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策略
时间:2022-06-26 09:09:05
导语: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禽畜养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随之出现了许多新建的规模化养鹅场,同时也增加了疫病暴发的危险。其中,鹅卵黄性腹膜炎具有传染性,该病的发生与母鹅产蛋期高度重合,开产后发生,停产后消失。母鹅患病后死亡率可以达到15%,并且产蛋率明显下降,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概述了鹅卵黄性腹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情况,介绍了涂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实验、动物实验等实验室诊断方法。从养殖管理角度,总结了选好场址、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接种疫苗等预防建议,以及西药和中药治疗方法。
关键词:鹅卵黄性腹膜炎;细菌分离培养;饲养管理;中医治疗
鹅卵黄性腹膜炎俗称“蛋子瘟”,是一种多发于母鹅产蛋期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多发生于母鹅的产蛋季节,通常会在产蛋结束后逐渐停止流行。但是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加上规模化养鹅场内鹅群密度较大,只要出现1例病鹅,在短时间内就会导致其他鹅相继患病,发病率可达到30%,病死率在15%左右。患病母鹅所产种蛋,也会因为难以成功孵化而形成死胚。生理性的鹅卵黄性腹膜炎与输卵管错位、卵黄破裂倒流有关,病理性的鹅卵黄性腹膜炎主要是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或副伤寒杆菌等引起的,一般在初春、产蛋旺季时极易发生。养殖户应提高对鹅卵黄性腹膜炎的认识,掌握其防治措施。本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等展开分析,并分别从预防与治疗两方面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1鹅卵黄性腹膜炎的流行病学
鹅卵黄性腹膜炎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生理性的鹅卵黄性腹膜炎,是母鹅在产蛋期间由于鹅场内的养殖密度太大,通道狭窄,或者是池塘的坡度过陡,导致有些鹅进入水池时从高处跳下,因为不能保持身体平衡,往往是胸部最先接触水面,甚至会出现翻滚、挤压的情况。在外力作用下,位于后腹部的泄殖腔、卵巢输卵管因为惯性作用挤压胸腔,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损伤性错位,这时母鹅再进行排卵,因为输卵管偏移导致卵子无法正常落入输卵管,而是直接掉入腹腔内,并粘附在腹腔黏膜、胸腔壁等位置;如果撞击力度过大,还会导致卵黄发生破裂,并流入到整个前后腔室内,胸腔、腹腔中充满黏稠的黄色液体,并且无法自行排出,时间一长就会引发卵黄性腹膜炎。病理性的卵黄性腹膜炎,是由于母鹅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后引起的。根据致病菌的来源不同,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致病菌来自病鹅的体内。禽畜的肠道内本来就存在一定数量的大肠杆菌,但是大部分并不具备致病性,甚至还能发挥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等有益作用;也有少部分大肠杆菌的菌株存在致病性,但是平时不会发病[1]。通常是在机体虚弱、免疫力降低的时候,因为打破肠道内菌群平衡时才会发病。其中,埃希氏大肠杆菌大量繁殖后会引起鹅卵黄性腹膜炎。第二种致病菌来自外部。公鹅在池塘中活动时,如果池塘水质较差,外生殖器容易发生感染或炎症。此时公鹅再与母鹅交配,就会将病菌传播到母鹅的体内。母鹅的输卵管受到病菌侵袭后会出现发炎、粘连的情况,使其无法正常排卵,卵泡进入到腹腔后引起鹅卵黄性腹膜炎。由于公鹅感染鹅卵黄性腹膜炎后并不会死亡,因此在不断的交配中可以使大量的母鹅染病。
2病鹅的临床症状
