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现代科技叠加分析

时间:2022-07-05 09:00:41

导语:文化自信与现代科技叠加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自信与现代科技叠加分析

【摘要】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类晚会大受好评、破圈传播,还打造出“河南卫视中国传统文化输出把手”的名头,令人侧目,文化坚守+观念变革+技术支持,是其从逐渐同质化、劣质化、泛娱乐化市场中脱颖而出的绝妙武器。本文主要从河南卫视打造的名品文化节目《梨园春》《武林风》溯源,分析文化坚守的作用和新技术全媒体支撑的效力,浅析河南卫视的破圈之道。

【关键词】全媒体传播;文化自信;技术支撑

一、溯源河南卫视名品栏目,坚守文化发展方针

早期的地方台受地域和资源限制,基本上只在省内形成受众圈层,20世纪九十年代初,山东卫视靠自制剧《水浒》《白眉大侠》霸屏一时,颇受瞩目,首次打破了区域限制。其后卫视间争奇斗艳,为了争夺、保持收视率各出奇招,其中不乏弯道超车者,比如说靠《超级女声》《快乐大本营》等新潮、活泼的节目而吸引年轻受众,一举成功的湖南卫视。与湖南卫视一样姗姗上星的河南卫视也在认清自己市场上的竞争态势后,聪明的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及发展路径——依赖本土文化资源,打造优质原生态节目。河南位于中原地区,依靠黄河发展繁衍,论历史的深厚和文化的底蕴,几乎没有地区可以超过它。毫不谦虚地说,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通通坐落于此,古时河南还有“天下之中”的赞誉。“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走遍中原大地,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绝非虚言。依托于此,河南卫视最初的发展路线就是:宣扬传统文化、稳固文化自觉、坚守文化自信,并逐步确立了“文化卫视,寓道于乐”的频道定位。河南的豫剧天下闻名,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地方戏曲之首,全国三百多个剧种,河南就占去了四十多个,依托于强势的戏曲资源,河南的名品栏目《梨园春》就应运而生了。《梨园春》1994年开播,最早以戏曲晚会的形式播出,邀请各地戏曲名家登台献艺,以河南豫剧为主,其他地方戏如曲剧、越调、河南坠子等也在梨园春舞台频频亮相,吸引了大票戏迷粉丝。但戏迷终归是少数,节目前期收视低迷,濒临撤档,艰难支撑中,1998年魄力改版,采取“擂台竞技”的模式,将束之高阁的曲艺文化放低姿态,与普通爱好者、技艺精湛者进行互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海选;在形式内容上也从单纯的唱戏增至戏曲小品,还引进了京剧、河北梆子、秦腔、东北二人转等其他地方剧种;受众维度方面还开设了“少儿擂台”,不限年龄与地域,将受众范围真正从河南辐射至全国。《武林风》的诞生也是河南卫视瞄准市场上传统搏击类赛事的空白,依托河南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之乡的地域特点(河南少林与太极在世界范围内都赫赫有名)而开设的武术文化类节目。不意外地,这类极具特色,兼备文化属性和历史底蕴的原生态本土节目,一经播出就风靡全国,既收获了黏性极高的固定受众又在外网掀起了又一股的中国武术热,最高收视率达到过18.04%。《梨园春》和《武林风》作为区域文化栏目开发的典范,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浩瀚文明长河中闪闪发光的宝石不计其数,河南固然文化底蕴不同凡响,但是中国大地上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值得挖掘的文化符号和历史价值。中国文化具有多民族、多样态、多地域的特点,不同的文化圈层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河南卫视在二十世纪初能迎来一段黄金岁月并非偶然。全媒体时代下科技的更迭愈加迅速,流量和资本圈地跑马自建围城,上位媒介巨头对下位卫视栏目具有绝对的宰制力。而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省级卫视内卷严重,第一梯队的网、台媒介巨头掌握多数资源,二三线卫视的生存空间越发逼仄,受众娱乐习惯趋向碎片化和快餐式,“河南卫视”们再次迎来生存困境。河南卫视如何在“以宣扬传统文化为发展方针”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和坚守成为一大难题。

