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耦合教学模式

时间:2022-06-22 15:39:44

导语:金融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耦合教学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金融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耦合教学模式

摘要:《金融学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举措,是秉承人才培养根本要求的新动力。当前,《金融学》课程思政存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不显著、思政功能不突出、思政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课程建设,培育高水平思政队伍,实现学习专业知识与加强思想政治素养更紧密联系的教学目标,将金融学打造成课程思政的新高地。

关键词:《金融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1《金融学》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耦合中存在的问题

(1)从管理层面来讲,存在课程思政的理念模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不显著、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为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还没有提出普适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范式,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还有待进一步的明确。就目前来讲,思想政治课作为常规的基础必修课,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政法学院承担。当课程思政任务和要求落实到其他相关院系时,难免走进“不以为然、事不关己”的思想误区,既不利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的激发,同时也会影响专业课程的思政效果。另一方面,鉴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金融学》课程体系中的难度系数比较大,对课程思政可完成度、可利用度和思政资源可挖掘度尚未形成可量化的考量体系,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从课程层面来讲,存在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影响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思政功能的发挥和思政资源的挖掘等问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是进行以德育人的主要阵地,其他的专业课和通识课在整个育人体系中边缘化,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真正承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责任,才是非思政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突破口。其次,《金融学》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忽略了思政元素;加之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进度紧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进行知识传授,而无暇顾及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育人效果差强人意。还需要重点指出的是由于传统授课形式的经年不变,《金融学》专业教师对教材思政资源的熟视无睹,加之对现实生活的思政元素关注有限,直接制约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从教师层面来讲,存在教学观念落入窠臼、思政水平和协作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一部分《金融学》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以德育人抱有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思政课程的老师承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形式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已经为实现“德育”目标花了一番硬功夫。如果在学时有限的专业课上再老生常谈,无疑是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大多数专业教师看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尽可能多传授一些金融学的专业知识,重心放在“智育”上才是第一要务,不然就是越俎代庖,重复施教。因此,教师队伍只有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走出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误区,深刻领会全员育人教育理念,才能自发的参与到课程思政实践改革洪流中。思想认识的转变是先决条件,重要性不置可否,但思政水平的提高却是提升思政效果的重要保证,其紧迫性毋庸置疑。提到思政水平,一方面考察专业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则是业务水平。能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规范话语体系,在课堂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进行渗透式的育人教育需要专业课教师长期不懈的学习和积累。《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形成于西方,如何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下的金融问题展开分析,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利用马克思主义金融学说展开研究和评价,需要极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事实上,《金融学》专业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储备不够,难以发现隐藏在知识点和授课环节中的思政元素,导致课程思政流于形式,课程一条线、思政一条线,两者难以找到交点,思政效果不尽如人意,育人功能难以体现。最后,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有机统一的。同样的,思政课教师和《金融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也应该形成“以德育人”和“以智育人”的合力,全面构建和优化高校的育人体系。专业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金融学课堂,勾勒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壮丽画卷,启迪学生坚持“四个自信”;思政课教师以专业视角引导学生认清金融的实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业取得辉煌成绩的成功经验。因此,做好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作与配合,取长补短,才能达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全员育人目标。

2《金融学》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耦合的实施路径

(1)细化顶层设计,构建课程思政的量化考核体系。首先,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形成映射关系,使之对接教学的各环节,渗透到课程知识教育价值体系中。润物细无声,重点在于高屋建瓴,谋篇布局。在顶层设计中高校党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发挥引领作用,全方位统筹安排,建立有章可循、行之有效的推进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集中优势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思政的既定目标和要求。建立学院、教研室、课程组、专业教师四级责任制,自上而下,层层抓落实。其次,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机制,离不开课程、教师、学生三要素。立足课程的培养目标,基于教师思政元素的挖掘,针对学生思想反馈,有的放矢地制定评价标准,从院系的标志性成果、教师的示范课堂、大学生思想动态等方面进行客观考核。(2)加强课程建设,夯实思政基础,深挖思政资源。第一,实现课程教育和德育教育的互联互通,相互渗透。聚焦《金融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等方面的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辨析相关金融经济理论和解决金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金融学》课程思政,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这一课程任务,专业教师既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要在备课和教学实践的各环节紧扣德育目标,实现知识传授和德育教育的两者的高度契合。第二,以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为重要抓手,提高认识,以评促建,抓典型、树标杆。在高等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不同层次的课堂思政教学与实践活动,采用微课、慕课、说课、现场观摩、成果展示或科研项目立项评比等方式激励课程组参与其中,形成课课思政、人人思政的氛围,把《金融学》打造成思政精品课程。第三,充分利用现有思政资源,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拓宽课堂思政的广度和深度。《金融学》主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金融学课堂,勾勒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壮丽画卷,启迪学生坚持“四个自信”;以专业视角引导学生认清金融的实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业取得辉煌成绩的成功经验。《金融学》专业教师保持理性客观的头脑,在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求同存异,彰显中国金融改革的最新成就的同时,不断传递中国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鸿丽.“金融学”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0,32,(4):102-107.

[2]孙波.课程思政在《金融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商业经济,2019,(9):191-192.

[3]许诚.融合课程思政的《金融学》混合式教学设计[J].经济管理文摘,2020,(15):185-186.

[4]姬晓婷,胡君晖.新时代高校“六位一体”课程思政践行路径———以“金融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15):13-17.

作者:徐维 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