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时间:2022-06-21 08:52:35

导语: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与人才培养相脱离,其改革发展方向必定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学科竞赛的功能决定其可作为推进“专创”融合的切入点。通过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实践,验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高等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未来需在学科专业之间的平衡、医学专业特色的体现和教师团队理念深化等方面进一步改革探索。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竞赛;高等医学院校

自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研究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在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也得到了社会认可。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丰硕,而高等医学院校因学科专业特殊、培养年限长等特点,创新创业教育相对滞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管理、智慧医疗等产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对医学人才的素质、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也需适应时代发展。

1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在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实践和发展,逐渐形成共识,即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等同于创办企业的教育,而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教育。其逐渐成为一种育人理念,与高校素质教育的理念相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一致。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首要功能,而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决定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行业、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缓慢、困难重重,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医学生的专业培养和未来发展中均显得非常重要。所以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实质是要落实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才不会与人才培养相脱离。

2医学高等院校“专创”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和“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在育人中真正发挥作用功能的问题,需要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此融合不是简单的课程开设,或者是创业类讲座、创业比赛的举办,应该是教育理念、体系、方法等各方面的全面融合。在创业教育开局之时,众多管理、商科等专业运用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式,顺利进行了很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而工科、理科、医科、农科等专业的探索相对比较困难。在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游离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虽然高校按照要求已将创业理论课纳入了必修课程,但是创新创业的理论难以在师生中深入,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进行创业项目实践、参加创业比赛等,与专业课程明显分离。这些专业打破定式走出创新创业教育困局的方法是知识的创新、技术的革新,通过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来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用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来推动学科专业行业发展。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均应该服务于人才培养,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者都不全面,如果分离会使高校人才培养缺乏动力[1]。专业教育在学生学术专长培养方面有主要作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但是往往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独立人格发展方面有欠缺,同时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毕业后的学生如何能持续在学科领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起决定性作用。而创新创业教育如果没有立足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便仅仅是创新理论知识的教育,也难以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基础,两者相辅相成。所以,从综合型人才培养出发,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专业教育开展,用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带动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医学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3学科竞赛作为“专创”融合切入点的现实意义

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困难重重,主要阻碍在教育理念与认知、课程改革、实践平台、师资队伍等方面[2]。从学科竞赛的功能看,它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时又基于专业教育,有很强的专业性,作为切入点来推进“专创”融合可行性较强,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

3.1学科竞赛是课堂教育的延伸

学科竞赛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竞赛的形式多方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4]。学科竞赛立足并紧密结合于专业课堂教育,又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以竞赛的形式对学生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考查。其内容广泛、综合性强,在竞赛中学生除了需要深化专业知识,还会遇到许多非学科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且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有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学科竞赛自身也已经朝着制度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学校学科竞赛的成绩,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该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3.2学科竞赛为理论知识构建实践平台

学科竞赛所构建的实践平台能够推动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首先,专业课的实践有既定的规程,学生实践理论知识的效果也往往会因场地、设施等影响,实习有时也是走马观花,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学科竞赛所构建的实践平台,需要学生在完成项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学科竞赛往往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开展,与专业实践课单人实践为主的形式相比,更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也鼓励学科交叉。通过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科之间的思维磨合。

3.3学科竞赛中需要创新能力培养

学科竞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具有常规教学没有的创新教育功能[5]。学科竞赛首先提供创新必备的专业素质基础,要求参赛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宽广的知识面。其次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具备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设计方案、文字表达等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其本身就具备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良好基础。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入,可以对学科竞赛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建设,让学科竞赛在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成效与反思

为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学院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利用自身的特色,多年来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校目前开设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听力与言语康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信息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既有医学类、技术类的专业优势,又有多学科交叉的发展前景。从2015年开始,学校就提出“竞赛育人”理念,立足于专业教育,将竞赛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经过5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1开放的竞赛平台构建

学校以学科教研室为基础建设竞赛平台(竞赛组),如信息类竞赛平台(竞赛组)由信息教研室建设,主要开展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等;生命科学类竞赛平台(竞赛组)由医学检验教研室建设,主要开展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综合类竞赛平台(竞赛组)由团委学生办公室建设,并联合各教研室师资,主要开展“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等。各竞赛平台(竞赛组)由专门的负责教师进行日常竞赛管理,指导教师和学生凭自己的兴趣特长可自由加入一个或多个平台(竞赛组),鼓励学科交叉,在平台上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解决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匹配难的问题,使信息沟通更加高效。

4.2稳定的教师团队建设

竞赛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主导,在训练和备赛过程中,需要教师紧扣理论知识点,不断总结和提炼,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特长分配任务,发挥团队优势。为保证竞赛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学校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倾向性地选择竞赛指导类别,注重自身的经验积累,同时有校级、院级奖励制度保障,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实践“专创”融合,学校首先在竞赛指导教师层面做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普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创业导师培训等师资建设,鼓励指导教师在竞赛指导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4.3渐进的竞赛团队培育

竞赛团队的培育和竞赛成绩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就选拔和指导,持续进行培育,使学生在成长中慢慢积累经验。2015年学校制定了“千百十”计划,即每年至少有千名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至少有百名学生参与省级科学竞赛,至少有10名学生参与国家级学科竞赛。在5年多的实践中,学校以学科竞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校园内竞赛氛围浓厚。2016年至2020年,学校各类竞赛的获奖人数逐年增加,获奖项目也有了很大提升,特别是2018—2020年国家级竞赛获奖数量的突破较大(见图1)。在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学生整体能力素质得以提升,最直观的成效是学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率创历史最高。从中可以看到,以学科竞赛作为切入点在推进“专创”融合中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推进和推广。但是在实践中也反映出一些医学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进一步探索的难点:一是如何克服学科专业之间的不平衡。如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可参与的竞赛类别较多,而像听力与言语康复学这类招生规模小的医学类专业,至今没有开设省级、全国级的专业类学科竞赛,学生只能参加综合类竞赛,在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和学生项目培育方面均存在困难,“专创”融合度低。二是如何发挥医学类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特色。医学类专业本身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医学类的专业性学科竞赛也多以操作手法、操作技能的形式进行,科技含量相对低,在“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中,医学专业特色的体现难度大,这也是高等医学院校“专创”融合的难点。三是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师团队的创新创业理念。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的来源主要是专业教师,学院对专业教师进行了创业教育理念培训,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还有待加强。如综合性竞赛中,不少团队会以“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的方式组成指导教师团队,相对来说创新创业理念在这类竞赛中更加容易深入,但专业性学科竞赛中,大部分以专业教师作为唯一指导教师,在竞赛中对学生的指导也主要集中在专业方面,创新创业理念的深入还有限。

参考文献:

[1]杨峰,杨新娟,王艳花.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高教学刊,2017(16):41-43.

[2]卢卓,吴春尚.专创融合改革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突围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9):74-78.

[3]刘丽,朱晓林,马晓琳.以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37(2):180-183,191.

[4]梁化奎.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9):106-109.

[5]张姿炎.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3):61-65.

作者:杨一令 赵洁 李志敏 罗杰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