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媒体新闻道德伦理建设研究

时间:2022-06-22 09:58:28

导语:全媒体时代媒体新闻道德伦理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媒体时代媒体新闻道德伦理建设研究

摘要:伴随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新技术的助推下,新闻媒体在传播上更加注重快,在生产流程上更加简化。为了抢到“第一”“独家”,博取受众眼球,导致虚假新闻不时产生,进而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注重新闻道德伦理建设,不能为了抢发新闻、追求眼球效应,而忽略了媒体自身的职业底线。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媒体时代,加强媒体新闻道德伦理建设,应成为媒体界的共识和自觉遵守的原则。

关键词:新闻道德伦理;新闻观;职业底线;新闻秩序;全媒体时代

互联网时代,每天的海量信息,令人眼花缭乱。为了博取受众眼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在挖空心思,制作精彩的融媒体新闻产品。然而,在这个处处追速度、个个争爆款的全媒体时代,有的媒体一味追求所谓新和快,以商业利益驱动新闻传播活动,甚至违背基本职业道德要求,导致乌龙事件、舆情风波不断,也让媒体的公信力受到质疑。2021年5月份,我国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骤然离世,这是一件牵动人心的新闻事件。可是有个别媒体,为了抢发独家新闻,不以亲人发布、官方认可为依据,竟然在新媒体上抢先发出袁老逝世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随后,其他媒体跟进,查明袁老依然在抢救的事实,这家媒体又赶紧致歉,狼狈之至。这种新闻的发布,不仅给当事人家庭带来不应该的感情伤害,也让受众对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提出质疑,真是得不偿失。有统计显示,我国网民人数已经突破10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1.6%,人们形象地称网络是“第二生存空间”。所以,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网上意识形态的管控工作必须跟进,一旦滞后各种问题就会随之而来。那么,在这个网络时代,媒体在利用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生产更多更好的新闻产品,让受众接收更深层次的新闻内容的同时,如何避免虚假信息的产生?如何避免把关不严造成的新闻事故?如何承担起“澄清谬误”的职业职责?如何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中权衡取舍?这些更应该作为重要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加强采编人员的新闻道德伦理建设,提高公众媒介的职业素养,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言论、错误认知,才能在复杂的舆论场高高举起旗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弘扬正能量。

1.加强新闻道德伦理建设,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筑牢思想底线

每一种职业,肯定都有业内的道德操守和做事底线,新闻职业也不能除外。我国新闻界普遍认为,新闻道德伦理是新闻传播业整体、新闻媒介和媒体队伍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价值取向、道德操守与日常行为规范等的总和。[1]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传播形式的出现,包括微信、客户端、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的移动直播,生产的音视频、H5产品等,集看电视、听广播、浏览信息于一体,改变了媒体行业的原有状态,也让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新特点。[2]可以说,新媒体的兴盛,大幅度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活跃度,但也给媒体行业的有序发展带来了新的变数。在新技术的助推下,新闻传播更加注重快,生产流程更加简化,个别时候为了抢“独家”,导致行业的恶性竞争和新闻传播的无序性,进而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作为要对社会舆论负责任的媒体行业,一方面要靠行业铁规,加强惩罚力度,从外部做好管理。任何一个主流媒体,特别是在人员刚入职时,就必须先上好“党课”。针对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都要进行系统的党的新闻理论业务培训,牢固树立采编播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为采编播全流程各环节的导向把控,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特别是作为党的舆论主阵地的主流媒体,更应该自觉引导广大从业者,把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都要把宣传党的主张作为首要任务,同时,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把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基层最鲜活的事迹、最典型的经验反映上来,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4]

