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机构编制效能的实践

时间:2022-06-21 08:39:47

导语: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机构编制效能的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机构编制效能的实践

近年来,诸城市委编办将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列为中心工作,坚持“党委部署到哪里,就战斗到哪里”,深入谋划、迅速行动,在前期大力度推动机构、编制、人才、权限等向基层下沉的基础上,聚焦城乡社区网格治理领域开展调研,收集问题建议并提出解决措施,在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中最大化发挥机构编制保障支持作用。

一、前期的主要做法

(一)完善体制机制,夯实治理根基。围绕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持续发力,调整优化机构设置,于2022年2月设立社区网格治理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党建引领下的网格化治理服务,助力推进社区网格治理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持续调整优化镇街工作机构,结合镇街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为镇街统一优化设置“七办五中心”。“七办”设置注重系统全面,涵盖“党建党政、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应急管理、社会事务、社会治理、规划建设、综合执法”等关键领域。“五中心”设置注重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两大优势,在各镇街统一设立三区共建服务中心;结合特色产业,在相应镇设置悦东产业园服务中心、生物科技产业园服务中心、茶叶生产服务中心,为镇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合理确定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职能,将3个街道的经济发展办公室更名为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取消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工作任务,把街道工作重心转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来。扎实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在13处镇街统一设立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统筹辖区内部门派驻和基层执法力量实行联合执法,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及时调整机构设置,在党群服务中心加挂党员教育中心牌子,增加党员教育、培训等工作;规范乡村振兴工作机构设置,在各镇街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加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牌子,调剂专职人员具体负责乡村振兴工作。(二)盘活优化资源,推动人力下沉。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统筹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近三年为镇街核增行政编制125名、事业编制138名。设立镇街专业人才专项事业编制专户,专项用于超编满编的镇街所属事业单位招聘及引进急需专业人才,助力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优化。优先保障镇街机关用编进人需求,近三年为镇街机关下达用编进人计划161名,占近三年全市党政机关用编进人总计划的80%以上。破解镇街基层一线干部队伍年龄、知识结构的断层,通过公费师范生、基层农技生、定向医学生的培养以及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多渠道引进人才,推进基层服务与治理“一体两翼”的提升。(三)创新管理方式,夯实干部队伍。赋予镇街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合理调配,破解编与岗不统一的矛盾。提升基层工作人员上升空间,近三年为镇街累计增设副科级职数70名,解决了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便民服务中心主任等重要岗位及优秀人才的行政待遇,并通过竞争性方式选拔25名“92后”优秀年轻干部到镇街担任副科级职务,为基层治理注入新鲜血液。每年下达镇街机关年度用编进人计划时,明确一定数额的招录计划面向长期在镇街工作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等群体,拓宽镇街公务员来源渠道。严肃编外聘用人员纪律规定,凡是适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事务性、辅助性工作等,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实行购买,由“花钱养人”向“花钱办事”转变。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常态化选派市直部门单位和镇街年轻科级干部双向挂职锻炼,丰富社会经历阅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素质。(四)统筹赋权减负,治理重心下移。依托政务专网建立“乡呼县应”网络平台。全面推行“网格呼叫、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统筹推动市直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力量下沉网格,完善工作机制,做到有呼必应、一呼即应,及时解决网格提出的需求诉求。三批次印发《县乡“属地管理”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将有关领域的125项具体事项纳入清单范围,科学界定每个事项中镇街与部门各自主体责任与配合责任。实行镇街职责任务清单管理,明确“十二个严禁”,严格落实交办事项准入机制,为镇街减负,加快镇街职能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二、当前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机制协同性不高。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部门间协同解决问题机制不健全,存在“多头办理”甚至“踢皮球”的问题,社区网格处理群众诉求办理事项时限较长,导致群众“有事不找社区找党委”。社区网格普遍提出亟需建设一体化的社会治理工作平台,实现群众诉求一端受理、多口联办、高效办结,以联动提升治理能力,逐步在基层治理领域建立系统、整体、协同的工作机制。(二)承接权限配套制度不健全。权力下放基层,镇街有了更多、更大的社会治理权限,但在有效承接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大量的配套支撑资源未能同步下放。如在法律法规方面缺少相关衔接配套政策;在权力运行方面制约规范制度不健全;在财政保障方面有效投入不足;在人员队伍方面老龄化严重,影响工作效能提升。(三)基层治理边界划分不够清晰。当前,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在开展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根据调研情况分析,社区的发展目前需要镇街层面下沉力量和精力予以支持,社区书记往往委派镇街干部担任,日常需社区、镇街两头跑,分别办公,这既造成镇街政府职能越位、人员队伍不足,又干预了基层治理的自主权,不利于为基层培养锻炼本土人才。(四)基层治理社会化力量参与度不高。受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影响,社会、群众行使基层治理权力和履行公共服务义务的意愿普遍偏低。目前能够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的社会力量主要为老党员、退伍军人、退休老师等群体,该群体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与基层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三、下步的工作方向

(一)以数字化提升治理能力。在限额内设置议事协调机构,具体日常事务由政法部门承担,牵头推进建设社会治理服务信息平台,并进行日常管理。平台可将现有的数字城管、应急监控、公安监控等资源平台全面整合,形成全市治理系统信息共享数据库,对基层治理提报需要解决的事项,通过平台派单有关部门,一体化指挥调度,实现高效解决。同步建设基层治理服务移动终端App,推动基层管理无盲点、问题排查无遗漏、基层服务无缝隙,全面构建上下贯通的社会治理服务智慧共同体。(二)以党建引领夯实治理基础。聚焦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强大效能,在城乡社区网格治理领域创新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网格聚集,在基层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活基层党建“神经末梢”,夯实党的基层执政基础。(三)以制度体系推进治理规范化。把为民服务作为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根本落脚点,加强基层治理方面的制度规范建设,完善权力清单、配套制度流程,进一步明晰职责、权限,划清权力边界,让基层党组织明晰责任、把握界限,推动基层党员干部更好履职尽责。用好县乡“属地管理”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进一步推动“属地管理”清单事项、职责任务、工作力量与基层党建、网格治理“三融合”,提升社区网格社会治理能力。(四)以激励督促提升群众参与度。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拓宽群众监督渠道,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拓展监督渠道、运用信息技术等方式,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让群众更好地参与基层治理。制定镇街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考计划时,加大面向基层群体的招录计划,充分调动本土人才的积极性,让他们有干头、有劲头、有奔头,实现基层治理群体心稳、人齐。将与社区网格发生业务关联的人员定为评估主体,通过现场机器评价、电话回访满意度等,督促社区网格改进工作作风,凝注为民服务真情,最终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作者:谭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