母鹅患病后,食欲不振,进食量比平时明显减少,病情严重时停止采食,精神萎靡,喜卧厌立,多数时间蹲伏于地面,并且远离鹅群,即便是强行驱赶下水也是漂浮在水面上。检查病鹅身体,可以发现其肛门周围的羽毛上粘连污秽物,并且排泄物难以成型,水样状的排泄物中夹杂着凝固的卵黄小块或者蛋白、蛋清,散发出腥臭味。病鹅的腹部有不同程度的膨大现象,且下垂。强行驱赶时,病鹅呈企鹅姿势走动,体温无明显变化,个别病鹅体温有升高现象。进入病情后期,由于继发腹膜炎,病鹅腹泻情况加剧,羽毛变得蓬乱、失去光泽,形体更加消瘦;病鹅饮食饮水废绝,眼球凹陷,喙、蹼有干燥发黄的情况,加上排泄频率增加,导致机体严重脱水,最终衰竭而亡。整个病程在4~7d,少数病鹅可自行恢复,但是恢复后产蛋率相比健康鹅会有明显下降。发病期041间,母鹅产蛋率也有明显降低,即便是产蛋,也有很大概率为畸形蛋,并且蛋的受精率、孵化率也明显降低。发病初期积极接受治疗的病鹅,在好转之后至少需要3周,产蛋率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3病死鹅的剖检情况
剖检多只濒死、病死鹅,总结病变情况如下:病鹅的腹腔内有卵黄和淡黄色的液体,闻之有腥臭味,并且多数情况下卵黄已经凝固成为硬块;心脏、肝脏、脾脏等器官表面附着一种呈淡黄色的凝固性纤维状渗出物,用镊子可以轻易剥落,无粘连;肠黏膜上有密集分布的针尖样出血点,肠环之间有粘连情况;卵泡有变色、变形情况,取部分体积稍大的卵泡进行切割,发现切面上分层明显。体积稍小的卵泡有变色但无变形;输卵管内存在数量、大小不等的蛋白块,如同煮熟样,输卵管黏膜和伞部也有数量不等的针尖样出血点;泄殖腔内有少量滞留的软蛋壳,并且表面较粗糙。
4鹅卵黄性腹膜炎的实验室诊断
4.1涂片镜检
在无菌环境下,从病死鹅的腹腔卵黄液、肝脏、脾脏提取少量组织物,将其制作成涂片,然后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以观察到有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粗短,两端呈钝圆状。
4.2细菌分离培养
在无菌环境下,分别从自然发病死亡或者濒死病鹅的心脏、肝脏、输卵管、脑组织中提取少量组织物,并且按照顺序依次放置到肉汤、普通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鲜血琼脂平板4种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设置温度为37℃,培养时间为24h。培养结束后观察4种培养基,可以发现原本清澈的肉汤变得浑浊,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出现若干直径1~2mm的淡灰色、圆形菌落,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出现1~3mm的红色菌落,鲜血琼脂培养基在菌落周围有明显的溶血现象[2]。将菌落做涂片、染色处理后进行镜检,也能发现有革兰氏阴性杆菌,并且菌体粗短,两端为钝圆状,与涂片镜检结果一致。
4.3生化实验
选择单个菌落移入肉汤中进行纯化培养,提取纯培养物进行生化实验。实验中发现该菌落能够使葡萄糖、甘露醇、乳糖等分解,并且分解产物为酸性物质。有气体产生,但是检测后气体成分中不含硫化氢。该菌落无法使明胶液化,不能分解尿素。靛基质试验呈阳性,V-P试验呈阴性。
4.4动物实验
设置对照实验,实验组以皮下浅层注射的方式将肉汤培养的菌液注射到20只健康鹅体内,每只注射量为1.5mL;对照组的20只鹅,以同样的注射方式,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等待24h后,观察40只鹅的临床症状,对于病鹅进行剖检,发现病变部位、病变情况与自然发病鹅大体一致,对照组鹅一切正常。
5鹅卵黄性腹膜炎的防治策略
根据鹅卵黄性腹膜炎的流行病学可知,该病传染能力较强,病死率约15%。即便是未死亡的病鹅,产蛋率也会明显降低,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鹅卵黄性腹膜炎必须确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应对策略。优先从选好场址、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接种疫苗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鹅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病率。同时,对于已经发病的鹅群,则要选择西药或中医治疗,遏制病情蔓延,降低养殖损失。
