的优势,创新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教学方法,使其符合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积极推进最新的网络教学方式。

(三)微型化信息提高教育的实效

“微”顾名思义具有细小、细微之意。微媒体具备内容短小、语言精炼、操作简单、传播便捷等特点,可以大大缩短分享信息、浏览信息、评论信息的时间,避免传统的语言、逻辑、格式的规范形式,特别是转发转载和定时推介功能的开发,变主动阅读为被动阅读,信息更加对口,投递更加精准,极大地推动信息即时性的发展,满足大众每时每刻“晒生活”“晾心情”“发感慨”“言体会”的需求,有利于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发布的信息、转载的内容和评论的语言实时掌握他们学习心理动态,对其关心的学习疑惑及时回复。微媒体充分利用人们碎片化的学习时间,于“微”中见真情,于“微”中体爱意,架起关心关爱的桥梁,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将零散的生活间隙洒满知识的闪光,从认识上进行升华,从行动中见成效,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主体”转变为“实践主体”[2]。

(四)多元化平台提高教学技能

“微时代”教育空间具有二重性,即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首先,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战场,“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教学目的不只是给学生讲授“教什么”,更在于学生学会“怎样教”。因此,教学技能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重点和难点。建立师生双方之间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平台,通过媒体技术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处理,运用互联网庞大的信息量提供丰富多彩的案例和材料,善于运用各种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将教学论内容鲜活起来,使其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性。“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为了达到学生学会“怎样教”的目的,还需要积极组织各种教学训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构建适合的交流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和查询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技术查阅中增强自学意识。高校课堂中的传统教学也是不应忽视的部分,而教学论的学习也需要新兴教学技术的辅助和配合,因此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新兴教学模式,使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此外,教师还应利用各类社交工具,从组建班级群到兴趣组,从全体沟通到单独交流,积极掌握各种网络媒介,最大限度地扩展教学空间,增强网络教学的影响力。

二、微型教学改革的两个维度

微型教学模式是在知识碎片化的前提下重组教学资源,产生教学改革的微效应。“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微型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改革积聚能量,全面提升高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从线下微型教学和线上微型教学两个维度,包括微格教学、微课堂、微课题、微交往4个方面开展微型教学模式改革。

(一)线下微型教学

1.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3],也是微型教学模式采用的重要方式,源于培养师范生从单一技能的训练到完整的实践方式,是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提高的主要方法。微格教学已经成为师范类院校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常规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格教学需要升级改造来适应‘互联网+’的要求”[4]。但因高校的微格教室和训练时间有限,为提高微格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把握好微格教案设计的环节,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与活动设计等方面来把握,经过多次修改之后再进行微格教学实践。为切实提高微格教学的效果,教师以微格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微格教学并非限于集中训练,还重视训练的监管和反馈,即每次的训练伴随着小组的教学评价和课堂反馈,学生根据所负责的微课题对微格教学过程中其他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教师通过布置教学评价的微课题让学生在微格教学过程中互帮互促、资源共享。教师则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微课题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讲授,提高教学效果。

2.微课堂

微课堂是根据师范类专业的特点,由学生选取课程中短小的特定内容展现教学过程,凸显各个环节教学技能的运用情况,旨在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互动。微课堂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教学内容集中,剩余时间开展其他形式的课堂活动。“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不仅需要教学能力的知识体系,更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微课堂的设计很好地将二者融合。微课堂是通过每个微格教室推荐的最优秀的学生和踊跃提高自身的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示范,并针对他们的授课情况开展两轮评价。第一轮由学生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反思自己需要向他们学习的地方。第二轮由教师找出学生遇到的共同问题,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提问技巧、重难点把握等方面提出建议,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授课的注意事项和技巧、评课到底评什么等。“思想政治课教学论”课程中的微课堂可以发挥榜样示范功能,帮助学生查找差距、反思自身、互帮互促。因此,在讲授教学评价之前开始微课堂环节,第一轮选派微格教学小组中最优秀的学生展示教学效果,让其他学生意识到只要认真努力就能有所提高。

(二)线上微型教学

1.微课题

评课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中一项最广泛、最经常开展的活动,其核心在于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技艺,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微课题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对简单的科学方法,基于课程与教学论诸多的微理论研究相关微课题[5]。在微格教学中,当一位学生讲授完毕后,组织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课堂即时评价,对其学习态度、方法、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进行评价,从而帮助其调整、控制后续的学习行为。为了监控微格教学的全过程而改革了教学评价环节,利用微课题让更多学生融入到微格教学活动中,每个人都是讲授者和参与者,除讲课学生外,其他学生都分配微课题任务,记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每个微格小组分为6个微课题,包括导入环节、提问技巧、材料使用情况、课堂活动、板书与PPT的协调、教态和语言表达。微格教学结束后,每位学生完成自己课题组的论文,负责不同微格小组相同课题的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微课题的共同问题、优秀案例、解决对策等内容。最后,学生在自己所在的微格小组分享和讨论,帮助微格小组改进在教学6个重要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科研促进教学的功能。

