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新媒体平台思政育人路径

时间:2022-06-22 14:39:58

导语:高校大学生新媒体平台思政育人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大学生新媒体平台思政育人路径

[摘要]高校思政教育领域,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以社交、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新媒体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新空间、思想沟通交流的新平台、思想舆论引导的新阵地。新媒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推动高校思政育人生活化、拓展思政育人空间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各高校在将新媒体运用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时仍存在阵地建设、管理机制、育人效能等方面的问题。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文旅学院的微信公众号为例,从品牌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内容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以期推动网络思政落地见效,提高思政育人质量,对高校新媒体思政育人工作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思政教育;新媒体思政育人;高校大学生

一、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

关于思政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诸多学者认为:思政教育的本质就是意识形态性[1]。如果说思政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生命线,那么新媒体则是高校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在高校倡导宽松的教育环境的同时,思政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学生思想活动日趋多元化的现状与学生思想价值观统一性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趋凸显。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思政教育更具前沿性,新媒体具有信息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能够及时对大学生思想中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主动出击,紧跟时事热点,从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可控。同时,通过新媒体讲好思政课,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前沿阵地,将思政教育的空间由线下转移至线上,使得打造多方协同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成为可能。

(二)创新思政育人形式的有力武器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仍然是思政育人工作的主阵地,更偏重于解决作为学科的思政教育理论研究层面的问题,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引发了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成果的大讨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应运而生。但依托第一课堂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形式的思政教育是一种刚性管理和显性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落后于时代发展,缺乏与时政热点的关联互动,没有根本扭转思政教育客体的参与形式僵化和参与能力弱化的局面,学生仍然缺乏持续的思政学习动力。而新媒体网络思政教育则依托第二课堂的开展,偏向于柔性引导和隐性思政教育,其即时性、可获得性等特点带来了思政育人形式上的创新性和内容上的延伸性[2],有利于在思政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建立平等关系。同时,作为课堂思政的有益补充,通过话语形式、表现方式的创新和传播渠道的拓展,将思政教育放进学生的“口袋”,放到学生的“指尖”,提高思政教育的可达性。

(三)推动思政育人生活化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思政教育偏重理论性,知识化与课程化趋势凸显,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忽视实践性,“阳春白雪式”教育使思政教育难以延伸至学生生活,是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高知低行”行知脱节分离现象的一大诱因。事实上,大学思政教育应当实现大学生活中场景化育人,新媒体的出现为抽象化、理论化的思政理论进行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渠道,不仅在思政传播形式上更“接地气”,还实现了思政教育内容的“亲民”。依托新媒体阵地,思政教育内容可逐渐向大学生生活延伸,将日常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场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引领、心理健康、防疫安全、就业实习等,提高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在润物细无声中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实践趋向性,实现精准思政育人,提高思政育人效果。

二、新媒体思政育人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思政阵地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新媒体建设已进入井喷期,但仍缺乏整体规划,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甚至个别高校出现多个新媒体官网平台,多头分管使得发声不统一,难以形成宣传合力。且二级学院与职能部门如学工处、团委、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等各新媒体平台之间也是独立运作,内容之间条块分割现象较为严重,有时甚至出现内容口径不一的现象,极大地削弱了新媒体平台的信誉,内容零散无法形成缺乏系统性的梳理,缺乏统一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运营模式,严重影响内容的可读性,弱化了思政教育效果。

(二)新媒体运营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一直以来,高校中新媒体专业化思政人才队伍建设处于弱势环节,高校新媒体负责人引入专业团队管理机制较为少见,大多为高校教师或行政人员兼管。尽管这一群体思政素养较高,但缺乏对新媒体平台的了解和相关营销思路,难以充分将自身思政素养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内容。此外,高校新媒体运作一线人员多为学生群体,尽管数量庞大,但缺乏社会经历导致对媒体内容的敏感度较低,很难在短时间内抓住事件的本质,并进行有目的性的教育引导,高校新媒体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审稿机制权责不清,这是导致新媒体思政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另一个因素。另外,个别高校对新媒体建设的重视度较低,不仅缺乏相机、无人机等专业设备,文字、摄影等人员专业培训机制也不健全,缺乏软硬件技术支持导致新媒体长久的竞争力下降,运营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阻碍了新媒体平台运营的良性发展。

(三)新媒体思政育人效能有待提升

在新媒体思政育人实践中,如果生硬照搬、推送思政相关话题,就会使得新媒体思政教育回归传统思政教育课堂模式,学生对思政教育话题缺乏参与性,被动接受,反馈机制缺失,制约了思政育人双向互动的开展,难以保证新媒体思政育人的引导力和持续性。综观高校新媒体思政,有的新闻性较强,未考虑新媒体受众的特点,“用新媒体做着旧媒体的事”。有的娱乐性较强,创作内容思想深度不够,与学生生活关联度不高。有的专业思政融合性不高,家校联动性较弱,与时事热点结合度较差,这些都直接影响新媒体思政教育效果,思政引导性不强,创作频率不高,难以形成社会一体化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思政育人效能低。

