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服务均等化问题的实证
时间:2022-07-05 08:22:29
导语:文化馆服务均等化问题的实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馆服务均等化是指一个地区的全体公民和外来人员,不受其职业、年龄、性别、学历等因素的影响,都能享受文化馆提供的文体娱乐活动、文化活动阵地、知识讲座、展览以及其他文化馆服务,这种服务是无差别性的、机会均等的、最基本的文化项目的服务。就其基本文化项目和文化设施的服务而言,文化馆开展的工作有普及型和提高型之分,如面向大众的文化活动阵地、公益性文艺讲座、群众文化活动,等等,都是基本的服务,也有对创作文艺精品的专题辅导、高雅艺术的专题讲座,以及馆内专业设备的使用等,都是非基本项目,不属于均等化服务之列。因此,各级文化馆在全力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因地制宜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基本要求,缩小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在文化共享方面的差距,是今后一个时期长兴县文化馆服务均等化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所在。本文从长兴县文化馆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分析入手,针对当前文化馆服务均等化工作存在的不利因素,提出了创新服务均等化理念,转变文化服务方式,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拓展文化服务领域等建议。
一、文化馆服务均等化的运行现状
长兴县文化馆依托文化场馆的阵地优势,深入持久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扩大受益群众的覆盖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着眼城乡均等,共享文化惠民大餐
2021年,长兴县文化相关部门围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百千万”工程,依托文化场馆、综合文化站、文化礼堂、社区文化角等公共文化空间,组织开展节会演出、音舞大比拼、展览展示、辅导培训等各类文化活动1000余场,受益公众10万人次。每年送戏下乡100场、送讲座展览50次、送书下乡2万册,切实将“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特别是长兴县举办“全民艺起来”首届艺术大赛启动仪式盛况被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该比赛共报送500余件文艺作品,4000余件摄影书画作品,10000余人参与比赛,完成表演艺术类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间文化艺术四场复赛并进行全程线上直播,最后共评选出视觉艺术类金、银、铜、入选奖92件,表演艺术类金、银、铜奖67件。活动展示了全民参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全县营造了“全民艺普、人人参与”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着眼区域均等,培养优秀文艺人才
2021年全新策划的“四季周末剧场”共开展36场演出活动,惠及近5000人次,业务干部进文化礼堂开展“美育课堂”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类培训课程,丰富青少年儿童的业余生活,通过全民艺术普及教学,切实担负起对农村未成年人进行文化艺术指导的使命,达到“寓教于乐、以文化人”的目的。特别是2021年成功举办了第七期文化礼堂志愿者培训班,共有188名文化礼堂志愿者参加培训,安排了拓展训练、案例分享和能力测试,在能力测试的内容上既有文化站管理实务,还兼顾志愿者个人才艺,形式上采用书面测试与递交个人才艺视频考核相结合。通过系列培训,这些优秀文艺人才在群文活动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同时进一步推动长兴县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三)着眼群体均等,推进全民艺术普及
全民艺术普及是文化馆每年的题中之义和历史使命。长兴县文化馆在全民艺术普及活动中,以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抓手,以完善制度规范、推行创新服务为创新举措,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各种需求为目标,在广泛宣传、大力推动、全员参与上下功夫,使全县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打开了新局面。通过落实“导师制培养”“青蓝计划”、文化站长培训等项目,提升基层文化专业干部的综合素质。通过“太湖风公益培训”“民间文艺人才培育计划”“非遗传习提升计划”等途径,每年有1万人次的民间文艺人才受到培训。2021年还与县残联、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及总分馆联动的形式成功举办二期“太湖风”公益培训班,开设非遗传承、戏曲、器乐、舞蹈、书画、生活艺术等课程,来自全县各行业的1000余人通过网上报名参加了培训:特邀触感实脸室创始人金曾老师、苍南县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明月老师为学员授课,为听力残疾人士开设中国舞班。
(四)着眼产品供给,扩大服务辐射范围
组织专业或业余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时代的各类原创文艺作品,是文化馆的职能所在。近年来,长兴县文化馆通过创作各类文艺精品,先后获得文旅部奖项50多个、省级文化部门奖项200多个。一是创作文艺精品。文化馆选送的民间舞蹈《岕里婚庆》《蚕匾上的婚礼》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舞蹈《金狮呈祥》获浙江省“群星奖”广场舞比赛金奖等。二是扶持原创作品。先后组织各类诗歌大赛、摄影大赛、原创文艺作品大赛等文艺创作赛事活动30多场,大力扶持各类文艺作品30多部。三是按照数字化文化馆建设要求,实现与省、市数字文化馆平台互联互通,对数字文化馆平台进行了功能提升,场馆项约、公益培训报名等全部实现了线上办理,实现线上线下文化服务均等化。
二、文化馆服务均等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长兴县文化馆服务均等化的现状来看,城乡、区域和群体这三大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还存在不少困境和问题,由于城区与乡村之间、街道与乡镇之间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再加上文化经费投入多少不一,导致文化馆服务均等化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服务理念、保障措施、供给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与弱项,突出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服务均等化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
树立文化馆服务均等化理念,就是要求文化馆在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服务领域从点上开花调整为面上结果,在服务方式上也要由面向“小众”而转变为面向“大众”,形成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前部分文化馆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被动服务意识,对送文化下乡的认识还停留在应付任务上面,思想上还没有完全从过去的体制模式下转变过来,那种阵地式的活动方式已经成为制约功能发挥和服务均等化的一大障碍。
(二)均等化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
近年来,长兴县公共财政对文化馆的投入在总量、占比和增幅方面都比过去有了一定的增长,特别是对专项活动和创建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也有所增加,但与城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与推进文化馆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目标相比,仍然存在弱项和短板,主要表现在均等化的扶持政策还不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再加上一些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了文化馆服务均等化的绩效。
(三)服务均等化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
在文化馆开展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文化馆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配合缺乏长效的协调工作机制,配合的主动性不强;文化馆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文化礼堂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协调不够,机制不活,合力不强;一些服务和工作环节出现空白,一些环节却出现叠加,导致了文化服务成本增加、文化资源浪费和文化服务效能不高。
