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才培养及项目驱动式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04 10:13:32
导语:设计人才培养及项目驱动式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PBL)源于实用主义教学理论和体验式学习理论,从20世纪临床医学教学开始,逐渐扩展到多个学科和领域。设计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交叉性学科,在知识构成体系中含有大量的“暗默知识”,非常适合使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人才培养。在使用P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很多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了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共同推动了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向前演化和发展,以及在设计学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在人类的知识积累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暗默知识”,这种知识无法依靠简单的话语或文字就能准确的传递给学习者,因此在人类众多的人际关系中,产生了一种被称为“师徒关系”的代际网络关系,以完成知识的传承和转移,即师傅依靠亲身实践将“暗默知识”传递给徒弟,徒弟通过观察、思考、模仿等实践环节进行体悟和消化,进而进行不断的实践,以掌握其中的要义,这个过程就是人类社会自发形成的最原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
一、项目驱动式教学(PBL)起源和发展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PBL)的英文全称为“Project-basedLearning”,又被译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它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临床教学。它是一种问题式或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场景和情境的变化,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20世纪初,JohnDewey提出了“Learningbydoing”(做中学)教学理念和实用主义教学思想,DavidKolb进一步将其阐释为“ExperientialLearning”(体验式学习),认为“学习的过程也是通过体验的转换而创造知识的过程”,Dewey及Kolb的思想理念分别被称作“实用主义教学理论”和“体验式学习理论”,二者共同构成PBL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7]PBL教学模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被很多机构和学者认为是一种较为成熟和系统的教学方法,将打破了传统的建构主义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的核心,教师原有的主导角色转变为协调角色,通过项目推进教学内容也客观减少了死记硬背式的填鸭教学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让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学习概念和实践方法[1-3]。基于这样的特征,PBL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外语、医学、生物等学科领域,涉及多个层次的教育领域,并逐渐发生了进一步的演化,如“递进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ProgressiveProject-BasedLearning)等[4-7]。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发展趋势
设计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人类进入现代社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大,设计教育在全球化的同时还出现了普及化趋势,不仅是横向的大众普及,还通过将高等教育设计学科的基本知识内容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板块的一种纵向延伸。设计教育的意义也远远地超越了培养专业设计师的精英式教育,而将其作为唤醒大众创新意识的一种方式,甚至是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PBL教学模式成为这种创新普及式教育潮流下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创新精神和意识培养在中小学时期就被设置到相关的课程体系中,由专门教师进行相关启蒙和辅导[8]。近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中也慢慢地出现了相关内容,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中小学则成为相关教学内容和课程的探索的“试验田”。在北京,2013年东城区最先为区内17所中小学开设三维创意设计课程,基于相关实际及虚拟项目进行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同时配合开发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三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以及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平台,到2015年参与学校扩展到了35所,千余名学生使用相关课程和设备进行学习[9]。在上海,2017年11月同济大学与上海黄浦区进行了相关教育合作,共建了一所依托于同济大学设计学科资源优势的“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该学校是中小学设计教育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在中学中就开始尝试进行PBL(项目学习)方式,进行产学研以及设计思维的探索。在此基础上为了扩大学生国际视野和眼界,还实现了国际化办学,与一些海外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开展互访和学习交流活动[10]。除此之外,还有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徐汇中学等都与相关设计类知名院校开设了相关联合课程,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以及跨学科解决问题和清晰表达设计观点和理念能力。
三、设计学科人才培养特征及项目驱动式教学需求
从知识创造理论的角度看,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知识创新是关于创新及使用创造力的一个过程是知识型组织应对外部竞争环境的基础。按照该领域当下的研究热点来看,知识创造过程,知识创造管理,知识创造与工作实践,知识创造与开放式创新成为学者较为关注的领域和话题,其中较为知名的是日本学者IkujiroNonaka(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知识创造模型。该理论模型主要可以被概括为三个部分,即形式知识与暗默知识之间转换形成的知识创造过程,知识创造后的共享场所及知识资产管理。SECI模型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尝试理解和说明不同知识之间的转化和知识创造的过程[9-11],其研究正是建立在Polanyi(波兰尼)的知识分类基础上的,其将知识划分为“ExplicitKnowledge”(形式知识)和“TacitKnowledge”(暗默知识),而新知识则是通过形式知识和暗默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而形成出来的[12],野中郁次郎称其为“知识转化过程”。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交叉学科同样遵循知识创造理论,在设计师培养环节中存在着大量的暗默知识,如何发现和整合这些知识,以及锻炼对这类知识的敏锐发现力,NigelCross则将其定义为“设计师式的认知”,它是有别于“科学家式认知”和“学者式认知”的新的认知方式,是设计师独特的“解码”和“编码”能力,又被其称为“隐喻认知”[13]。这种认知能力的锻炼正是建立在对“暗默知识”的积累之中。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构成产品的造型、材料、工艺、结构等内容都蕴含大量的“暗默知识”,单纯的“形式知识”不足以支撑设计作品的落地生产,而增长这种链接图纸和落地产品之间的知识和能力,即是Polanyi提到的“Tacitknowledgeisgainedthroughtheexperienceof‘doing’”(暗默知识通过实践经验积累),项目驱动式教学则从方法论和实践环节都印证了以上说法,从而成为设计教学中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方法之一。
四、项目驱动式教学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和演化
西方的设计教育发展较早,当下可查的带有PBL性质的教学可以追溯到德国包豪斯时期,当下开展PBL教学的设计类院校之中,多摩美术大学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类[7]。多摩美术大学在保留原有教学模式和特色的情况下,于2006年开始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并逐步向不同年级和学科学生推广,这也成为其教学模式的一大特色。同时,为了保持其“官、产、学”项目合作模式,多摩美术大学在合作对象和项目选择上十分注意多样化,不仅包含了政府、相关产业企业还包含各类民间组织和学术团体,不同年级和学科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多视角汇聚场所了解多样知识,以及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许江在研究中将多摩美术大学的PBL教学项目总结为三大类,分别为“实施型”“未来型”及“自治团体提案型”,即以量产为前提的实际项目、以前瞻和预测性的调查研究型项目和旨在活跃地方产业及相关传统及工艺类项目[7]。通过不同类型项目,多摩美术大学将多样需求和创造力的学生与多样需求和性质的组织结合在一起,共同创造和解决相关问题,形成了良性的闭环。在国内,同样有一批设计院校和综合大学设计学院较早开始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实际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革新[14],共同推动着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突破。
五、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融入全球化经济大潮,设计教育也一步步经历着相应的变化。高校作为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对产业发展、方向指引及人才供给的重要责任。老一代设计教育学者远赴重洋,将当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教学体系引入国内,经过数十年的积累,设计学科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在逐渐成熟,国际设计交流与合作越发频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设计产业的全球化程度的发展,更加尊重学科特性和基本的知识生产规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PBL)不仅在理论层面,更是在实践教学环节经过了时间的检验。通过国内外学者的教学实践检验和研究,逐渐在大框架下衍生出不同特征的执行方向,为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岳涵 付泓潇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沈阳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 上一篇: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
- 下一篇:新型振动棒对灌浆套筒密实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