三、高校大学生新媒体平台思政育人的探索与思考

(一)加强新媒体思政品牌培育实践

新媒体本质上是一种传播媒介,要进一步发挥新媒体思政育人能力,就要把握传媒的特点,深入思考如何开展“思政营销”。这就需要高校新媒体在品牌化上下功夫,将思政育人品牌栏目规划前置,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并且独特有力的思政品牌培育建设,赋能新媒体思政育人。将高校独有元素和育人实践融入新媒体内容建设,通过打造品牌文化,树立差异化运营思路,形成独特的思政育人系列品牌。文旅学院积极探索使思政育人工作从“单兵作战”到“合力攻坚”转变的工作方法,坚持“一院一品”,依托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文旅学院育人三大品牌“红旅筑梦”“幸福文旅”“益旅阳光”,分别开辟对应党建思政育人的“党建引航”模块、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专业建设”模块、学团思政育人“益旅阳光”模块。以此三大品牌为主品牌,持续培育系列子品牌,辅以“金阳光”志愿服务品牌、“阳光驿站”心理工作品牌、“文旅云游日”家校联动品牌及“阳光周刊”新闻工作品牌,通过品牌之间的互动渗透,同下思政育人“一盘棋”,奏响学生“党、团、校、企、家、社”思政育人大合唱。通过打造思政育人品牌,调动大学生群体的情感依赖,提高大学生对本院新媒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思政育人客体的黏性,从而实现对新媒体思政内容的自觉转载和传播,实现大学生从思政教育的客体向主体的转化,进一步提高思政育人效果,通过思政品牌体系化建设,提高新媒体思政的附着力。在品牌培育实践的同时,切实推进新媒体中心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报道形式、报道效率、报道广度、报道深度的革命革新,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线,以抖音号和视频号为侧翼,打造微信、抖音两平台支撑的新媒体矩阵,形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方位多层次的学生品牌新媒体宣传格局,切实增强新媒体服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完善新媒体管理组织制度建设

在加强阵地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完善新媒体思政育人团队的组织管理结构,推动新媒体思政育人标准化、流程化,从而确保新媒体思政育人质量和效果。因此,要切实加强新媒体的运营制度建设,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网络思政育人功能[3]。坚持新媒体思政阵地的学生管理和学生服务的双轮主业融合驱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媒体工作团队,成立新媒体中心工作室,下设文编部、编辑部、摄影部、视频部,形成主席团、部长和干事的三级新媒体成员组织架构。通过分级管理制度,层层落实新媒体工作责任,确保新媒体思政育人内容的质量关、效率关。另外,以具体任务为驱动成立工作小组,加强不同岗位人员之间的交叉流动,提高新媒体思政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季度表彰会、月度总结会、周任务督导会和日任务推进会的四级会议管理制度,实施新媒体内容质量提升工程,坚持社团课专业培训制度与“青马工程”相结合,不断提高新媒体团队思政能力。完善换届纳新制度,通过学生间的“新老帮带”实现新媒体制度的延续。实行网络思政作品奖惩激励制度,将新媒体工作任务数量、质量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周期制度性建设,打造一支思政和专业功底扎实的新媒体学生工作队伍,提高新媒体运转效率,着力提升新媒体思政育人能力。同时,还要加强新媒体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建设,落实“党管媒体”的原则,成立以党总支书记为主要负责人的网络信息舆情监测小组,形成党总支思想引领、团总支业务管理、专任教师具体指导实施的新媒体中心三级负责制,辅以学生网评员队伍建设,履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责任。

(三)提升新媒体思政育人内容效果

加强新媒体思政育人外部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深耕新媒体思政育人内容,确立新媒体网络思政受众群体,分析新媒体思政的育人客体特征。高校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思政教育的受众,具有自我教育意识弱、舆论内容从众性高、泛娱乐猎奇心强、网络交往互动频繁等特点,因此,提高新媒体思政育人能力,就要整合新媒体思政育人资源,形成引导性强的思政教育内容,并将思政教育内容“生动化”,再通过新媒体进行二次传播,产生乘数效应,形成互动交流的思政育人格局。把住根本方向,创新网络思政育人方法。推出理论党史宣讲学习品牌“金阳光系列微党课”,大学生用互联网讲“网络党课”,充分发挥朋辈思政学习效应,远程教育拓学,让党更接“地气”,扩大青年学生红色思政教育覆盖面。盯住关键因素,开掘典型报道的深度。找准思政育人的切入点,将思政模范下沉至大学生群体,多角度挖掘遴选出一批热爱祖国、热心公益、勤学善思、自强自立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学生典型,并对其进行持续报道,从而推动“新时代好少年”的榜样力量深入人心。聚焦担当作为,以大讲堂构建大服务。组织党员教师上学生干部思政课,推出“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大讲堂”系列推文,抓住关键少数,实现思政教育由点及面,逐步提升学生的自我思政教育、服务能力。着眼提质增效,以大策划打造大品牌。总结推出“一周要闻回顾”,以宏观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梳理文旅学院一周育人大事记,形成正确、先进、系统的思政舆论导向。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思政导向阵地作用,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程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及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事前预告、事中预告、事后报道的螺旋浸润式思政育人体系。通过新媒体阵地,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充分依托第一课堂(专业课堂)、第二课堂(课外课堂)和第三课堂(社会课堂)的互动融合,打造思政育人高地,助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青年成长的重要任务,高校必须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政育人工作,不断丰富思政教育的新形式,创新思政教育的新内容,深化思政育人方式,完善大学生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加强高校新媒体网络思政育人建设是深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力举措,打造新媒体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建设一支专业化思政队伍,实现思政育人品牌化,提高新媒体思政精准引导、精准育人,使得思政育人内容与青年大学生思想变化同频共振,形成“人人参与思政教育,自愿接受思政教育”的良好局面,不断强化青年大学生政治素养,使得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2]付林豪.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1.

[3]冯达伟.基于融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J].传媒论坛,2021,4(23):164-166.

作者:郝君秋 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