2.加强新闻道德伦理建设,要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媒体喜欢追新,新是新闻的特征,快速的报道是新闻媒体的职责。特别是新媒体时代,拿起手机就能拍摄一条新闻,在新闻现场就可以编辑、发布、传播。遇到突发事件,媒体更是加快传播速度,甚至进行自我炒作。从新闻学专业来分析,这种“快”背离了“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新闻本源理念。为了快和抢先,甚至不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报道就会有偏差的倾向,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必然大打折扣。[5]在互联网时代,媒体非常重视在信息上与受众的互动,有时个别采编人员还会加上情绪化的评论,这就导致互联网中充斥许多不恰当的言论,甚至引发不必要的舆情。在全媒体时代,媒体的报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尊重客观事实永远是新闻职业的生命线,要坚持网上网下的一致性,用一把尺子管理到底。每一次新闻传播,既是对媒体信誉的展现,也是对传播者自身新闻道德伦理意识的检验。[6]所以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都必须对新闻来源和新闻事实进行层层核实、把关,然后在理性判断后进行传播。如果媒体能够做到这些,开篇提到的抢发袁老病逝的新闻事件就不会发酵。新媒体时代,舆论场越来越复杂,舆情演变迅速多样。这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除了遵守新闻传播规律,也要遵循新闻职业道德。著名新闻记者和新闻学者邵飘萍十分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每次采访都“亲临现场,细致观察”,他说:“凡事必力求事实真相”,要始终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新闻报道的第一原则。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都要学习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加强新闻道德伦理建设。把真实性当成新闻的生命线,认真细致地核实每一个信息,甚至一个数字、一个引语、一个背景材料,不去道听途说、想象推理、添油加醋,客观公正地开展每一次采访,平等地与每一位被采访对象交流对话。做到这些,又何来虚假新闻?又如何出现工作失误?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作为“中国梦”的记录者、传播者,更应该恪守新闻道德伦理,坚决抵制各种不良现象,牢牢把握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

3.加强新闻道德伦理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职业道德

前些年的某天,安徽省颍上县一段高速公路上,因团雾过大致使多车追尾。这起重大交通事故当天造成18人死亡,21人受伤。颍上县广播电视台某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本是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但是当这位记者完成报道任务之后,不但没有对事件进行人性化的后续关注,居然还在惨烈的事故现场,胸前挂着采访证、摆出V字形的手势拍照,并发在微博上进行炫耀。此种不当行为一经在网上传播,迅速引发了舆论关注和网络热议。一场因团雾带来的恶性交通事故,造成了多人丧生,给多少个家庭带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悲痛。无数人看到这条新闻时,相信都是怀着沉痛的心情。这位新闻工作者不管出于什么心理,都不应以事故现场为背景,做出象征胜利的剪刀手姿势进行微笑摆拍。网友们对此感到愤怒和震惊,纷纷声讨记者的行为,质疑记者的新闻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新闻道德伦理是由新闻界的“伦理准则”衍变而生,它要求媒体从业者须有高度的道德感和责任心,媒体在新闻活动中“应当如何”的观念和舆论约束。[7]虽然她是一名新闻队伍的新兵,但是挂着采访证并以车祸背景微笑自拍,显然超出了人们的承受底线,更不符合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操守。毕竟记者不是普通人,它意味着一个涉及公共传播的严肃话题,对受众而言,不懂得尊重生命或者说漠视生命的尊严,就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新闻道德伦理,更不用说什么职业道德了。2019年11月7日,新闻工作者协会修订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其中就提到“增强社会责任感,严守道德伦理底线,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新闻道德伦理不仅是媒体从业者的“行动指南”,还是他们的“动力源泉”和行动中的“评价标准”。有正确的新闻道德伦理观植根头脑中,媒体从业者就不会在公众视野中出现不当行为;就会依照新闻传播规律,认认真真进行采访,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个字、拍摄的每一个视频负责;就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带着温情把更多的篇幅、更多的镜头对准老百姓火热的生活,更多关注的是“美”,而不是传播“丑”。

4.加强新闻道德伦理建设,要理性追求点击量提升新闻品质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在管理的盲区利用虚假信息、低俗信息、隐私信息吸引眼球,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短期内获得可观的点击量,但是违背了社会良俗,败坏了网络风气。长此以往将影响内容生产力、创造力,进而在受众中失去影响力和美誉度。另外,在记者现实的新闻采访报道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自己精心采制的新闻,业内人士也给予认可,可是放到新媒体平台上,点击量却少得可怜。反观民生新闻,记者采访的所谓“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新媒体平台上点击量却成倍的放大。因此,给采编人员造成假象,主题报道过于说教不得人心,再怎么用心也换不来点击量。而为了推动媒体的深度融合,个别传统媒体在对采编人员进行考核的时候,也把点击量作为重要的参考之一。不怎么深入的采访换来了高收入,而花上个把月采写的报道,却因网上关注少而费力不讨好。这样就导致恶性循环,有些采编人员不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而是把能否换来点击量当作是否采写优质新闻的唯一参考值。以上两种现象中,记者没有反思自己的职业水准、创新能力、故事挖掘能力。导致了媒体报道失去活力,或者走偏了方向,导致影响力下降。其实,纵观近年来,不少的主流媒体,通过新技术积极改变着新闻的生产模式。而唯一没变的是,对内容生产的精益求精。一直在围绕党和人民的需要,创新采制叫好又叫座的新闻产品。在信息泛娱乐化的今天,这些媒体坚守阵地,做到了守正创新,服务大局,成为清流,树立了良好的媒体形象。比如近年来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不少媒体进行深入的挖掘,人民网推出的“70年70问”,通过老百姓的语言,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视频播放量达2.3亿。新华网推出的100集融媒体大型系列报道“红色百宝奋斗百年”,展现了建党百年奋斗历程,全网阅读量达50亿人次,引发不少网友持续关注。由此可见,不能把追求点击量作为问题的根源,媒体从业者要把树立合理获取点击量作为追求目标,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创作更有价值的新闻。所谓合理,一是要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把主题主线报道做精致做出彩,引起受众的共鸣,进而主动“追剧”。二是要经常深入基层,到最火热的一线去采访和锻炼,亲身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和经历,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三是采写带着自己汗水和百姓勤劳汗水的新闻,用不一样的真实生动故事,去深深感动受众愿意主动转发和传播。

