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时间:2022-06-17 10:11:26
导语: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然后阐述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意义,最后论述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思政元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高校
2020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面向高校各门课程推动思政建设。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内容,为思政元素的融入奠定了良好基础,可起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认识的作用。因此,高校应紧跟时代的脚步,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及时转变教学方法,探索思政元素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融入方法,确保可以顺利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一、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一)教育目标和效果保持协同
从教育目标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正确评价自己,使其在人际交往、看待事物等方面体现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态度,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本质上来讲,二者都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开展教育工作,并结合社会客观背景培养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从教育效果角度来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学会正确看待事物美好的一面,始终展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坚定意志,勇于克服困难,两者具有协同性。
(二)教育内容和方法相互补充
从教育内容来看,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差异较大,前者存在于社会意识形态内,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传递,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如道德规范、政治思想等。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包含生命教育、爱国教育等涉及心理、哲学、政治等各学科的内容,注重社会研究理论成果运用。二者教育内容各成体系,但大量内容相互关联,可以起到互补作用。例如,在教育方法方面,思政教育拥有多种组织形式,如通过日常宣传、学院育人活动等传递正确思想价值观念,总体偏向于潜移默化地开展教育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偏向于显性教育,通过课程教学、心理咨询等途径传授知识和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强化心理教育与引导[1],故二者可以进行互补。
二、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顺应课程改革要求
在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教学目标、内容等进行调整时,教师可以结合现阶段大学生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容易受复杂社会思潮影响的特点推动课程改革,向学生传递艰苦拼搏、顽强奋斗等积极向上民族思想和价值观念。教师围绕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方法等各方面的创新,有助于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心理韧性,帮助学生应对外来价值观念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冲击。教师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可使学生在思想、态度和心理等各方面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在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的同时,继承和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由此可使课程教学达到“大思政”改革要求[2]。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高校各门课程开设过程中,都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而并非简单追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基于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追求“育心”,而是要坚持“育人”,确保课程教学能够与高校教育相统一,进而推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要求教师切实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各种心理问题的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确保学生能够逐步端正认识,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形成爱国、敬业等社会责任感。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思政教育引领价值观念,才能将知识传授和人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发挥教育协同作用。而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人格修炼,其精神能够得到不断丰富,在面对各种困难时都能勇于应对、坚定信仰,同时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始终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3]。
三、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来看,包括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具体而言,在知识层面,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心理学相关理论、概念和心理健康标准,把握人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自我调适方法。在融入思政元素之后,学生还应认识到人类思维与心理学拥有相同的研究对象,由此教师可以引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定学生科学信仰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看待和解决问题,辅助学生完成自我心理调节。在技能层面,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自我管理、心理调适、环境适应、压力管理、问题沟通等多项技能,这可以为学生适应今后生活奠定基础。在融入思政元素后,教师要向学生传递敬业、守法、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引导学生运用人机交往原则化解冲突,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管理。在自我认识层面,要求学生树立自主意识,做到正确认识和接纳自我,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状态。在融入思政元素后,教师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时,还要使学生形成集体感、归属感、责任感,进而使其在达到更高思想境界的同时,寻求自我发展。其次,遵循“育心”与“育德”相统一的原则优化教学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各个教学环节,达到双重育人目标。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制定学习任务,并在原本心理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融入思政育人目标,如在学生自我认识等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理论看待事物,使其在形成科学认知模式的同时,能够形成理性平和的心态,做到凡事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待人。又如,针对个人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为引导学生形成追求自我价值的健康心态,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有感于当前美好生活,形成同心、奋力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美好愿望,从中获得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同时学会以国家宣扬的匠人精神、敬业精神等约束自我,积极应对各种社会不良思潮带来的挑战。在坚定信仰、伟大信念和良好精神的支撑下,学生不仅能够将自由、和谐、民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品质,也能形成自我探索和心理调适等技能,从而能在适应社会生活的同时,达到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和谐统一的境界,这可以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奠定扎实基础。此外,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针对性评价,促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目标。同时,全方位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情况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有效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不断完善教学方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
(二)优化教学内容
