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对策
时间:2022-07-01 14:59:58
导语: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提要】文化自信彰显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文化自信的“根”和“魂”。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新形势,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要增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完善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体系,营造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良好社会氛围。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一、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价值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精髓。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力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不仅影响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合理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其文化认同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愈加密切,加之大学生善于运用网络来获取外来文化信息,其价值观念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已成为一种必然。多元文化的大量涌入,为大学生带来了广阔的视野,然而,多元文化中存在的消极的一面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甚至使他们渐渐地丢失了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家国主义情怀可以引发大学生的共鸣,能够增进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不断深化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多元文化的冲击,纠正“文化自卑”“文化自虐”等扭曲的文化观,在学习与实践中真正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让文化自信根植于内心。
(二)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精髓,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层面来说,新时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实践者,他们向世界展现的文化自信,就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深刻体现,影响着我国的世界文明形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又是我国文化自信形象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目前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接受教育更偏重于专业知识,往往忽略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提升自身人文修养,从而使部分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因此,塑造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从多方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认知,这对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进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助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理想信念是个人或群体对当前的现实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在思想上的认同。理想信念主要表现为个人或群体对国家的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守与尊重。大学生处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阶段,他们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大学生在成为一名合格的未来建设者之前,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的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刻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若将其引入到大学生培育体系中,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其次,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中可以获取源源不绝的理想信念力量,这有助于激发大学生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高度的文化自信,从而真正认识到自己身上担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二、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面临的困境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的重要性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也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整个大学生传统文化培育体系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需强化
新时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的首要因素是大学生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有待强化。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需强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大学生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欠缺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较为单一。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学习与深入思考,因此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多的是浮于表面。许多大学生即使选择修读学校开设的有关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却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学分的获得,没有进一步地理解与研究,从而使传统文化课程失去了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同时,现实的竞争与功利的心态使部分大学生认为相比专业知识而言,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实用性。因此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更偏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很难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大学生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欠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才能更深层次地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当前多元文化冲击下,许多大学生价值追求发生转变,更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缺乏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难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二)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主要场所,高校在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近年来,许多高校逐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思政课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但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体系中还存在着有待完善之处。1.高校不够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大学生深度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然而,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多将其设为通识选修课。选修课相较必修课,存在着覆盖面小、课时较短、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等弱点,这些弱点导致学生不能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文化自信的形成。2.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欠缺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只将注意力放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而忽视了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以及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渠道,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培育有机结合,导致大学生对文化自信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高校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高校举行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多以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偏重理论层面的文化熏陶,而没有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点开展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从而使传统文化活动失去了它本来的教育意义,也很难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产生深层作用。
(三)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更加畅通,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大学生的视野中。中外文化的差异性使部分大学生对外来文化产生极高的好奇心,并逐渐被外来文化吸引。外来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这些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他们降低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无法自觉学习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失去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难以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例如,部分大学生推崇过“洋节”,而不注重理解本国的传统节日的内涵;部分大学生推崇外国大牌而忽视蕴含中华文化元素的本土品牌。与此同时,外来文化中裹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除此之外,网络环境已成为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带来了冲击。大学生群体受网络环境影响较大,极易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受到错误的引导。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宣扬扭曲的价值观,这对一些思想尚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会造成巨大的文化冲击,不利于大学生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
三、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对策
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是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培育的成效并不是由某一因素决定的,而是要发挥合力作用。培养新时代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大学生需以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社会环境几方面为发力点,构建多方协调的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机制。
(一)增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1.大学生应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增强的第一步是自觉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课堂学习是大学生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意识到课堂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转变听课习惯,提高课堂效率。无论是对待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应该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课上认真领会教材上的知识以及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并做好课堂笔记;在课下注重提升知识的进一步整合以及深度挖掘的能力,提高课堂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效率。同时,大学生应拓宽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课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而真正想要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还应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相关典籍,提升自我教育能力,从内心产生兴趣,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意识。2.大学生应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践行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是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提升的基础。大学生应树立传承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大学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践行的主体,必须提升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并付诸实践中。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深化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理论联系实践,在现实生活中从点滴出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也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意识。
(二)完善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体系
高校是大学生获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为此,高校应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从课程设置、教育队伍以及实践活动几方面着手,完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体系。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由于选修课存在着覆盖面小、课时较短等缺点,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合理安排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程,并根据实际需要编写教材,保证课时长度以及课程覆盖面。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补充,大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要求选修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推动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采用线下线上双管齐下的方式,在网络学习平台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线上学习时间更灵活,方式更轻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线下课与线上课同时发力,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推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进程。2.强化高校教师中华文化教育意识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高校教师文化自信水平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直接相关。高校要重视提升教师文化自信水平。高校应意识到教师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并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会议、讲座等,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教师文化自信水平。同时,高校要将教师文化自信水平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建设一支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的教师队伍。此外,高校还应推动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将文化自信的培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指导。3.丰富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形式高校除了开展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报告等活动之外,可以注重结合大学生的兴趣适当开展实践形式的活动。高校可以注重推进校内书法、汉服、戏曲等传统文化社团的建设,鼓励传统文化社团从同龄人的兴趣点出发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同时,高校还应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出发点,鼓励大学生主动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并引导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时,带领他们一起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书法、戏曲等。这些活动会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根基。
(三)营造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良好社会氛围
1.有效运用网络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媒体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新时代大学生是网络媒体的广泛接触者,有效运用网络媒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树立文化自信。一方面,主流媒体应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投放公益广告、微博推广、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进行广泛地传播,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由于自媒体具有平民化、普及化等特点,其话语方式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自媒体通过创作有关传统文化的小视频、小短剧等,以更活泼、更易接受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外部环境的作用涵养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2.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新时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同时也容易受到网络上错误言论的引导。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对不尊重历史、抹黑传统文化等错误网络言论严加整治,通过警告、禁言、封号、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等方式打击错误价值观的传播,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打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此外,相关部门还应树立高度的警惕意识,完善网络审核机制,从源头上阻断西方国家错误思潮的渗透,并积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真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四、结语
我国正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大学生作为富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群体,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新的历史方位对大学生提出了新要求,促使他们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人才。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素质,而且还要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中华人民不断奋进提供精神支撑。大学生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内心,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徐宇曈 王春刚
- 上一篇: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 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与地基处理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