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文本英汉语言差异分析
时间:2022-06-21 16:08:10
导语:博物馆文物文本英汉语言差异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依据诺德翻译理论,以《白金汉所藏中国青铜目录》中英双语原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博物馆文物文本中英双语差异,旨在通过分析博物馆中英文物文本的语言差异,从而对国内博物馆文物文本中英双语翻译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诺德功能翻译理论;博物馆文物文本;语言差异
文物传承民族文化,意义深远,能够客观、准确地传达文物信息、历史价值和意义。国内博物馆越来越重视文物文本的翻译,其目的是弘扬中国文化,让中国文物“走出去”。鉴于文物中英双语文本质量参差不齐,为完善中国博物馆文物文本的英汉翻译,研究选取《白金汉所藏中国青铜目录》一书,分析语言差异,试图为国内博物馆文物文本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1诺德“翻译理论”概述
克里斯蒂娜·诺德是第二代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她在第一代的基础上,以解决翻译中的激进主义为契机,在《翻译中的语篇分析》一书中首次提出“忠诚+功能”概念。她认为忠诚“使译者双向地忠于译源与译入目标两方面,但不能把它与忠信地概念混为一谈,因为忠信(Fidelity/faithfulness)仅仅指向原文与译文的关系,而忠诚是个人交际范畴的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诺德认为,译者因文化背景差异,需根据译语文化对源文本做相应的调整。忠诚原则要求译者协调各方的关系,避免为达到翻译目的随心所欲自由改写原文。随着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博物馆文本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色。文物文本翻译属于“信息型”文本,诺忠诚原则要求译者考虑到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两种文化及其特有的翻译理念之差异,又引导译者推知并尊重信息发送者的交际意图,从而减弱了“激进”功能主义的规定性(苏辉,2016)。
2从《白金汉所藏中国青铜目录》分析博物馆文物文本中英语言差异
《白金汉所藏中国铜器图录》为中英双语对照版本,由查尔斯·法本斯·凯莱和陈梦家联合攥写成英文,由田率翻译为中文。译者基于扎实的青铜专业知识,将书中的文本简洁、专业、地道地翻译成中文。本文从诺德的翻译理论视角出发,选取书中代表性的双语文本,总结出博物馆文本中英双语的差异性。
2.1文物尺寸单位差异:英文以“英尺”为单位;中文以“厘米”为单位
(1)原文:Height:117/16inches(29.1cm)Diame-ter:81/2inches(21.6cm)译文:高:29.1厘米径:21.6厘米(2)原文:Length:1178inches(30.2cm)Greatestdiameter:81316inches(22.4cm)译文:长:30.2厘米最大径:22.4厘米以上三组中英双语文本皆描述了文物的尺寸,根据不同文物类型。尺寸表达也不同。比如用“高”和“口径”描述尊;用“长”和“最大径”描述面饰件。涉及文物的具体规格尺寸时,其数字的表达,明显地体现了中英双语之间的差异。英文文本的文物尺寸主要单位是inch,即“英寸”(约等于2.54厘米),以“厘米”为补充单位予以。但在中国文化中,“英寸”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单位,如果在中文文本中强行增添“英寸”,会增加中国读者阅读困难。因此,在以上三组中文文本中,译者都省译了“inch”,而直接以“厘米”为唯一最终的文物尺寸单位。
2.2描述文物特征的形容词:中文善用四字结构;英文单个使用
(1)原文:Thismassivebronzemask,harsh,forbiddingandintense,seemstobeuniqueamongChinesebronzes.译文:此青铜面饰体型巨大、面目狞厉、令人生畏,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在中国青铜器中十分罕见。(2)原文:Thisnobletsunisofsuperbcastingwithor-namentsharplydefined.译文:这件樽华贵典雅,铸造精湛,纹饰清晰。以上3组描写器物外观或者纹饰,通过中英双语文本对比可以发现,中文文本的四字短语使用频率高且连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器物形象跃然纸上,如“体型巨大、面目狞厉、令人生畏”。而英文文本大都使用单一形容词或者短语,且对于同一件器物的形容词(其数量如果超过两个),位置不连用,而以定语、同位语等方式体现。也就是说,英文文本中较少会出现形容词连用现象。比如“Thisnobletsunisofsuperbcastingwithornamentsharplydefined.”,tsun的形容词有“noble”“isofsuperbcasting”和“withornamentsharplydefined”。而在对应的中文文本中,以器物“尊”作主语,修饰这件器物的三个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皆以四字短语出现并且连用。中文文本为:“这件樽华贵典雅,铸造精湛,纹饰清晰。”
