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就地就近兴业创业探讨
时间:2022-06-21 15:41:04
导语:农民就地就近兴业创业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兴业创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北京市政府以满足农民就地就近兴业创业需求为导向,细化“放管服”改革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使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创办经济实体求得自身发展的热情持续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13个涉农区工商登记的中小微企业有1646869家,个体工商户达419486家,这些市场主体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也为大量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做出了贡献。
乡村新业态亟须扶持
当前,中小微市场主体在发展中面临以下问题:融资难成本高问题依然存在。融资手续费太高,信贷审批更加严格,放贷时间延长,放款多在半年以上,办理手续繁琐。部分企业在借贷融资时由于缺少抵押物担保而导致融资受限,往往需要外部征信来获得债权融资,这就造成融资的综合成本相对较高,银行更倾向于给大型企业融资,中小企业不得不选择成本更高的民间金融融资,融资成本上升的压力加大。存在政策制约因素。如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均为禁止新建和扩建,虽然将地产鲜活农副食品除外,但在实际操作中,受环保、节水等多方面不同要求难以批复。再如,在扶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方面,对农村电商扶持政策很少,一产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保障不足,很多用餐、停车、农产品交易、休闲体验等配套设施因限制过多而不能配套建设。此外,人才入乡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等支撑不足。政府多部门出台的政策之间缺乏协调。税费减免政策覆盖不足。疫情环境下,企业经营生产困难,未享受到与重点企业同等的租金减免政策和相关帮扶政策的红利。有的企业扩租只能暂时搁浅,企业现金流紧张,物业租金压力较大,少数企业裁员或倒闭或被收购,部分企业对未来失去信心。企业难以利用一些地方性税收优惠政策来合理合法地降低企业税负压力,继而导致无法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
试建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针对农村地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加强预期引导,展现增长前景。中小微企业在郊区服务大城市、服务市民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现实作用和发展潜力,从满足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实现城乡共荣多方面考量,都应积极发展。本市中小微市场主体比上海少100万个,差距主要在郊区。建议下一步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更加精准有力,对特色农业、融合发展产业、旅游康养、精品民宿等优势产业和农村电商、数字农业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补贴支持政策,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的支持力度,发掘和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型创业领军人才,为懂技术、懂市场的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资金支持。参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海淀区“一镇一园”经验,可考虑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新建或可依托各类园区、企业、知名村镇等平台,试建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功能完备、环境优良的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议重视发挥好地方专项债项目对民间资本的撬动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应突出“宽信用”,支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更好覆盖中小企业,加大对农民工群体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增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区域政策的协同性,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加强政策解读和正面发声,释放权威清晰积极的政策信号,不断提振中小企业对增长前景的信心。扶持中小企业,夯实增长基础。在打通堵点方面,严格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打造服务中小企业的大宗商品数字化采购服务平台,降低制造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企业成本,将现有税费优惠政策扩大覆盖到生活性服务业中小企业和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消除痛点方面,当前一些地区存在的对中小企业过频检查、重复检查、乱罚款乱收费、拖欠账款、抽贷断贷等问题,是中小企业切肤之痛,应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并加强常规性管治措施。在突破难点上,大力加强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政务数据、公共行业数据、互联网平台数据等相关敏感数据一体化托管,支持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数据信息服务。激活民间投资,释放中小企业增长潜力。激活规范民间投资,应尽快制定投资领域“红绿灯”规则。首先要多设“绿灯”,清理各类隐形壁垒,修改投资禁限目录,扩大民间投资准入范围。对本地农副产品,特别是类似平谷大桃、生态涵养区杂粮等带有区域性聚集产业,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情况下,应满足用地需求,支持其加工业发展,以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吸引更多当地农民就业,享受增值收益。要推动更多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大向民间资本开放。同时要多设“路标”,开放各级投资项目及政策信息公开平台,为鼓励民间中小企业资本有序进入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医疗、养老、环保等领域创造好条件;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给予持续稳定有力的金融支持。建议精准开发面对农村中小微企业的普惠性金融产品,降低融资门槛,给予贷款担保贴息政策支持。也要及时设定“红灯”,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依法加强市场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引导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守住增长红线,守住安全底线。
作者:李玉立
- 上一篇:不同阶段施工标准对造价的影响
- 下一篇:高校材料生产与创业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