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作品著作权质押困境与破解
时间:2022-06-21 09:41:05
导语:未完成作品著作权质押困境与破解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未完成作品著作权质押面临法理与制度的双重困境。一方面,由于未完成作品著作权的财产性与可让与性,因此其具备适质性。另一方面,质押标的不明确、登记生效主义局限、价值评估制度不足等制度困境,可通过放宽标的范围、完善登记制度、规范价值评估等手段破解。
关键词:未完成作品;著作权;质押融资
1未完成作品著作权质押的法理困境及其解析
1.1未完成作品著作权适质性之争
未完成作品的著作权是否可以质押这一问题理论上存在争议。刘春霖等持否定说观点,认为:第一,根据主流的著作权的“自动保护主义”,著作权人完成作品时自动取得著作权。这说明,著作权的取得以完成作品为前提。那么未完成的作品也自然没有著作权,此时的转让行为并不能产生物权关系的变动,只能产生债权关系。这无疑会损害质权人的利益。第二,由于作品尚未完成,作品是否能完成、完成后的价值、未完成的价值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不具有可让与性。第三,权利出质以公示为要件,但未完成的作品无法登记其著作权,因此也无法将其登记出质。陈洁、冯文瑞等持肯定说的学者则认为未完成作品可以设质。理由如下:第一,文化产业作品面世后,著作权的可利用价值会逐步减少,例如已经上映的电影价值会下降,这将使质权人实现质权风险上升。因此,应当允许作品在未完成时出质著作权。第二,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委托人和受托人可以约定委托作品完成时著作权的权属。委托作品实际上就是未完成的作品。因此,可以得出委托合同可就未完成作品的著作权进行约定,进一步说便是可以通过委托合同转让、出质未完成作品的著作权。第三,可将未完成作品著作权质押合同看作一种“预约合同”,作品完成取得正式著作权后的著作权出质为“本约”。“预约合同”可以起到在签订“本约”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督促相对人按时签订“本约”的效果。因此,以未完成的作品著作权为标的订立质押合同是合理的。
1.2未完成作品著作权的适质性分析
本文认为,未完成作品的著作权具有财产性和可转让性,因此可以质押。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允许出质。由此可知,适格的质押标的需满足可让与性及财产性两个法律属性。首先,就财产性而言,未完成作品著作权的财产性是一种潜在价值的体现。虽然作品没有完成,但也并非“一文不值”。未完成作品暗藏的潜在利益,是不少人竞相追逐的财富。著作权的权利客体为智力成果,虽然作品是完成时才取得著作权,但并非是取得著作权时才拥有价值,处于未完成状态中的作品,也是作者的智力成果,其价值也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未完成作品的财产性是显而易见的。出质人到期未偿还债务的,质权人完全可以通过拍卖、变卖著作权等方式实现质权。此外,以著作权设质,实际上质押的是它的交换价值。这就要求设置的著作权不仅有价值,还要能在市场上交换,有可让与性。反之,著作权质押就是“一潭死水”,无法清偿债权人债务。
2未完成作品著作权质押的制度困境
2.1质押标的范围不明
根据《民法典》规定,著作权中的财产性权利可以进行质押,而人身权利不可进行质押。这里的财产性权利指的是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等十二种权利。《著作权质权登记办法》规定,与著作权有关的财产性权利可以质押。学界普遍认为,这里的著作权有关的权利指的是邻接权。邻接权中的财产性权利可以出质。所以,我国目前有法律明确的著作权质押标的为以上的十二种著作权财产性权以及邻接权。但是,现实中的著作权的财产性权利远不止这些,比如注释者权、翻译者权、改编者权等财产权虽然法律都未明确规定其是否能质押。对于未完成作品的著作权虽然从法理而言,是可以质押的,但是也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可见,未完成作品的著作权无论是整体还是部分财产权,能否作为质押标的都不明确。著作权质押标的范围的不明确,给未完成作品著作权质押带来不确定性与风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质押融资的发展。
2.2登记生效主义局限
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四十四条,著作权质权自办理质押登记时设立。这说明,我国著作权质押登记采用登记生效主义,未经登记,质权不成立。这一模式,使著作权的权属更清晰明了,不仅有助于管控著作权质押的交易,也能更有效地保障质权人的利益。但是,著作权质押时采用登记生效主义的弊端也十分突出。首先,质押合同经当事人双方合意订立,这体现私法自治原则,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国家不应该进行干预。然而,由于登记生效主义的适用,未登记意味着质权根本没有正设立,质权人无法得到优先受偿权,这明显违背私法自治原则。其次,文化产业紧跟时代潮流,这要求著作权价值可以迅速变现。但是,著作权质押多采用组合担保质押的模式,在登记生效主义的情况下,一笔质押融资需要知识产权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市场监督局等多个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登记成本高、程序繁琐,大大降低了著作权质押融资的效率。最后,著作权质押的标的应在著作权保护的合法期限之内,而未完成作品的著作权显然不在此范围之内,造成未完成作品著作权的质押无法登记。又因为登记生效主义的限制,此时的未完成作品著作权的质押实际上是未设立的,无法得到法律保护,质权人也就无法拥有优先受偿权。
2.3价值评估制度不足
