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思考
时间:2022-07-06 15:28:22
导语: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现状,剖析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机制建设与实施的创新措施,以期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
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青年,被赋予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高校学生党员是我们党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军。早在党的十八大就已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队伍,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相关部门随即出台了关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专门文件。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一项颇具时代价值的重要工作。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在政治上的引领和吸纳,有效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们也应该客观认识到,在进入新的百年历史阶段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将面临更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环境,肩负更大的任务和使命,接受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促使各高校必须重视并加快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从源头上确保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和党建管理工作水平。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意义
(一)永葆新时代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党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在新的百年征程上,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元素,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强化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永葆新时代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源头活水,也是我们党从根基建设上推动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提升新时代学生党员思政理论水平的需要。新时代的高校党建工作被赋予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党员的思想理论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党员头脑,加深学生党员对我们党带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进一步坚定我们党在新时代发展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社会主义信念,构建坚实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思政理论自信、民族文化自信,树立牢固的党政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政理论水平。
(三)确保未来党员干部综合素质能力的需要。高校学生党员是我们党未来培养党员干部队伍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受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高校学生在思想上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是从源头上强化学生党员教育,锤炼党性修养的有效措施,有助于保障未来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确保祖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上拥有高素质的党员干部接班人。
(四)推动新时代高校办学水平不断发展的需要。高校是我们党领导下的高校,只有通过党建引领办学,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才是有灵魂、有方向的。高校的办学水平与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紧密相关,只有不断努力为我们党培养出全面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高校。因此,高校开展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将学生群体中的优秀者吸收到党员队伍中,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和引领作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党员的整体质量水平,也能够帮助和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发展,最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和目标。
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机制现状
纵观我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及管理机制建设实施的发展历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历了快速的建设、完善、发展,并在总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发展进程。整体概括看,我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与实施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1978年至1989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章程》(简称《党章》)得到了进一步修订,在此阶段,我国各高校主要按照《党章》开展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化水平,为后续的制度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党建工作要求,各高校不断重视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从制度上积极加强建设。但在这一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机制建设仍处于初期探索状态。2.1989年至2002年。我国党建工作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发展和积累后,逐步进入有序推进和完善的状态。随后,为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更好更快发展,从1989年到1996年,针对党建工作及高校党建工作的各项文件陆续出台并实施,对我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任务等进行了明确。2002年,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工作大会上,进一步重申了高校党建工作实施的方针和要求,有效规范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施,在这一阶段,全国各高校的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制度得到逐步完善。3.2002年至2012年。伴随着我国党建工作的不断发展,对各级党组织实施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积极迎合党中央布局党建工作全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更好地引导和保障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2010年,《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简称《条例》)出台实施,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制度、内容、标准等进行了明确。目前,该《条例》已成为高校开展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执行纲领。在这一阶段,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关怀机制、帮扶机制均得到进一步完善。4.2012年至今。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要建设高素质的高校学生党员队伍,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2013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充分强调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对实现我们党新100年目标的重大意义。2017年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简称《标准》),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发展。至此,我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实施有了更加全面、完善的管理机制。