2.微交往

微交往是教师和学生以微信平台为媒介在互联网空间形成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利用微信发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也包括师生以微信为平台的信息传递、思想分享、情感互动等。“微时代”的各种媒体使学生的朋友圈不断扩大,除了亲朋好友外,还集聚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群,是延伸学生人际关系的链条,覆盖面更广。只要有共同的话语,不论身处何地,不受职业、地位、背景、信仰的约束和限制,畅聊无阻,消除尴尬与隔阂,极大地扩展了人际交往的空间。另外,微博和微信作为网络社交领域中的主要媒介,可以培养学生的媒介意识和交往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使用微媒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扩大学习方面的交往范围。“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涉及的学科和领域非常广,知识内容万象更新,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微媒介可以补充学生认知范围,在微媒介中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师哥学姐的谆谆教诲、教师的循循善诱,不断进行知识上的累积,不断调整学习方法,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互相监督,查缺补漏,教学相长,在网络中洋溢学习的良好氛围,在学习上不断激励自己有更好的提高。微媒介的广泛普及已经成功拓展了学生交往的空间,给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关注的途径。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微型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核心课程,在理论知识学习上需要及时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展示理论学习的成果。学生不但要充分掌握中学政治的知识体系,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各项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微型教学改革采用全面提升教学能力的模块化教学,从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为根本目标、基于教学改革的实践训练、选取一贯到底的教学内容、强化至关重要的教学设计、摒弃闭卷考试的教学评价等5个方面进行新的尝试。

(一)提高教学技能为根本目标

“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是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技能的核心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是课程的重中之重,考核方式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加强实践环节中的理论分析和技能培训,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重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学政治课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切实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在课程的前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次正式的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测试,在对学生的初步教学能力掌握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特定的训练内容和方法。在课程的中期,教师根据前期调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微格教学并进行针对性的微课题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具体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课程的后期,通过小组学生的推荐和选拔,分批次地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进行考查和评价,并提出详尽的改进措施。学生通过课程前期的测试发现自身短板,课程中期提高训练的实效性和理论的科学性,课程后期考评和总结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以现代科技手段来装备课堂,鼓励学生了解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前沿动态[6]。

(二)基于教学改革的实践训练

“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微型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彰显教学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统一的特点,结合师范生要求提升其自身教学能力,使其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学论”课程将中国中学政治课改革的最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融入山东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昌乐二中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效性,让学生了解只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才可能有新课程真正的实施,才可能有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实。一堂课的终极目标就是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因而组织课堂教学就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去预设、去挖掘、去导演、去生成、去拓展、去评点。“思想政治课教学论”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才能达到培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目的[7]。“思想政治课教学论”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善于指导学生“怎么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知识的转化效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三)选取一贯到底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学论”课程中学生教学知识的能力转化直接决定课程的成效。微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学生固定教学内容,在微知识中反复训练掌握教学设计、教学讲授、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为一体的“微”训练,在短小的教学内容中掌握全面的教学能力。课程教学在试讲环节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例如,学生从高中政治教材中选取其中一节作为自己的授课内容,一个学期的教学联系必须根据所选内容不断补充修改,直到教学过程的各个评价环节都能够达到优秀才算完成教学论的实践环节。通过对一节课内容的不断完善和实践,能够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有深刻的理解,在反复的思考过程中对备课环节有清晰的认识,对教学环节有充分的掌握,在小组评价过程中对自身的优缺点有明确的定位。学生可以集中智慧和力量,为小组其他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做出贡献。

(四)强化至关重要的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课教学论”课程的学生实践效果源自教学设计。一方面,微型教学模式改革将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作为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和评价者,基于初期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了解尝试对教学微内容精心准备,从面试、试讲、说课3个层次的参与完成整个课程设计,通过反复训练完善教学设计,在实践过程中深化理论认识。另一方面,微课题为教学设计能力的强化奠定基础。微格教学过程中的6个重要部分(导入环节、提问技巧、材料使用情况、课堂活动、板书与PPT的协调、教态和语言表达)设置6个微课题。微格教学结束后,每位学生完成针对性的微论文,深入了解每个环节应该怎么做、具体怎么样,以及以后如何提高,在训练教学技能的同时又提升自身教学设计能力,在帮助其他学生指出问题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

(五)摒弃闭卷考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出发点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是促进学生快速成长的重要环节。高校的传统闭卷考核方式很难体现教学水平的高低,加之“思想政治课教学论”课程的实践特性,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摒弃传统闭卷考试的教学评价,而过程性评价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进行动态观测。首先,提高过程性评价中微课题完成度的比重。教学评价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从第一次作业“制定学习规划”到最后一次作业“微课题的论文”,可以得出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状况等,平时分的高低显而易见。因此,过程性评价需要注重在微课题、微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记录和成长提高。其次,增强过程性评价中微格教学的效果。微格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对教学设计的熟练程度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状况,以学生为期两个月提交的两次教学视频为基础,特别注重两次视频的比较,对教学设计的完成情况和教学过程的时长、教姿教态、授课内容的熟悉程度、授课过程的完整性、语言的表达、教学技巧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过程性检测,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彰显教学实践的价值,让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有迹可循。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效结合,旨在形成与培养目标高度一致的有效评价体系。

作者:刘秉亚 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