(四)均等化服务供给有待进一步优化
尊重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权益应成为文化馆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但文化馆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多采取“季节性”的方式供给,忽视了乡镇(街道)、村(社区)面广、量大、时间长的差异性,往往在一个时期内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结果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节,从而给文化馆服务均等化带来负面影响。
三、推进文化馆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文化馆自身发展确立了工作目标,拓展了服务领域,但同时也对文化馆的功能定位、职能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每一位文化馆干部必须深刻认识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内涵,在建立文化产品配送供给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找准文化需求的多样化服务,为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菜单式”配送服务。
(一)深刻认识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服务均等化就是平等地面向大众提供文化服务。在新时代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视角下,文化馆服务均等化体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状态的均衡性。而“群体均等”可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文化氛围的均等。不同的个体受地域、年龄、文化程度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对文化服务的需求程度不同。特殊群体作为群众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教育来提高文化意识,增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愿。二是设施建设的均等。文化场馆、设施的建设应充分满足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求。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让特殊群体享有人性化的公共文化设施。三是服务质量的均等。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特性制定特色化、优质化的主题活动,形成吸引特殊群体自发、固定地参与公共文化项目。综上所述,特殊群体是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中的重点服务群体,保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就是保障“群体均等”,有利于平衡城市公共文化的“区域的均等,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城乡均等”。
(二)坚持个性化服务特殊群体
由于文化馆传统服务模式受空间、地域范围及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约束,极大地缩减了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时间和人流量。因此,新时代文化馆的服务模式应按照不同受众群体的消费水平、生活方式等进行量身定做,也就是实行服务均等化模式。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是文化馆开展精准化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通过整合服务资源、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以多元化的服务渠道传送给目标群体,切实让特殊群体感知文化、体会文化、获得文化,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创新发展的新方向。因此,特殊群体服务研究是文化馆在文化需求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下,创新服务均等化模式的需要。
(三)建立文化产品配送供给工作机制
各级文化馆应根据辖区人口规模、生活习俗、产业特色等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城乡统筹的文化馆文化产品和服务配送供给制度,根据人民群众日常的精神文化需求,确定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各乡镇(街道)、各村(社区)的具体配送内容、方式、周期和额度,把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讲座培训送进文化礼堂,特别是要送进边远山区、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地区、社会福利院等地方。同时,与文联、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各类群团组织一起参与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不断创新供给的内容与形式。在供给方式上,还要利用数字文化馆建设,开拓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新型流通渠道,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均等化新格局。
(四)找准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
文化馆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想高质量开展,保持职能的不可替代性,应考虑全面转型,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满足群众更广泛的基本需求。而其中找准需求是关键,文化馆应在所属区域范围内,开展需求调查。通过基层部署安排或第三方调查机构,获取群众的第一手资料,从而结合充分的调研,再融入广泛的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确定文化馆的服务项目,提供有针对性、有社会性、有影响力的服务内容。特别是在面向城乡群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均等化服务。首先,要利用文化馆、综合文化站和文化礼堂的公共文化空间,向群众提供免费开放服务;其次,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等,进行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提升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能力与文化艺术鉴赏水平;最后,按照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借助社会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组织艺术类非生产技能的休闲文化培训,提升其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
(五)提供“菜单式”文化配送服务
文化馆在组织服务配送项目时,向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其目的是提高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出发点在于满足群众的需求,关键在于改革配送方式。现在党和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这是激励文化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整个公开招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来。在前期遴选招募项目时,须充分听取承接主体尤其是老百姓的建议;在点单过程中,指导好承接主体以大多数老百姓的需求为点选目标,在服务完成后收集服务对象的改进意见与建议,通过网上点单、网上评选等形式,让文化馆服务均等化真正落到实处。总之,在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文化馆要切实转变办馆服务理念,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综合提高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加快文化馆均等化、标准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借助大数据、智能化技术,高质量发展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让广大群众共建共享精神富裕的文化发展成果。
作者:陈青青
- 上一篇:茶元素对现代油画创作的运用
- 下一篇:古代传说在文化产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