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中非技术能力评价方法
时间:2022-06-16 15:15:08
导语:工程教育中非技术能力评价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首先分析了工程教育中非技术能力评价现状,然后论述了工程教育中非技术能力评价的内容,最后提出了工程教育中非技术能力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非技术能力评价;工程教育;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的提出最早来自《华盛顿协议》,该协议于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等6国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并签署,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程教育标准公认的权威要求[1]。我国于2016年6月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257所高等学校的1600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综合《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实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工程专业学生毕业时达到的能力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技术直接相关的能力,称为技术能力;另一类是与技术相关性较弱,但对毕业生个人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能力,称为非技术能力。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包含了毕业生应具备的这两类能力,并对照给出了12项毕业要求。在12项毕业要求中,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和使用现代工具这5项为技术能力,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及项目管理这3项则将非技术能力与技术能力相结合,而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及终身学习这4项为非技术能力。目前,高校对于技术能力的培养及评价研究比较成熟,通过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方式进行定量评价。但非技术能力往往是隐藏在整个教育中,评价起来比较困难,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修光利等[2]研究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非技术能力达成的教学环节,以及基于教学环节的达成评价方法,提出了基于过程考核的形成性评价方法。李年银等[3]指出了石油工程专业非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方向。刘会娥等[4]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研究对象,对非技术能力培养进行了支撑课程的精心设计,给出了可行的培养方法和较易理解的达成评价标准。基于此,本文拟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对工程教育中非技术能力评价加以探究。
一、工程教育中非技术能力评价现状
第一,非技术能力课程培养体系还未完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版)》对学生毕业提出了“明确、公开、可衡量、支撑、覆盖”的要求[5]。毕业要求通常可以分解成若干指标点,每个指标点的达成需要相应教学活动支撑。技术类毕业要求指标点比较容易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支撑,而非技术类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教学环节很难确定,通常采用实践类课程支撑,但与技术指标点对应的教学环节相比,往往显得更为分散,缺乏系统性,很难全面支撑能力的达成。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往往实践学习占比较少,且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教学所用仪器多为已经过时被淘汰的生产用具,导致学生对真实的企业生产情况不够了解。第二,非技术能力达成评价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自2016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不少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非技术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6-7],但大多强调非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关于学生非技术能力的培养方案、表征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并不多见。从已有的研究[8-10]中可以看到,评价方法及内容单一、片面,缺乏系统性和灵活性,因此关于非技术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第三,教师和学生对非技术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实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之前,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强调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有了成熟的评价体系。直到近年来,非技术能力才逐步被重视,但这还不够。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非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才能在繁重的工作中开展融入性、创新性活动,如项目、座谈、调研、讨论等,才会使学生充分重视并主动、积极地参与这些项目,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非技术能力。
二、工程教育中非技术能力评价的内容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针对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及终身学习这4项非技术能力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如个人和团队被描述为“具有大局观、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终身学习被描述为“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关注材料加工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内涵较为广泛,在实际操作中又进一步细分,首先针对各项非技术能力指标进行分解,并筛选出支撑各能力指标的主要课程,在各门课程对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采用合理的方法对相应非技术能力进行评价。如表1所示,针对“职业规范”及“沟通”这2项非技术能力,笔者给出了相应的分指标点及支撑课程。“职业规范”是指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规范,有责任、有担当,具备奉献精神,能服务社会。可将其分解成三个指标点,分解思路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社科素养,工程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强;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道德和规范;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工程师对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由于行业及社会的发展靠的是技术及高素质的人,且鉴于材料成型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的影响,因此未来的材料成型科技工作者必须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等课程,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诚信公正的基本素养;结合“生产实习”“工程认知实践”等实践课程的学习,理解并在工程实践中践行工程师执业规范。“沟通”可描述为“具备国际视野,能够通过报告、文稿、陈述发言、回应指令等形式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社会公众,甚至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其可被分解为2个指标点,分解思路为知晓专业同行与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能就材料成型中的问题,以报告、文稿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回应;具有国际视野,能就材料成型的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随着全球化浪潮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加剧,社会对学生的视野及国际沟通交流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材料成型工程设计、生产实习、材控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英语拓展课组、大学英语等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得到锻炼,能就材料加工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三、工程教育中非技术能力评价的方法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技术能力的评价通常可以通过试卷、报告、作业等的评分进行较为直接的评价,但对于非技术能力的评价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对于“职业规范”中指标点(3)“理解工程师在工作安全、健康、环保等方面的社会责任,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怎样的情况下可认为该生达到了或未达到该项能力?若达到该项能力是优秀还是良好?这都需要对非技术能力评价给出明确的标准。对此,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职业规范”为例,课程生产实习支撑了指标点(2)和指标点(3)。本专业生产实习为企业集中实习4周,共计4个学分,实习前带队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下达实习任务,进企业后由带班师傅指导,跟班学习及操作,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实习日志,返校后完成实习报告及答辩。对“职业规范”的过程评价设计多个环节,如针对指标点(3)“理解工程师在工作安全、健康、环保等方面的社会责任,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设计了三个评价环节,包括跟班师傅对学生实习过程表现的评价、同组同学互评、学生实习报告中对职业规范的认知,评价人为跟班师傅、同组同学、实习带队教师。各评价人对评价标准的描述如表2所示,共分四个等级,评分在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达标,69分以下均为未达标,将这三部分按照4∶2∶4的比例折算成该指标点总分,即该生“职业规范”指标点(3)的达成情况。同样,以毕业要求“沟通”为例,其被分解成两个指标点,毕业设计(论文)均有支撑。毕业设计(论文)集中进行18周,共12学分,包含选题、查阅资料、开题、实验(设计)前期准备、开展设计/研究工作、每周小组汇报、中期汇报、撰写论文、指导教师论文修改与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及答辩。各阶段参与评价的责任人分别是开题答辩小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毕业答辩小组。比如,对于指标点(1)“能应用材料加工领域的专业术语和相关规范,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形式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等”,由于各评价人工作任务不同,评价内容也有差异,对同一指标点评价标准也不相同。具体而言,由指导教师就学生论文写作期间关于实验/设计与教师或同学是否进行有效沟通、论文/设计文稿的正确表达与否进行评价,评阅教师就学生论文/设计手稿的正确表达进行评价,开题答辩小组及毕业答辩小组就学生陈述发言、回答问题的清晰表达及报告语言文字表达进行评价,最终将各评价责任人的评价结果按照1∶3∶2∶4折算成总分,形成该指标点达成情况。总之,工程教育中非技术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用人单位的重视,但其培养及评价具有模糊和不易上手的特征。对此,本文对工程教育中非技术能力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将难以量化的非技术能力进行分解,用各课程不同教学环节进行支撑,采用多评价人、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使达成结果有据可依,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普遍认可。
作者:张先菊 杨眉 王平 潘勇 丁武成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 上一篇: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自动控制研究
- 下一篇:国有勘察设计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对策
精品范文
10工程项目施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