5.加强新闻道德伦理建设,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维护规范的新闻秩序

业界皆知,新闻作品有其商品属性,这一属性体现在新闻作品的市场信息价值上。一直以来,媒体实现商业价值,都是通过提供真实准确、个性独立的新闻产品带来影响力,然后寻求商业市场回报。[8]全媒体时代到来后,一些新媒体把新闻的商品属性无限放大,追逐自身平台的商业价值最大化。这种行为顾此失彼,必然导致低俗化、金钱化、交易化,一切以商业利益为衡量标准,置媒体的社会效益于不顾。其实,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社会效益始终要排在第一位,绝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侵害社会效益。有一个例子或许可以说明媒体重视新闻社会效益的必要。2021年5月下旬,甘肃省某县承办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但比赛进行约四小时后,突遭极端天气,21名参赛选手因此遇难。此事迅速在网上发酵,无数人关注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如何善后。次日,有关部门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向公众和遇难家属道歉。可是,就在这天当晚,一家电视台竟然重播比赛开幕式上很多参赛选手跃跃欲试的片段,画面一片祥和、喜庆。这让遇难者家属和观众作何种感想?他们的心情是否能承受这种画面?广大网友们在视频链接后指责说:“都出事了,还播这开幕?合适吗?”“这对家属是二次伤害。”随后,相关部门回应说,电视台的做法确实欠妥,但具体情况需要和电视台进一步了解。而这家电视台则说,这是前一天的自动设置,忘记取消。不管相关部门和该电视台如何解释,这样的传播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不能为了商业利益,无底线地传播。只重经济效益,就会不顾一切地放大新闻事实和传播不必要传播的事实,这样势必影响新闻行业秩序,引起民众的公愤。也就是说,媒体从业者在新闻传播中,需要严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职业伦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维护传播秩序。当前,媒体舆论环境与以前大不相同,更加彰显了新闻道德伦理建设的重要性,这是媒体从业者必须掌握的必修课。共建规范的新闻道德伦理秩序,也是媒体和媒体从业者的努力方向。当前,新媒体处于“高光时刻”,但它不是法外之地,其自由性、随意性、难控性,更说明我国在全媒体时代的新闻道德伦理秩序建设亟待加强和规范。当然,新闻道德伦理秩序的构建和实施,不只是单纯地为新闻工作者建立一个新闻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让媒体明确了自身的社会定位。[9]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已经不是消息发布的唯一渠道,能够发声的渠道很多,身处现场的路人,掏出手机就是一个自媒体。所以,抢发一手资讯,已经不是媒体的首要职责。在当前这个信息发达、传播迅速的全媒体时代,媒体更要遵守新闻道德伦理,杜绝因和其他同行抢时间、和自媒体抢流量,闹出荒唐的事件,做到守规矩、有底线,在及时准确地发布真实权威消息的前提下,及时发声、有效发声,自觉维护新闻秩序,生产有品质的新闻。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新闻道德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杨正义.谨记党媒姓党的血脉传承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广电媒体[N].承德日报,2017-01-25.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赵克家.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J].中国传媒科技,2018(9):53-54.

[6]胡正荣,周亭.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7]温克建.论灾难报道中的新闻道德伦理[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5-04.

[8]周灿华.我国虚假新闻传播的受众心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9]吴铁鸣,戎融.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看新闻伦理[J].今传媒,2014(7):33-34.

作者:锁敬慧 单位:亳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