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交互网络育人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时间:2022-07-06 16:18:31
导语:高校交互网络育人模式的构建和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加强网络平台载体建设,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开展网络育人实践,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以三元交互理论为指导,构建教育主体、教育行为、教育环境三元交互的高校交互网络育人模式,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和困境,从多方融合、协同联动、多维发展、精准施教等方面进行交互网络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提升育人实效。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为网络育人实践指明了方向[1]。新形势下,要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模式和实践路径,拓展育人空间,精准把握育人对象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育人工作中的育人主体、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更加丰富,育人对象作为学习主体,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更为复杂。如何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成为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课题。
一、因势而变:三元交互理论下交互网络育人模式的理论分析
(一)三元交互理论内涵
三元交互理论认为,个体所处的环境、个体行为及个体本身三者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结的关系,并构成三元交互决定系统[2]。该理论强调的是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既注重外在环境对个体及其行为的影响与塑造,也强调个体本身对其外在行为和环境的重要决定作用,同时反映了个体行为对其自身和环境的改进影响。
(二)交互网络育人模式理论分析
与三元交互理论相呼应,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的形成得益于教育主体、教育行为和教育环境三元协同作用的结果。尤其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面对网络技术带来的新变革、新机遇和新挑战,要聚焦三元交互的内在联系,才能破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在三元交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两大教育主体是其中的个体因素,将线下的现实教育场域和线上的虚拟教育场域作为环境因素,将两大主体在两个教育场域中的行为作为其中的行为因素,构建交互网络育人模式。在个体因素中,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教育主体角色,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也有其主体优势,要兼顾两个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行为特点和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提升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在环境因素中,要同时考虑线上和线下两个环境,具体到现实的教育场地和线上载体平台,以及在此环境中形成的无形的精神环境,如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等。在行为因素中,既包括在教育环境中实际发生的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行为和教育对象的学习行为,也包括双方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索、接收、输出信息后,自主完成相应的学习、互动任务的行为,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行为倾向。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构成完整有效的交互网络育人模式,形成良性交互育人实践。
二、因势而谋:新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挑战
(一)双教育主体的共创冲突
随着网络技术和平台的发展,传统高校思政工作者与学生享有平等的信息获取渠道,丧失了部分信息优势,固有的教育方式方法失灵,话语权削弱;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多元、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增强,不再单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开始成为重要的教育主体,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作。双主体情境下的共创对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养、信息素养、网络舆情应对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一些高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培育体系。学生身处网络空间,面临众多选择,容易因缺乏网络媒介素养,网络自律意识不强,网络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薄弱等影响个体网络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3]73。
(二)双教育场域的共融冲突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线下实体教育空间为主要载体,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信息和话语权威。开放、共时的线上虚拟场域为多元思想的交流、共存和交锋提供了广大的空间[4]。而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与即时性,让个体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能够充分表达个人想法,有可能加速负面舆论的发酵与传播,加大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系数;同时网络空间的匿名化与随意性构建了虚拟空间下的网络话语体系和表达路径,但容易因此滋生负面信息、虚假信息等。就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而言,存在网络监管不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滞后的问题,也缺乏系统的线上线下平台整合融合机制。
(三)双向教育行为的互通冲突
在三元交互的网络育人行为中,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两大教育主体的行为既包括双方相互行为影响,也包括单一主体间的行为影响。固有的教育行为是“教师—学生”单项的行为影响模式,在网络空间拓展后,还可延伸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互通行为影响。尽管如此,在实际网络育人中,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为和育人对象的学习行为互通不足,教育工作者在网络平台开展育人工作时,育人内容同质化、形式趋同化、行为主体单一化,对学生的规律和特点把握不够精准,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因势而动:三元交互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特征
近年来,通过育人形式、育人主体、育人环境的交互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平台得以拓展,育人内容和形式得以丰富,育人内涵得以深化,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特征。
(一)单一内容到形式内容共融的双创新交互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一对多的班会、讲座、座谈及课堂等形式开展具体的工作。教育内容以口头传达或者通过纸质媒介发布的文字信息为主,形式较为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人实效。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工作及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提供了便利。形式多样的网络媒介使教师能够跨越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开展工作,同时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以短视频、音频、漫画等更加丰富和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创造了可能。以教育工作者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为例,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平台上发布原创推文、视频和音频,加强对优秀典型的选树宣传,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价值引领和思想引领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疫情期间,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高校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在网络平台开展“战疫”思政,增加了时代感和感召力,进一步提升了育人实效。这为实现育人内容和形式的共融共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单一线下到线上线下联动的双场域交互