5.1预防措施
5.1.1科学选址选址是否得当直接影响鹅场的日常环境,科学选址对预防鹅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生也有一定帮助。理想条件下,鹅场应选择一处背风向阳、靠近河湖,并且水草茂盛的地方。周边有自然河流最好,如果没有河流,也应尽量靠近水面宽阔的水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人工修建水池,水池宽度不低于5m,深度在0.8~1.0m,长度可以根据场地条件、养殖数量等灵活调整。修建水池时,以地上池为宜,保证池底要高于地平面,并且在池底的对侧分别设置注水口和放水口,这样可以定期换水,并进行池底、池壁的消毒,保证水池内水质洁净,可以降低鹅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病率。5.1.2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对提高鹅群的整体免疫力有显著效果。入冬以后,要注意做好鹅舍保暖工作,有条件的可以在鹅舍内安装温、湿度自动调控系统,保证温度、湿度适宜,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坚持做好鹅舍的通风换气管理,通常是选择晴朗天气的正午及午后,通风2h,将污浊的空气排出。坚持做到鹅舍每日一清,将粪便和污染的垫料及时清理出去,铺上新的垫料。夏季每天使用水枪冲洗一遍鹅舍的地板,冬季使用扫帚将污物清理干净后,使用“酷杀”消毒液,按照1∶1000比例兑水稀释后,进行喷雾消毒。重点喷洒地板及墙角等位置[3]。对于水库或自建水池,则使用“强氯精”消毒剂进行喷洒消毒,水深为1m的水池中,每亩(1亩≈667m2)用药500g,于每天傍晚施用,连用3d。另外,产蛋期的母鹅,每日投喂的饲料中还可以掺加蛋禽专用型优质多维“维氨素”,用量为饲料质量的0.05%,对提高鹅的免疫力有很好的帮助。另外,对于管理鹅舍所用的工具,以及鹅舍内的水槽、饲料槽等,也要定期进行消毒。可使用“优酸碘”消毒液,按照1∶800的比例兑水稀释后冲洗或浸泡上述工具,起到消毒杀菌作用,预防鹅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生。5.1.3定期接种疫苗定期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鹅卵黄性腹膜炎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通常在母鹅产蛋的前2周,采用颈部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射鹅传染性卵黄腹膜炎氢氧化铝灭活疫苗,每只注射量为0.5mL,接种后7~10d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对预防该病效果良好。雏鹅可以在7日龄时采用浅层肌肉注射方式接种该疫苗,每只注射量为0.2mL,接种后7d左右即可产生免疫力,可获得终生免疫。该疫苗除了能用于鹅卵黄性腹膜炎的预防外,在遏制该病在鹅场内的传播、流行也有积极效果。若鹅群中已经发现有病鹅,需要立即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每周接种2次,能够防止该病的大规模流行。除了“注射法”获得免疫外,“饮水法”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通常是在饲料中掺加环丙沙星,剂量为0.5g/kg,搅拌均匀后饲喂,2次/d,连续2~3d。之后再加入25mg的痢特灵,拌匀后继续饲喂4~5d,对预防鹅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生也有显著作用。5.1.4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总结以往养鹅场暴发鹅卵黄性腹膜炎的原因,很多都与养殖人员未能严格遵守管理制度、存在侥幸心理有关。例如为了节约养殖成本,没有定期做好鹅舍消毒和疫苗接种;或者是池塘死水更换不及时,水中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鹅群在水上活动时也有较大概率被感染。因此,为预防鹅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生,养鹅场不仅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而且要求养殖人员能够将各项制度落实下去。例如养鹅场内粪污要求做到每日一清,养殖人员必须在每天的日落之前将鹅舍内的粪污清理干净,并统一堆放到指定的场所,禁止随意倾倒。除了卫生管理制度外,像防疫检疫制度、病鹅隔离制度、病死鹅无害化处理制度等,也应当熟知制度内容并严格遵守。通过切实提高养鹅场的综合管理水平,最大程度降低鹅卵黄性腹膜炎以及其他鹅病的发生。
