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课程思政建设探讨

时间:2022-06-27 14:36:05

导语:内科学课程思政建设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科学课程思政建设探讨

己亥岁末,庚子之初,人们正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悦中,2019年12月一场灾难打得我们措手不及,一场关于“新冠肺炎”的瘟疫席卷神州大地,从武汉开始以至蔓延全国。全民开始了一场艰难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疫情防疫控阻战。在这场重大疫情防控战中,各地医务工作者主动请缨,全国多所医院共派出了7000多名医护人员奔赴重灾地;高龄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在疫情发生后奔赴一线,不眠不休;更有数不清的医务人员坚守岗位,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各路勇者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防护栏,人们感恩地称他们为“最美逆行者”。在这场阻击战中,广大医疗人员失去了很多,但得到的更多。他们承担着人民的希望,得到了人民的尊重,人民群众对医务工作者的崇尚之情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作为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生力军的医学院校所担负的使命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得到空前的关注,新冠肺炎疫情下广大医学院校如何将医学生的课程思政与临床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有道德、有技术、德艺双馨的医学生是亟待重视与解决的问题。

1内科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医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把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把责任感始终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所以,除了精湛的医学技术地培养,同样也需要加入思政教育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引大道、启大智,使学生们日后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具有仁心仁术的好医生。临床医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课程。而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临床中常见的“高血压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们通过学习内科学可掌握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方法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政教育元素,贴近生活,更容易获得学生们的认同和共鸣,并能培养学生“大医精诚,尚德济世”的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2专业课程与思政结合的实现路径

2.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德育意识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认识。首先,目前有部分内科学教师对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学生的思想和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的责任;而专业课程教师的重点是临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能治病救人的医生才是一个合格的内科学教师,而忽略了医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无法做到有效地把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双贯通。其次,是思政内容的植入手段过于单一、内容生硬,很多教师在内科学教学中思政内容的植入多以单纯的理论说教为主,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当今世界是一个快速发展且多元的时代,多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网络等社交媒体被频繁地运用到教学中,而如果我们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载体,没有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同感。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在当今高校以德育人的大背景下,为了有效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广大高校应当把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作为首要任务,“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教师之间经验的交流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了解教学主体的想法,拉近师生距离,以平等的关系建立学习基础。(3)建立完善的指导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中,师德师风与政治素养具有一票否决权,始终以“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导向,使思想教育贯穿于内科学教学的全过程。

2.2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融入思政教育

在学习内科学绪论时,提到培养优秀医生的基本素质,教师可以通过分享一些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的优秀事例,并且观看医德医风的宣传片,以案例式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们积极讨论。这些优秀事例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科认同感及责任感,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们切身体会这些优秀医务工作者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以期培养出一批“为患者、高期望、善学习、肯实践”合格的医学储备军。内科学的课程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在学习病毒性肺炎这一章节时可以紧扣当今的热点问题,联系到目前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在情感目标中提出2点:(1)新冠肺炎因为强大的传染性使人闻之色变,甚至部分临床痊愈者也遭到了一些歧视与不公对待,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身心俱受打击。教师可以以探讨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医生的责任、生命的意义。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应重视患者心理疏导和加强人文关怀,借此引导学生树立“妙手仁心,患者至上”的崇高理念。(2)在这场人类与新型冠状病毒的博弈中,不断有药物应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其中不乏有中药及中成药,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事实证明我们的传统医学并不是糟粕,在一些疾病治疗中是具备一定的潜力优势的,借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增强文化自信。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念,才能保持自身优势,吸纳外来精华,形成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4]。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核心,这也是我们国家提倡课程思政的初衷。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作为一名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师,更是要将“医者仁心”这一品质的培养灌输到每个学生的心里。针对目前个别学生对医务人员因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铤而走险乱开检查、乱开药物这一现象产生的困惑,笔者在讲到内科疾病的辅助检查和治疗时会引入李克强总理于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减少“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现象,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5]。教学形式上,一方面播放医生因违反医德医风而受到处分的视频给学生以警醒;另一方面通过床旁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患者的痛苦,尤其是一些家庭贫困人员,医生如果出于私利而过度医疗会让他们的病情雪上加霜。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患者水深火热痛苦的同时,培养学生“以人为本”“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的观念,对患者既要有“仁术”,又要有“仁心”,要始终坚持把仁爱之心放在首位。在学习心血管疾病的时候,可采用“团队学习(TBL)”教学法,结合高血压病的病例,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形成讨论小组,围绕“健康中国”这个主题,探讨医生的职业责任感如何与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医学发展热点问题,鼓励医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方向与国家“健康中国”的战略理念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

2.3在形成性评价中呈现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

以往以笔试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单一教学评价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趋发展的教育理念,故形成性评价早已引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过去“唯成绩论英雄”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党中央提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这一新背景下,我们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形成性评价中肯定也要纳入思政的内容,思政内容的开展必须要用合理的考核来评价效果,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具体体现在笔试理论成绩占60%,病例分析、标准化病人(SSP)教学活动、论文撰写、课堂讨论等考核形式都可设置考查思政的内容,比如医患关系协调、合理选择检查手段,这部分占30%,考勤占10%。通过改变评价体系,在教学体系中加强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重视培养自己的医德修养,把“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同时教师也可通过结果的反馈合理调整思政实施策略、实施形式和频率。不仅教师要评价学生,学生也应对教师在教学中思政融合的质量进行评价,在教学中学生有没有感受到教师在价值观的引导、思想上的力量。作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这种双向评价的模式,促进教师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地去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且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也让学生从被动者转为主动者,在学习中获得自己的“导航仪”,实现自我学习调控、体现自身价值。

3结语

给诸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国人民面临的一次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但疫情防控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医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更能感受自身的历史重担和职业重任。“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6],内科学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同向同行,不仅可以将充分发掘的课程思政素材落实到教学目标中,实现思政教育与内科学课程教学的全面结合,而且还通过对医学生“四个自信”的培养,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实现全方位育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的,从而更好地为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但是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毕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还有很多亟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内科学的思政元素还有待积极深入挖掘,以期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作者:蒋文婷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