2.3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因不同语言习惯而变换
英文和中文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主谓搭配习惯也有所差异,为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需要对句子进行大幅度调整。(1)原文:西周晚期的艺术风格中明显地出现了新的元素。译文:AnewelementisunmistakablypresentintheartofLateWesternChou.(2)原文:器表散见颗粒状的灰绿色铜锈。译文:Athingray-greengranularpatinationcoversthesurfaces.以上三组中英文本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位置相反。(1)和(2)句原文本主语分别为“Anewelement”(新元素)、“Athingray-greengranularpatination”(灰绿色铜锈),宾语为“artofLateWesternChou”(西周晚期的艺术风格)、“thesurfaces”(器表)。如果不调整文本的主宾位置,(1)和(2)句就分别翻译为“新的元素明显地出现西周晚期的艺术风格中。”“颗粒状的灰绿色铜锈覆盖在器表上。”未经调整后的中文文本,首先句子逻辑不通,比如(1)句,元素出现在艺术风格中,在中文中明显是个病句,也让读者不明所以。其次重点不明确。(1)和(2)句强调的重点分别是“新的元素”和“灰绿色铜锈”,而根据中文表达习惯:重点信息后移,不得不调整宾语位置。
2.4文本长度:中文合并句子,英文拆分句子
(1)原文:这件青铜面饰由厚度均的青铜薄片制成,或言被直接敲打而成,但更大的可能是在模具中捶打所成。译文:Thismaskismadefromasheetofbronzeofu-niformthickness.Itcouldhavebeenbeatenoutdirectly,butprobablywashammeredinamold.(2)原文:面饰边缘的穿孔表明它是用于绑缚固定的,可能是用在战车上,至少能够起到威胁震慑的作用。译文:Theholesontheedgeofthismaskindicatethatitwasattachedtosomesurface,possiblyachariot.Atanyrate,itsmenacingexpressionwouldmakeitverysuitableforsuchapurpose.(1)句英文文本包含两个句子,主语都是“themask”。第二句的主语It指的就是第一句的主语“themask”。为了形式变化,英文偏向用代词,于是用“it”替代“themask”。但中文文本共用同一主语“这件青铜面饰”。由于担心句子过长无逻辑感,添了“或言”,不仅使得整个译文流畅自然,也突出了“couldhavebeen”所暗含的虚拟语气。(2)句英文文本中也有两个句子,这两个主语不相同。第一个句子主语是“Theholes”,第二个是“itsmena-cingexpression”。有趣的是,第二个句子主语中的“its”指代“themask”,而第一句子主语中的“Theholes”正是位于“themask”上的一部分,因此能产生“itsmenacingexpression”,这两个句子内含逻辑关系,体现了英文文本重逻辑。中文文本主语都是“面饰边缘的穿孔”,译者捕捉了英文文本中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并结合中文表达习惯,将中文文本呈现为“面饰边缘的穿孔表明它是用于绑缚固定的,可能是用在战车上,至少能够起到威胁震慑的作用。”
3结语
博物馆文物文本翻译的难度较大,因为译者不仅要传达出准确的文物信息,更要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减少读者额外负担。因此,博物馆文本翻译不能简单地完全“直译”或“意译”,而要了解博物馆文物文本间的中英双语差异后,灵活调整翻译策略,并始终贯穿着服务目的语读者的意识。通过分析文物中英语言差异,为国内博物馆文本翻译提供借鉴,从而优化中国国内博物馆英译文本水平,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朱宇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 上一篇:插图艺术在广告设计的应用
- 下一篇:变电所运检一体化工作问题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