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时间:2022-06-21 09:10:31
导语: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凝聚劳动价值共识、健全劳动育人体系等几方面进行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深入探索如何能将劳动精神内化到学生的日常起居生活中,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相融合,达到“五育”并举,从而积极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劳动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体系构建
一、推行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2020年,有关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相继出台,劳动教育的内涵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措施更具体。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在国家层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学校劳动教育指明了具体路径;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发布,对教育评价进行了改革,学生评价成为重要指标之一,考虑到大中小学实际教学的差异,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在政策层面指导学校如何落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并进一步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教育本质就是育人,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劳动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对劳动有更深入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劳动去开创新时代的远大抱负,通过劳动实现人生的升华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美好生活,赢得美好未来,让劳动散发出的光荣、崇高、伟大、美丽的耀眼光辉普照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可以说,劳动教育意义非凡又任重道远,尤其是新时代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生力军,加强应用型劳动教育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应用型劳动教育,让大学生崇尚劳动、善于劳动,更好的发挥聪明才智,倡导创新型劳动、创造性劳动,打造一支有正确劳动观的,有激情、有梦想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中华民族崛起注入新的活力。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部分大学生劳动观存在偏差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存在偏差。当代大学生中存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少数大学生平时逃课、应付功课,数次“补考”,甚至不愿在学业上下功夫;大学生中也存在吃不起苦、受不起累,不想吃苦、不想挨累,不知创业艰难、缺乏创业能力的情况;有一部分学生还存在认为脑力劳动要高于体力劳动、生产劳动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认识的形成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认同感偏低。
(二)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尚未健全
高校劳动教育推进过程中,部分高校缺乏组织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思路,以至于教学实践流于形式化,教育效果也被弱化,覆盖面和影响力都打了折扣。部分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有效的管理机制,相关的政策措施也未及时修订,相关的保障机制未全面建立。如:有的院校以片面价值认知开展劳动教育,未能将劳动教育上升到全面育人的核心位置,也有部分学校劳动教育存在模式化、课程化错误倾向,不能将其融合到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当中,未能在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建立常态化的协同机制,劳动教育缺乏连贯性,客观上影响了教育效果。
(三)劳动教育的活动载体搭建不够
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应该体现出新时代的特色,建立与时代特色匹配的劳动教育活动场景,要让改革后的劳动教育更能吸引时代新人的目光。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还停留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校内生活类劳动等层面,活动载体较为单一。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开展劳动教育,更应注意要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服务区域地方发展上协同设计,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积极创新探索劳动育人的实践载体。
三、推进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学生劳动教育意识,凝聚劳动教育价值共识
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把综合素养培养作为教育效果的检验标准,致力于培养有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青年人“三观”确立关键时期,高校要重点加强劳动教育,让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树立立志报国的志向,保持阳光健康的心态,坚守奋斗拼搏的信念。一是要通过劳动教育去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劳动观。这就要求高校的劳动教育理念要自我更新,要紧跟上时代,尽量做到与大学生“零距离”,把正确的劳动态度、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的几个维度,将劳动教育的价值植入到学生的心里,融入到血液当中。二是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开展创新型劳动。用劳动书写人生篇章,在创新劳动中创造美好生活,如今我国面临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型劳动、创造性劳动,是时代对青年人的现实要求。三是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巧,练就劳动本领。对学生来讲,只要肯学、肯努力,掌握好一手技术,就能找到自己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价值。高校劳动教育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
(二)健全劳动育人体系,建设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到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秉持发展性、创新性、系统性的原则,构建并完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的立体化结构框架,以体系化建设为基础,处理好相对独立和深度融合的关系。一是要加强劳动教育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在保证师资数量的同时,更要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提高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准入门槛,提升教职员工的教育理念,提高综合素质和水平。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和考核,理论课程安排专门接受过劳动教育培训的人员担任,实践课程可安排院系辅导员、班主任担任指导教师协助开展。二是依托第一课堂,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人才培养方案是核心,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结合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地方社会实际,入学初期可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从高校教育初期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即将毕业的学生可以设置为选修课,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与应用的有效衔接。研究结合不同专业的培养计划将劳动教育融进专业课程教学,开设相关必修课程,内容形式可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多元化设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文则文,宜艺则艺,还可结合男女生的性别比例和学院及地方特色,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把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培养渗透到课程学习中去,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三是融合第二课堂,建立动态学生评价体系。除在学生在校的重要时间节点“入学、过程、毕业”集中开展劳动教育,把好劳动教育的“入口关”“过程关”“出口关”外,还可单独设立劳动专项奖学金,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四是家、校、社联合,建立联合育人机制。推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学生在家可帮助父母做家务或开展户外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劳动意识,鼓励家庭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学生毕业踏入社会,学校和就业单位建立学生劳动素质互评,实现育人过程全覆盖。
(三)拓展劳动育人平台,创新劳动育人实践途径
1.与资助育人结合,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劳动教育体系要与资助育人内容相结合,结合本学校的学生特点,依托“大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中心”“大学生素质能力拓展中心”等平台,深入挖掘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劳动教育,让贫困学生更有自信,更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并进一步起到带动作用,凝聚起学生创造性劳动的强大力量。2.与志愿服务结合,开展校内外公益活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各级团组织应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志愿者走到防疫工作一线,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更好地进行服务工作。我们要以此为着力点,在劳动教育体系中加入培养所有学生具备参加社会志愿服务能力的内容,要引领学生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要将志愿服务的内容系统化、职业化,与在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体系对应上,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相应技能,引领学生更加有序地加入到社会志愿服务当中。3.与创新创业结合,贯通实践体验训练立足于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高校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依据用人单位用人需求反馈,在校期间开展相关创新创业类技能竞赛,推动校企合作,积累职业经验,培养学生将劳动精神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4.与社会实践结合,深化校地合作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在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的成果转化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中,要分层次进行,学业上所有的实践内容都要以最终为社会服务为目标,设立相应标准,让学生用自己的专业与社会上的生产活动进行对接,学校也要结合社会发展和地方的实际需求,通过劳动教育的形式培养学生,为地方建设精准服务,学校可派专人参与其中,负责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机制的整体运转,将劳动教育内容做到实处。
作者:闫慧兰 柳宏波 姜岩 范家萌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 上一篇:园艺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 下一篇:互联网推动公证法律服务创新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