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属性与学生管理教育的改善
时间:2022-06-28 16:00:18
导语:大学生社会属性与学生管理教育的改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某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使得某个事物带有其他事物的一些特点,那么这就是其属性的表现。大学生作为社会体系中的一员,其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等,都与社会中的各项事物有着密切的关联,带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增强的具体表现主要有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社会观念三个方面,增强的原因是市场经济本身、市场经济特性与教育体制改革深化的驱动。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属性跟随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步增强,而大学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应根据大学生社会属性增强的需要,进行管理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完善,为大学生社会属性的增强夯实基础,做好大学生走进社会、适应社会的后勤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在校大学生有着两种身份,一是学生身份,属于大学教育的对象;二是社会成员身份,有着双重身份,那么决定了其有着双重的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社交软件等的促进下,大学生的社会属性逐渐增强,参与社会活动、市场活动的程度越来越高。而当代大学生本身受到社会、市场、政策等大环境的影响,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愿望也在增强,使得当代大学生社会属性表现越发的明显。在此种情形下,大学教育需与时俱进,转变理念、改善学生工作、完善管理教育工作措施,以实现管理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为大学生社会属性的增强贡献教育力量[1]。
一、大学生社会属性增强的表现
(一)社会实践
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增多,主要是因为社会经济体系发展逐步完善,社会提供的兼职岗位增多,为大学生打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像超市收银员、快餐店服务员、家教等。学生在打工过程中,获取自身劳动所得的同时,充分接触社会环境,真实的体验和参与社会活动与生活,进而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属性。例如,有的大学设有家教中心,由学生自组织、自管理、自运营,与社会中的家教机构几乎没有差别,学生通过开展家教中介服务,从中获取劳动所得。而且各大高校鼓励学生创业、创新,大学生参与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持续增强自身的社会属性,以为将来的走进社会做好准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无论从事着服务工作、技术工作等体力劳动,还是从事着家教、创业、技术创新等脑力劳动,都在扮演着社会成员的角色,完全体现着其社会属性。
(二)社会关系
以往大学生在社会中的标签是学生,其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学校,人际交往关系非常简单,主要是家人、朋友、同学、教师等,社会关系表现为家人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关系来看,其不再局限于以上几种关系,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广泛,大学生社会关系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社交软件等的促进下,与之有交往关系的人员更加的多样化,有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也有军人、文化人员,甚至有无业人员与外国人,人际关系分散在各个地区。大学生社会关系覆盖地域广泛,有学校所在地、其他省份地区、国外等。社会关系的层次多元化,有与大学生学识、社会背景相差不大的同龄人,也有背景、知识层次相差极大的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等。大学生复杂社会关系形成的原因较多。例如,打工认识的交往对象;通过互联网认识的网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而结识的朋友等;或者是自身社会关系中朋友、同学、亲戚介绍认识的人员。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到更多的人,并与这些人建立社会关系,使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2]。
(三)社会观念
社会观念是大学生不断接触社会而形成的,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有着参与社会活动、接触社会的各项优势。大学生在接触社会过程中,通过自身看到、体验到的事物,进行深度的思考与经验总结,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并以社会身份进行客观评价,逐步形成自身独有的社会观念。大学生本身对社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借助参与社会各项活动,加深自身的体验,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社会的本质,从中吸取社会经验与教训,为自身的社会化身份转型做好准备。与以往只在校园活动、读书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社会观念更加的强烈。此外,当代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个体社会属性的发展影响着其今后的就业状况,所以当代大学生需对社会有一个深度的了解,形成评价社会观念,进行社会发展趋势与情况的评估,以及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评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大学生社会评价观念的增强,对各种社会现象可以给出客观、公正、正确的评价,使其充分地认识到社会现实,避免思想、认识、行动上的盲目,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就业观念,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成员。
二、大学生社会属性增强的根本原因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促进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已成过去时,市场经济遵循的是市场发展规律,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资源与劳动力进行市场调节,极大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市场受到行政干扰变少,人和生产原材料成为市场调节的主体,在劳动力和生产原材料流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构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大学生参与市场活动,与这些社会关系建立联系,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员。在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活动由政府把控,计划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约束,间接制约社会关系的形成,大学生要想参与市场活动,则需要政府的安排。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实体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建立,为大学生参与市场活动提供了机遇与岗位,实现了大学生社会属性的增强[3]。
(二)市场经济特性的驱动
市场经济有着诸多的特性,每一个特性对大学生社会属性的增强有着一定的驱动力。大学生在市场特性的驱动下,多方位的了解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知识、解读评价社会现象,以完成自身社会属性的培养。一是市场竞争的驱动,市场对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大学生作为社会劳动力中的一员,有着一定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最为激烈的就是人才竞争,人才是市场发展的动力,大学生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需要深度参与市场活动,完成自身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市场经济人才需求一直存在,大学生为了证明和检验自身的能力,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确定自身的市场价值,与市场建立了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二是市场经济通过买卖双方的交易活动,完成各项经济活动与产品的买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知识与能力可以定义为商品,多数大学生本身知识水平和能力与市场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市场经济多元化、层次化,其中有大量适应大学生的市场活动,例如家教、简单的兼职、销售、服务等工作,以及一些对技术要求不高的行业,大学生同样有着良好的市场。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劳动付出,换取相应的回报,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大学生在市场活动中,以自身的知识与能力获取收益,社会属性增强效果显而易见[4]。