二、文化自信与现代科技叠加助力河南卫破圈传播

(一)机制变革奠定牢固基础

不破不立,河南卫视面对越发狭隘的生存环境,果断在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2020年开始,设立了纪录片办公室、导演工作室等部门,它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将陈旧冗余的官媒制度洗尘一新。对于项目活动制作则采取竞争上岗和内部招标的规则,中标的导演工作室对节目全权负责,简而言之就是良性竞争,能者居之,夺标者不问年龄不分性别,以实际能力和行动力为准则。这种积极、平等、正向的内部机制为河南卫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生命力,在择优而上的体制背景下创作者尽情舒展想象力,才能尽己所能为观众呈现最真诚的作品。从“当潮不让你牛”的主题春晚到之后的元宵奇妙夜、清明、七夕奇妙游系列,河南卫视在传统文化领域深耕多年、坚持宣扬传统文化不动摇的经营策略终迎来了多年之后的集中呈现和必然爆发,还被评选为宣扬中国节日文化的典范和榜样。这些节目的导演陈雷、路红莉、钱林林、陈佳,她们年轻锋利且几乎都是女性。这对于讲资历、重背景的内陆文娱机构来说是一种锐利的革新,而这种革新对河南卫视来说就是使其在如今越发同质化、唯流量化、泛娱乐化的媒介市场上以出其不意的新型文艺模式,带来势如破竹的传播涟漪和连绵不绝的长尾效应的坚实基底。

(二)文化自信引领文艺创新

1.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汤因比曾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形态统计为26个。至今,仍然存在的文化传承不足一半。失落的文明或枯败、或消亡、或被征服了,或曾中断过,唯有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却从不曾中断,这体现了华夏文明强大的生命力。战事威胁、封锁敌对、后殖民威胁、文化入侵,华夏民族的文化自信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遭遇沉重打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重塑与提升之路充满曲折。因此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必须实现中华文明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自强。2.在文化自信中引领文艺创新河南卫视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对传统晚会节目的新生产,这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中国从封锁状态突围而出,奋力发展的过程中,就一直历经着西方好莱坞和日韩亚文化审美的影响和侵蚀,活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概念话语环境下。这使得中国文化输出和文艺创新工作一直处于一种疲弱的状态,也给国人造成了一种盲目的文化自卑自弱感。如若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自信,就会陷入意识形态认知上的历史虚无主义,会因失去民族的文化之根而漂浮;如若对外来文化缺乏吸纳、消融、同化、再造能力的自信,就会在行为上出现全盘西化或闭关锁国。而河南卫视晚会的火爆,反映出当前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求和华夏民族潜藏深处的精神共鸣。溯源中国传统文化类的节目,从1960年的《文化生活》到2017年的《国家宝藏》,都从不同角度结合一定的创新手法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但这类节目有一个共性:受众的局限性和传播时长的桎梏性,这些都会削弱节目在传播链条中的广度和延展度,再加上身处移动传播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微弱期,想获得破圈传播效果是相当困难的,《梨园春》和《武林风》同样受困于此种困境。而河南卫视的“五连爆”算得上是一定程度上天时地利人和的促成。1990年费孝通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意在呼唤不同国家、民族、文明之间能在平等意识沟通下实现相互欣赏、和谐共生,展现了对人类文化自觉进程的预测和对文明“天下大同”的愿景,是一种珍贵的文化兼容观。各美—美人—与共—大同,层层递进,最终追究的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尊重差异、和谐发展的境界,其中还暗含着让自己所属文明顺应发展、蜕变重生、重绽光芒的意思,这是一个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文化自强的文化建设道路。自觉可以避免文化盲目,防止单向的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审美思维;自信可以促进创新性精神和能力,避免文化自弱和自卑现象;在我国独特的审美体系下,坚定民族优秀美学传统,更好的坚守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文化自信中引领文艺创新,实现文化自强。