融入思政元素,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需要教师积极寻求二者的结合点,围绕不同的教学专题明确融入的内容,并挖掘相应元素构建科学的教学方案,从而使教材内容不断得到充实。首先,为使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融为一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要围绕课程内容对应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围绕“认识心理健康”主题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科学健康观、健康内涵等内容与“健康中国”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教师围绕“珍爱生命”主题开展教学,讲解生命意义、心理危机预防等内容时,可以与党和国家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革命烈士为国牺牲的历史故事中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应对挫折和危机,同时继承先辈优秀道德品质,做到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概言之,教师只有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核心内容,掌握整个教学的中心思想,并找到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才能够合理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5]。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大多为国外案例和研究成果等,故教师单纯讲解这些内容难以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因此教师要挖掘课程德育内容,并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充实教材内容,从而为思政元素融入提供途径。具体而言,教师应利用电脑、平板等电子机器登录网络平台,查找与心理健康教材内容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如讲解“个性心理品质”相关内容时,教师可查找爱国英雄、社会楷模等事迹,通过仔细讲解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人物乐观、奉献等积极品质。讲解“恋爱情感”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影视资料等,培养学生的健康恋爱观,指导学生从中汲取宝贵经验,掌握恋爱心理调适方法。讲解有关“情绪管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列举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上发生的正面事件和负面事件,使学生体会到情绪管理重要性,并对不良情绪表现和后果产生深刻认识,吸取教训,掌握正确调节情绪的方法,同时向学生输出友善、爱国、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维持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保证学生心理健康[6]。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还应做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以达到协同育人效果。为此,教师需要创新课程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主题演讲法等不同方法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情境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线索,制成视频在课上进行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思想感悟。如在讲解“幸福是什么”的内容时,教师单纯讲解相关理论或遥远的故事案例难以给学生带来切实的感受,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微视频等内容形式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通过拍摄视频的形式讲述自己对幸福含义的理解,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能够呈现不同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的广泛讨论,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示,使其认识到当下的美好幸福生活是建立在无数人努力和付出的基础上,大家应该珍惜和保护,同时在未来应通过奋勇拼搏进一步追求美好生活,由此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心理品质。教师以学生生活故事为线索,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开展教学,可在传递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7]。其次,运用主题演讲法开展教学,能够反映出大学生心理成长主要依靠自我教育的根本理念,如此将课堂当成媒介渗透思政元素,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思索和完善。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当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从自身视角出发对这一主题进行思考、解析,组织演讲内容,以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师可围绕“我的爱情”“情绪管理”等主题安排学生演讲,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在叙述成长故事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调控和悦纳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分析不同的爱情组合、类型等,传递“自觉承担责任”“追求人格平等”等正确婚恋观,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业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该种方法开展教学时,教师不能通过点评等方式强硬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而是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8],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对自己的关心,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畅所欲言,同时帮助教师了解其思想动态,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和实现心理状态调试奠定基础,从而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四)搭建融合载体
要想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需要完成融合载体的搭建,进而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从信息载体和文化载体两个层面实现思政元素渗透,可以为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新途径。首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为师生开展心理、思想交流提供载体,确保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动态把握学生情况,适时引入思政元素,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从而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考虑到学生对移动媒体更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QQ等途径与学生进行课堂话题讨论,学生可以匿名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适时通过平台向其推送爱国影片、社会纪录片等,以便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其积极主动解决问题。通过有针对性地输送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解答心理困惑,可确保每名学生都能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品质[9]。其次,从文化载体搭建角度来看,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社团公益活动、红色文化参观活动等各种活动打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延伸至课外,在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如围绕“大学生发展困惑”主题,可由社团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征文、海报评选等活动,这样能够吸引广大学生参与讨论相关问题,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给出“做有修养的大学生”“做有理想的大学生”等不同答案。在活动中,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当前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并通过系统分析对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等进行调整,同时建立心理互助小组、班级心理委员等团队,向学生传递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如此可在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合理化引导[10]。在文化载体的作用下,能够形成校园协同育人环境,确保第二课堂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同时能引导学生坚定思想信仰,遇到问题积极主动思考,敢于面对困难,从而顺利突破心理和思想困境。总而言之,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应当科学认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通过挖掘课程中思政育人元素推动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围绕双重育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搭建融合育人载体,全面引导学生加深思想认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加快我国发展步伐。
作者:狄欣 单位:邯郸学院
- 上一篇:数据机房空调节能改造技术分析
- 下一篇: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强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