(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取得的成效。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基本全面实现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主要包括“三会一课”制度、支部委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思想汇报制度、党员党性分析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二是基本全面落实了高校学生党员学习的积分考核制度,依据《党章》和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标准和要求,构建了包括党员日常行为表现、职责义务履行、任务完成情况等内容为主的积分测评体系;三是基本构建了党组织书记授课形式、党员实地参观学习、观影学习等多种教育方式的培训体系;四是基本全面普及实施了高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制度,实现了对高校学生党员档案材料、档案保管、档案转递等在内的有效管理。
三、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与实施问题
自2004年开始,我国各高校党建工作快速发展,学生党员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构建了比较完善有序的教育管理机制,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来实施,但面对新时代我国党建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目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对学生入党的思想动机考评关注度不够。自2013年开始实施发展党员总量调控以后,各高校开始采用下达发展指标的方式开展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申请入党的竞争力,因此,一些学生会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动机向学校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由于高校学生所处的阶段不同,表现出的入党动机也有所不同,如一些刚入校的学生很可能会听从父母建议申请入党,而一些高年级或即将毕业的学生则很可能抱着给自己增加荣誉光环或增加找工作优势的动机申请入党。无论是何种动机和目的,这些现象都表现出部分高校学生对“为什么要入党”的思想认识不足或不纯的问题。
(二)对学生党员的评价与认定缺乏针对性。目前,各高校开展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实施的依据主要来源于近几年党和政府相继出台的各项《意见》《条例》《标准》,虽然各高校党组织针对自身实际制定了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施制度,但制度普遍缺乏符合高校学生特点的针对性,大部分沿用的依旧是党组织自上而下实施的标准体系。由于高校学生与社会人员在人生经历、身心发展、理念与价值观塑造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如果在党员教育管理中缺乏对高校学生自身特征的吸纳和结合,容易忽略对学生全方位的成长指引,进而影响学生在党员培养期间的全面发展,最终影响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
(三)对学生党员进行考核与监督方面存在漏洞。通常情况下,高校基层党组织主要针对学生在入党前和成为正式党员前的教育学习阶段进行严格的考核与监督,如定期提交思想汇报,定期进行谈心谈话,组织参加各项党的培训学习活动等,学生党员在转正之后,高校对其进行考核与监督的力度、方式、内容都相对宽松很多,导致很多学生党员在成为正式党员后便在思想上、行为上松懈下来,不断降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由于高校在针对学生正式党员群体方面的考核与监督存在一定漏洞,最终导致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质量水平难以持续提高。
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机制创新措施
基于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与实施的成效,针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机制创新方面的措施。
(一)建立精准的学生入党思想动机评估机制。保持端正的入党思想动机是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前提。因此,各高校党组织在实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对学生入党前的思想动机进行加强评估,在学生入党动机评估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建立更加精准的学生入党思想动机评估机制,并从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之日起就建立并实施这一评估机制,全方位考评其日常行为表现,尽可能客观地判定其入党的真实动机,为后续实施党员培养及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同时,建立学生入党思想动机考评体系,要建立并实施具体化、精细化、条目化的考评指标,通过此种方式来准确评估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前后的思想状态,让每一位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接受“真金不怕火炼”的考验,确保从源头上选拔入党动机端正的培养对象。
(二)建立针对性的学生党员评价与认定机制。由于高校学生在入党后会同时具备“学生”和“党员”双重身份,高校党组织实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应该在党员评价与认定实施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充分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从促进高校学生党性与自我成长协同进步发展的角度,建立更加全面又能突出针对性的评价与认定机制。在该评价与认定机制中,确立以崇高的党性修养为不可动摇的首要标准,对已经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对象的学生,组织进行专门的教育、辅导、把关,从其政治品格、思想素质、学习生活作风等几个方面建立实时的党性修养跟踪记录,定期出具分析评价报告,对于出现问题的地方,及时给予诊断、帮助,确保学生党员在培养阶段得到充分的、正确的教育和指引。同时,在认定与评价机制中要设置必要的学生党员个性化标准,除了重点考虑党性修养和学习表现之外,还应将文化体育、艺术情操、奉献与志愿服务、创新与创造等方面纳入其中,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多元化的优秀学生党员榜样。
(三)建立更加严格的学生党员考核监督机制。高校学生阶段处在人生重要的塑造期,此阶段既容易出现思想和价值观被误导和产生困惑的情况,也急需更加严格的外在力量帮助他们纠偏,确保健康进步与成长。因此,需要高校建立更加严格的考核监督机制。目前,各高校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基本具备了相应的考核和监督机制,但依旧存在考核形式单一、对学生党员的日常表现监督力度不足或监督形式化等问题。一方面,要在现有考核监督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核监督形式,充分研究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特点,设置更加合理的考核实施细则及对应的奖惩制度;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考核与监督实施的技术手段,可以充分结合新媒体技术来设计形式更加丰富的考核方式,或通过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将学生党员考核监督的结果进行公示,实现学生党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监督等。此外,作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还应在现有的监督机制中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应主动履行监督职责的内容,确保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实施监督的过程中有据可依,进而发挥出监督实效。
五、结语
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分子和优秀代表,也是新时代奋斗路上的冲锋者,要不断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既做到从严治党,又能做到与时俱进,强化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发展,加快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体系,才能从源头上深入实现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提质工程,实现学生党员在“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角色中全面发展,进而保障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党的接班人。
作者:农雁淇 蒙丽莎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
- 上一篇:“双减”政策下学校作业管理对策
- 下一篇:互联网+下学生就业教育和管理工作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