5.2治疗措施
5.2.1西药治疗大肠杆菌对阿莫西林、环丙沙星、氨苄西林等药物具有耐药性。加上一些养殖户存在滥用药物的情况,普遍形成耐药菌株,导致药物治疗效果变差。因此,在治疗鹅卵黄性腹膜炎时,应坚持科学用药,禁止盲目加大用药剂量,并且减少阿莫西林、环丙沙星等抗生素的使用。可以选择由克拉维酸与阿莫西林结合制成的双头孢,克拉维酸能起到提高阿莫西林抗菌活性的作用,使大肠杆菌对阿莫西林的敏感性恢复,从而达到抑制致病菌、治疗疫病的效果。在发病初期,病鹅症状相对较轻时,将双头孢药片研磨成粉末后,按照1L水添加0.5g的剂量混合,饮水治疗,早晚各1次,发病初期连用3d,病情严重连用5~7d。如果病鹅症状较为明显,则将5mg的欧赛诺(主要成分为头孢噻呋钠)、10mg的阿美卡星,以及0.5mL的三九清瘟败毒(主要成分为连翘、地黄等)3种药剂混合,按照1kg体重用药2mg的剂量,肌肉注射[4],1次/d,连续2~3d后可以缓解病鹅症状。在感染鹅卵黄性腹膜炎后,病鹅的饮水量比平时有明显增加,排泄也会更加频繁,使得机体内的矿物质严重流失,雏鹅生长速度变慢,母鹅产蛋率降低,严重时还会死亡。因此在使用双头孢治疗时,还要配合使用“多康-21”,其成分中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以及硫酸锌、硫酸亚铁等矿物成分,能帮助病鹅补充维生素,提高免疫力,使病情加速好转。将药剂研磨成粉,1kg饲料中混入2g药剂,充分拌匀后饲喂。在病鹅的饮水中,加入0.1%的电解多维和VC,补充电解质,连用5d。对于发病的公鹅,除了采取上述药物治疗外,还应使用双氧水清洗外生殖器,并选用庆大霉素软膏在溃疡面涂抹,1次/d,连用5d。5.2.2中医治疗鹅卵黄性腹膜炎也可采用中医治疗。疗效较好的常用组方有2种:①黄连100g、黄柏80g、大黄100g,加入适量清水煎煮,滤除药渣后,将药液与清水按照1∶10比例稀释,然后倒入水槽供病鹅饮用,1剂/d,连续喂药3d可以见效。②黄柏30g、车前30g、陈皮30g、白头翁40g、蒲公英40g、甘草50g、板蓝根50g[5],加入适量清水煎煮,滤除药渣后,将药液与清水按照1∶10比例稀释,如果是夏天用药可以放入适量白糖,冬天用药则放入适量红糖,倒入水槽供病鹅饮用。1剂/d,连续喂药3d可以见效。
6结语
鹅卵黄性腹膜炎是母鹅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在母鹅产蛋期内发病率较高,致死率在15%左右。除了使母鹅死亡外,病愈后的母鹅产蛋量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养殖户应当正确认识鹅卵黄性腹膜炎,了解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做到科学预防、及早识别。同时还要采取多重预防措施,例如加强鹅舍内的环境管理,定期接种灭活疫苗等,从源头上杜绝该病的发生。若已经发现病鹅,则要使用双头孢、中药组方等进行治疗,才能避免疾病的传染,降低损失。
参考文献:
[1]刘新志.鸡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生原因与防治[J].养殖与饲料,2020(1):92-93.
[2]任邦军.卵黄性腹膜炎、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临床鉴别要点与防制方法[J].北方牧业,2017(20):28.
[3]刘艳春.母鹅卵黄性腹膜炎的流行特点、症状及其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6(7):112.
[4]李永弟.鹅卵黄性腹膜炎的综合防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4):143-144.
[5]张婷婷.家禽卵黄性腹膜炎的防治[J].中兽医学杂志,2019(5):70.
作者:费奕强 薛晓阳 单位:广东省珠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上一篇:高速公路车道收费软件测试技术分析
- 下一篇: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