有研究者将场域定义为客观关系的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场域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方法及相互之间关系所构成的关系网络。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发生在线下实体课堂,即第一课堂,日常教育、理论课堂、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是主要的形式。单一线下教育活动受时空格局影响,受众群体和范围受限,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受到影响;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固化,教育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拓展。而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原有单一线下教育环境的空间格局,扩展了教育环境,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等的更新和重塑。当前在已有现实思想政治育人场域的基础上,线上虚拟教育场域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双场域实现交互,由此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一是在技术条件支撑下,以网络直播、回放等形式,打破了现实空间教育活动的即时性限制;二是高校或教育工作者的典型工作经验和做法得以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传播,形成可复制的样板,并以此形成可供多维传播和重构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三是有效增加受众范围,扩大教育活动的影响力。
(三)单一接受到接受输出互通的双主体交互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采用线下课堂和日常教育的形式,开展的是一对多的以教育者输出、受教育者接受为主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关系中,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引导整个教育过程,主要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受教育者作为客体,处于从属地位,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往往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较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网络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单一的教育主客体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双向互通的教育模式。受教育者在信息获取方面拥有同等的平台,并且在网络平台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为受教育者通过网络平台、网络课堂积极参与网络互动、表达个人观点、展现个人能力,并借助网络技术优势,合理规划和开展网络自主学习,如阅读、“云自习”“云打卡”等当代学生群体学习新趋势。教育者不再只是单向输出,而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通过网络平台所了解的信息,及时更新个人知识储备、调整教育方式,开展更加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范畴被拓展,每个运用网络的人都是潜在的受教育主体,同时也是潜在的施教主体,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双主体共创价值的活动[3]74。
四、因势而为:三元交互网络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尽管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困境和挑战。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如何积极拓展线上教育场域,如何联动线上线下教育场域,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对象在教育场域中的主体性作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网络育人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以网络育人品牌“伴越工程”为主要着力点,以全环境育人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线上教育场域的开放性和教育主客体的交互性,尤其是师生与网络的交互、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及学生之间的交互,积极探索和完善交互网络育人模式。
(一)协同联动,实现全员育人,发挥好育人主体作用
教育工作者是开展网络育人工作的主力,同时联动校内专任教师、相关职能部门骨干、学生干部队伍、校外专家,搭建全员协同的思政育人队伍。以专业化、项目化方式,有效整合教师资源和校内第二课堂资源,通过网文、音频、漫画及活动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专题活动、主题教育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发挥师生与网络平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网络育人实践中的交互作用,打造“共学、共话、共成长”的师生成长共同体;通过组建网络平台建设、网络作品创造、网络育人研究、网络咨询服务等工作队伍,实现师生共建、共融的全员育人格局,提升育人实效。
(二)多维发展,实现全过程育人,发挥好双场域融合作用
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加强线上线下联动,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开展特色化育人服务活动,打造育人品牌。积极构建“四核四驱”育人实践模式:以考研指导服务工作为核心,通过考研指导服务工作的开展,加强考研宣传和影响,形成学生升学深造驱动力;以竞赛指导服务为核心,通过人人参与竞赛,形成“星火燎原”研究创新驱动力;以生涯规划指导服务为核心,增强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形成自主规划驱动力;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核心,通过开展“生生交互”的同伴示范引领系列活动,形成全面成长驱动力。在全覆盖、全参与的工作队伍和工作模式下,通过新生适应指导、竞赛指导、考研指导、生涯与就业指导等育人服务实践,逐渐形成贯穿培养全阶段、促进学生多维发展的全过程育人格局。
(三)多方融合,实现全方位育人,发挥好环境育人作用
统筹校内微平台,打造以教育工作者微信公众平台为主、校内官方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为支点的多方联动校园网络思政矩阵。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共建、“人网—师生—生生”多方交互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发展、生涯规划、人际交往等困惑,搭建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教育场域融通的全环境育人格局。进一步创新网络思政育人形式、丰富思政育人方法,积极探索个性化、专业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打造人网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影响力和实效性。
(四)精准施教,实现交互育人,发挥好三元交互作用
注重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开展系列主题调研,及时研究新时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做好思政微平台建设,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新生入学季,开展“新生成长计划”,助推新生始业教育;在毕业季,通过“致毕业生”系列活动,加强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爱校荣校教育;通过开展读屏时代线上读书会,提升学生阅读素养;通过“云自习”“云打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自主学习习惯。通过网上延伸到线下、课内拓展到课外,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精准施教,提升“人网—师生—生生”交互育人的实效。构建高校交互网络育人模式,要聚焦主体、环境、行为三者交互。要聚力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虚拟和现实环境为联动、以全员参与为合力的交互模式建设;着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认识、内部动机、能力等内部环境建设,加强外部教育环境规范建设,充分把握网络育人规律,促进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5],深入推进高校网络育人,有效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难题。
作者:吴素红 陈庆宾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抗生素使用认知错误和策略
- 下一篇: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微型教学改革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