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中心静脉导管护理的效果
时间:2022-06-28 15:50:31
导语:风险管理在中心静脉导管护理的效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在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84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生活质量、疼痛程度以及护理质量。结果研究组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2.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29%(P<0.05)。管理后,两组的食欲、睡眠、精神、疲乏、疼痛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后15、30、45d,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管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病区管理、消毒隔离、导管操作、操作熟练程度、文书记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用于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疼痛,还可提高生活质量及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风险管理;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风险事件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近些年来临床新兴的静脉补液置管技术,具有操作方法简单、导管可留置时间长、安全性高等特点,可以减少静脉穿刺,并且反复、间断使用,在新生儿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1]。但是PICC置管以后需要长时间保留,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导管管理,容易发生感染、血肿等风险事件,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增加患儿的疾病疼痛程度,也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2]。因此,探究风险管理在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措施,是指对PICC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其管理对象较多,包括医护人员、医疗环境与设备、患者、药物、医疗程度等。在PICC护理过程中开展风险管理可以减轻患儿的疼痛程度,提升PICC置管的安全性[3]。鉴于此,本研究将84例行PICC置管治疗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试探讨风险管理对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生活质量、疼痛程度以及护理质量的影响,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84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7例;胎龄32~42周,平均(36.58±1.36)周;日龄3~28d,平均(13.58±3.16)d;出生体重1255~3860g,平均(2356.74±350.47)g。研究组中,男24例,女18例;胎龄33~42周,平均(36.54±1.38)周;日龄3~27d,平均(13.85±3.14)d;出生体重1258~3864g,平均(2356.89±351.64)g。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患儿家属均知情、自愿参加研究并签字。纳入标准:①患儿家属均同意开展PICC置管治疗;②患儿的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心、肝、肾存在严重器质性病变;②凝血功能异常;③存在免疫性疾病或先天性血管畸形疾病。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在PICC置管前,仔细向患儿家属介绍PICC置管相关知识,让其意识到PICC置管对患儿病情改善的重要性,获取患儿家属的同意并签字。②完成PICC置管后,每周为患儿更换敷贴,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红肿、渗液等现象,若出现红肿需要外敷碘伏或者黄金散,若出现渗液需要停止用药并且更换导管。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风险管理,具体方法如下。①组建风险管理小组。选择10名PICC置管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作为组员,并选择1名资历深的人员担任组长。②加强对小组成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培训和学习风险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临床操作技能,不断提升小组成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强化成员“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不断培养小组成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以温和的态度对待患儿家属,主动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尽可能为患儿及家属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③风险评估,制定护理方法。结合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风险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同时根据患儿的主体差异性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在实施对策的过程中坚持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对策;仔细记录患儿发生的不良事件,召开小组会议,讨论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根据讨论结果制定改进措施。④加强护理质量监督。要求小组成员在护理过程中互相监督,通过该方式来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不断提升护理质量。同时,医院可以成立质控小组,不定期抽查护理小组的护理服务质量,总结抽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处理。此外,建立健全奖惩制度,进一步强化小组成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仔细记录导管堵塞、感染、液体外渗以及皮下血肿的例数,计算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比较两组患儿管理前、后的生活质量。采用国际通用的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食欲、睡眠、精神、疲乏、疼痛5项,每项计为10分,分数越高评定为生活质量越好[4]。(3)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的疼痛程度。在管理前及管理后15、30、45d,根据患儿的哭闹行为,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ore,VAS)评价患儿的疼痛程度,总分0~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分为重度疼痛[4]。(4)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包括病区管理、消毒隔离、导管操作、操作熟练程度、文书记录5个方面,每个方面计为100分,分数越高评定为护理质量越佳。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2,内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1,信效度良好。1.4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至Excel2019中予以校对,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2.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29%(P<0.05,表1)。2.2两组患儿管理前、后的QOL评分比较管理前,两组的食欲、睡眠、精神、疲乏、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两组的食欲、睡眠、精神、疲乏、疼痛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2.3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的VAS评分比较管理前,两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15、30、45d,两组的VAS评分均低于管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2.4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研究组的病区管理、消毒隔离、导管操作、操作熟练程度、文书记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4)。
3讨论
PICC置管可以帮助患儿建立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方便在治疗过程中补液和用药[5]。PICC置管的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可以有效减轻患儿因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感,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因为导管管理的各种因素使得其容易出现导管堵塞、感染、液体外渗以及皮下血肿等风险事件,这不仅增加了新生儿的痛感,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的预后,因此在PICC置管后需要加强对风险事件的风险管理,对改善患儿的预后有至关重要的意义[6]。风险管理是近些年来新型的护理模式,其通过患儿的病情和具体生理特征等,提前评估患儿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来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减轻患儿的疼痛程度,改善其预后[7]。陈梅等[8]在研究中发现,风险管理用于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效果明显,可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经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病区管理、消毒隔离、导管操作、操作熟练程度、文书记录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追其原因:在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分析护理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9-10]。同时,通过对小组成员的定期培训,可以增强小组成员的风险意识与服务理念,并且主动与患儿家属交流,可以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儿家属的信任度和配合度,减少了风险事件的发生[11-12]。此外,在风险管理中加强对小组成员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建立监督与奖惩制度,可以不断提升小组成员的业务水平,从而提高护理质量[13-14]。本研究结果还发现,研究组管理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姚欣等[4]的研究报道相似,提示风险管理可以减轻患儿的痛感,提升其生活质量。追其原因: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小组成员主动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有效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促使患儿家属可以主动配合干预,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减轻患儿的痛感,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15]。综上所述,风险管理用于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在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有效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减轻患儿的痛感,不断提升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赵红梅 刘世嫱 单位:安康市中心医院
-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数商培养路径
- 下一篇: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