价值评估是设立质权、实现质权的前置要求,普通的动产质押标的有形且可以实际交付,价值评估相对容易,而著作权不同于普通的动产质押标的,它的价值确定有自身特色。著作权的无形性使得它的价值评估更为复杂,成本、收益、经济寿命、转让市场、支付方式、社会效益等因素均需考量。此外,著作权在不同时期价值是变化的,因此其价值评估也要考虑价值动态性。未完成作品的著作权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不确定性,价值评估操作难度极大。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制度是必要的。我国著作权价值评估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第一,评估机制不统一。确定评估单位、选择评估方法、确定费用承担方等流程,没有统一的规定,多数情况下单纯依据当事人合意完成。第二,评估准则不明确。目前我国《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仅简单罗列十二种应参考的著作权价值评估因素,种类不全且缺少具体的评估流程、评估细节的指导,使著作权价值评估主观因素过强。第三,评估监督制度缺失。专业从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专业人员少,并且部分评估机构受地方政府牵制,缺乏独立性,导致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缺乏客观性、权威性。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评估监督机制必不可少。
3未完成作品著作权质押的困境破解
3.1放宽标的范围
第一,引入著作权期待权的概念。对于未完成作品的著作权,可以将其看作“期待权”的一种。期待权是指因为具备部分权利要件,从而受法律保护,具有权利地位的一种权利。回到“未完成作品的背后有经济价值”这个基本前提,未完成作品著作权的期待权是可以转化成现实价值的。但也并非任何未完成作品的著作权均可视为期待权,还需有较大可能性转化成最终的完整著作权。第二,将著作权期待权纳入权利质押标范围。对现行法律制度有两种方法可以完善,第一种是通过修改《著作权法》等法律条文,直接将著作权期待权视为知识产权的一种,从而实现将未完成作品著作权纳入质押标的范围的目的;第二种是通过对《民法典》第四百四十条第七款关于权利质押标的兜底条款,进行司法解释,将著作权期待权纳入兜底的范畴。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使未完成作品著作权成为合法的质押标的,促进文化产业融资。但是,笔者更偏向于第二种方式,因为将未完成作品著作权纳入兜底条款,立法成本更低,整体影响更小。
3.2完善登记制度
第一,采用登记对抗主义。在此前提下,著作权质权经双方合意即可设立,未经登记不可对抗善意第三人。登记对抗主义给予了当事人选择登记与否的自由,与著作权取得时的“无手续主义”的冲突迎刃而解,大大加快了文化产业融资的速度,同时充分体现了私法自治的原则。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登记对抗主义的公示效果较弱,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弥补缺憾。比如,提供统一的著作权登记查询平台等,便利质权人查询,防止出现质押前或质押后著作权被转让的情况。第二,实行著作权期待权的预告质押登记制度。参照房屋的预告登记规则,将未完成作品的著作权期待权质押时,在有关部门先进行一次预告登记,等作品完成,取得最终著作权后可以再进行最终的质押登记。完成预告质押后,预告出质人不可以将著作权期待权再次质押。未经质权人同意,也不得将著作权转让。著作权实际取得后,预告出质人不可再次质押此著作权。质押著作权期待权的预告质押登记,解决了未完成作品著作权质押无法登记的难题,同时,也有效防止著作权期待权人将期待权质押后再次转让或质押等不当处分,有利于保障质权人的利益。
3.3规范价值评估
第一,建立完备的评估体系。一是要细化评估流程、要素、方法选择,对著作权评估的范围、权利的类型、登记情况、剩余期限、许可使用情况等建立统一、详细的著作权评估机制,为评估机构提供框架性参考。二是要加强著作权价值评估机构的独立性,避免政府行为的果断干预,增强机构评估结果的客观性、权威性。第二,提高评估人员水平。首先,为选拔高层次价值评估从业人员,应提高入行门槛,对资产评估师的资格取得实行高标准、严要求。其次,由于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著作权价值评估不可停滞不前。对已从业的评估人员应当定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最新的、最科学的评估技术,适应文化产业的新变化、新发展。最后,完善事后监管与责任追究的制度,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著作权质押中价值评估的监管,加大错误的责任承担,机构也应定期考核价值评估人员,增强评估人员的自律性。
参考文献
[1]刘春霖.知识产权质押标的物适格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2):43-50.
[2]陈洁.构建影视剧版权质押融资理想模式[J].人文天下,2015,(17):62-68.
[3]冯文瑞.著作财产权质权制度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09.
[4]穆英慧,苏玉环.未来版权转让合同之民法基础[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04):28-32.
[5]李云超.文化产业融资促进法律问题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5.
作者:张苗苗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 上一篇:现代农业生产绿色植保技术分析
- 下一篇:外贸产业人才双创素质教育意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