(三)教育体制改革深化的影响
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是增强大学生社会属性的内在因素,以往大学为免费教育,学生毕业后包分配。在教育改革后,大学生不再享有以上优惠政策,进而促进了大学生走进社会。一是大学教育免费政策的取消,一些家庭困难的大学生选择勤工俭学,挣取大学生活费与学费。虽然国家针对贫困学生有补助措施,但是也无法完全满足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需要其走进社会打工挣钱;二是毕业包分配取消后,倒逼大学生走进社会,提高自身的生存技能,适应社会生活。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明确了两点认识;一方面是自身知识和能力与市场需求无法匹配,那么毕业即面临失业不是一纸空谈;另一方面是就业之后,与岗位的适应性,一旦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差过大,就业后同样面临着失业风险。基于此,大学生有必要提前走进社会,学习和掌握社会生存技巧,试着运用自身所学创造价值,达到增强自身社会属性的目的。
三、基于大学生社会属性增强的需要改善学生管理教育工作
(一)及时转变管理教育工作观念
大学传统的管理教育工作观念固化了学生的身份,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仅针对的是学生,未能体现学生的社会属性。像学生管理制度、管理条例,以及实践活动中,几乎没有涉及学生社会属性方面的内容。市场经济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管理教育观念显然有些不适用。需要大学及时转变管理教育工作观念,第一,认识到学生社会属性增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生社会属性的增强已成为大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当代大学生社会关系复杂化,社会实践增多,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观念,本身带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对社会认识和了解程度较好。因此,大学管理教育的不再是纯粹的学生,而是带有社会属性的社会成员,通过管理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完成管理教育行动的转化;第二,社会成员的管理不是放松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而是要以社会的标准、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强化管理教育的力度,使学生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同时,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完善管理教育工作措施
大学管理教育观念完成转变后,需落实到具体的管理教育工作措施上,方可实现管理教育工作成效的最大化。管理教育措施在制定上,需进行大胆探索及勇敢尝试,突破原有管理教育体制与模式的限制,为管理教育观念的转变提供动力。目前,大学教育在学生社会属性增强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管理教育工作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教育成果,像大学实行的休学制度,学生如果想要进行长期的社会实践,可以申请休学,大学保留其学籍,在学生完成实践后,可以回到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大学通过延长学籍保留时间,为学生增强社会属性提供支撑,管理教育工作更具灵活性。还有的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改进,设置专业的必修课后,其他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采取学分制度,修满学分即可,不对学习的课程进行过多的限制,学生修满学分后,可以提前毕业,促进学生尽早步入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属性。虽然以上增强社会属性的措施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大学管理教育工作已经将社会属性增强付之于行动,未来值得期待[5]。
(三)改善学生工作
大学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相关部门与人员,像总务处、学生处、人事处、就业指导处等,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相关的干事等,需积极改善学生工作,以增强学生社会属性为方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社会属性的增强提供机会。例如,开展社会生存活动,给予学生最基本的生活费用,安排学生在假期体验社会,鼓励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挣取生活费用,培养其社会生存技能。在完成社会生存活动后,要求学生总结生存体验,增强其对社会生活的认知。采取体验式的社会生存活动,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劳动付出,接触与了解到更多的社会现实,获取最为真实的体验与感受,最后回归于理性思考与总结,完成此次活动的升华。学生与社会的相适应,除了在校进行知识与技术的学习,还应亲自动手实践,在社会市场经济活动中,完成所学至所用的转换,创造自身的价值,感知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深度分析市场动态,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在社会现实中,提升其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强化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学生上当受骗,初步具备社会人的基础能力与技能。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仅靠学生课堂所学、大量阅读,以及有限次数的社会实践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大学管理教育部门与人员,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活动,打造第二课堂,围绕学生社会属性的增强设计规划各项活动,助力于学生社会属性的培养。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之中,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形势,以及在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特性与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在校大学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走进社会、接触社会,深层次的去剖析、解读、评价社会现象,强化社会观念,检验自身所学的市场价值,明确自身发展的定位。而大学通过管理教育工作的积极改善,为学生社会属性的增强增添助力、提供机会,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完成学生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换,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身更大的社会价值[6]。
参考文献
[1]赵雅琼,刘秀凤,周云圣.素质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亲社会属性提升的研究[J].管理观察,2020(20):3.
[2]蔡伟.体育运动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属性的影响[J].智富时代,2019(10):1.
[3]张澜,张浩,赵航.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方法及路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3.
[4]曾月柯.网络环境影响下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研究[J].赤子,2019(33):17.
[5]庄绵绵.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及对策[J].艺术科技,2018(5):2.
[6]王爱红.大学教育管理对于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意义[J].新一代(下半月),2018(4):4.
作者:关铭杨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提升策略
- 下一篇:大学体育社团立德树人价值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