三、现代科技辅助传统文化,助力文化破圈传播

(一)现代科技+传统文化,双管齐下进行文化融合创新

众多节目中当之无愧的“顶流”《唐宫夜宴》,14名女舞蹈演员扮作去赴宴的唐宫仕女,体态婀娜,巧笑盼兮,舞者们活泼秀逸的舞姿使沉睡了1500多年的唐乐舞俑在屏幕上复活。在“5G+AR+VR”的技术加持下,投屏虚拟空间地图,数据操持进行实时位移转换,配合舞者们的舞乐表演,生动震撼,新奇美妙。它打破了传统晚会固定的舞台空间模式,以“戏剧表演+舞台+空间+综艺”的形式让观众沉浸观赏,如痴如醉的领略到了繁华大唐的景观。除了技术加持外,女舞蹈演员们的努力同样值得尊敬。她们身穿厚重舞服、脸上带着浓妆、嘴里长时间含着棉花以至牙龈出血还坚持长时间排练,都只为追求更高的节目质量。因此说,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宣扬,从来都是共同努力下的结果。清明奇妙游以清明时节中国传统乡愁的“缅怀祖先、祭祀先辈、踏青郊游”为主题。开头小女孩伴随《月光》感伤温柔的歌声出现,表达怀念孺慕之情,之后采用“诗词+歌舞”的形式渲染“踏青郊游”的喜悦,还在画面中融入相应的节日文化场景,如童谣《二十节气歌之清明》;画面上的斗草、踢蹴鞠、投壶展示了清明习俗。这种别具一格的演播模式,打破了传统晚会的刻板印象,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知能力。元宵奇妙夜河南卫视再创辉煌,巧妙地利用“博物馆奇妙夜”的剧情,沿用“唐宫小姐姐”这一火热IP作为串场嘉宾,带领观众云旅游了节目组实景拍摄的河南博物院、洛阳明堂、开封清明上河园、登封观星台等六地,还在节目演播中穿插了历史故事并辅以和传统文物的对话。这种区别于以往重“热闹、传统、气氛”的创新型主题设计,丰富了“网剧+网综”的模式呈现,在“剧情+舞台”的基础上,实现了故事化表达,最大限度地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端午奇妙游中导演陈佳取材中国传统神话和辞赋编排的开场舞曲《祈》,创新性的采用了水下舞蹈再现了《洛神赋》中“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惊艳。七夕奇妙游中总导演路红莉以一位女性航天员作为整场晚会的隐形主角,时空上从现代穿越至古代,串联起女性自爱、自立、自强的故事,使得古时的飞天梦与今日的航天梦遥相呼应,皆因传统的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不止有乞求姻缘、畅想浪漫的意思,观星、祈福等民俗民风更象征着古代女性对美好生活对向往。河南卫视将中国传统节日中祭祀祈福的习俗用亲切活泼的手法娓娓道来,在尊重古人传统精神的同时又提高了当代年轻人对其深邃文化内核的接受能力。

(二)融媒体矩阵助力传播,在移动思维中扩大传播效力

河南卫视晚会的涅槃重塑,同样离不开矩阵传播的助力。2020年的改革使河南卫视的内部运作机制焕然一新,宣传推广思维同样与时俱进。河南卫视这几次都以移动优先策略为主,采取“小+快”的先屏传播模式和全平台联合推送的矩阵传播格局。比如说元宵奇妙夜时先在大象新闻客户端全程直播,19:30才在河南卫视正式播出,同时在快手、B站、河南博物院微博直播间播出;清明奇妙游18:30在猛犸、大象新闻客户端和河南卫视首播;同时,其节目片段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播。节目组将精彩片段提前剪辑为短小视频,方便浏览观看和多次传播,在猛犸新闻、新浪微博、哔哩哔哩、腾讯、优酷、抖音等平台一轮传播后,又迅速上传《祈》等节目精彩生动的拍摄花絮,以此助力二轮传播,形成市场流量增值上和眼球关注度的长尾效应。此外,河南卫视在“唐宫小妞”形象大火之后,迅速将其打造成专属名品IP,并与网友积极互动。比如发起投票,征集网友对于“唐宫小妞”这一形象塑造和发展的意见;设计“唐宫小姐姐为你点亮心愿灯”活动,收集留言区心愿并将其筛选制作至节目设置的“元宵灯会”祈福环节,以这种开放共享的互动模式加深受众的参与感与对节目的忠诚度,加深受众的媒介使用与满足感。

四、总结

在全媒体时代下,传统电视文艺类节目面临着同质化和泛娱乐化的市场危机,而作为承载其传播的物质载体,电视台本身作为官方媒介机构,在传播的过程中又肩负着文艺传承与文化传播的职责,面对消费时代的速食习惯冲击,各级卫视只有在坚守传统职责的基础上实现对节目的再生性发展,才能变劣为优,涅槃重生。

作者:陈思雅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