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策略
时间:2022-06-16 15:01:05
导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几年,医疗机构在卫生健康等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在“互联网+医疗”模式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医疗卫生机构面临更多发展机遇与挑战。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促进内审工作效率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策略,希望给有关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
不断加快的医疗体制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医疗机构体制,但是仍然有很多方面有待提升和创新,突出表现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方面。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言,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意义重大,一方面能够为人民健康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能够使医疗体制改革内在要求得以深化,因此,必须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一、互联网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在互联网条件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的意义重大。第一,从整体角度看,促进其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机构内部资金流动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医院内部业务往来和各级政府拨款。由此看来,为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加大内部控制审计力度,有效控制资金浪费,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积极协调医疗机构内部各部门,保证经济的良好流动性。第二,防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风险。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普遍存在缺少专业内控审计人员问题,导致很多管理漏洞,加上基层医疗机构忽视内控审计工作,导致形成不完整的审计体系,无法发挥规范财务部门工作作用。与此同时,财务信息传递缺少实效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避财务风险能力造成影响。第三,有利于加强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出。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部门不能充分利用政府拨款,突出表现在采购药物、医疗支出、设备支出等方面,导致有库存积压、库存不足等现象出现,严重浪费资金。但是,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能够以基层医疗机构实际情况为依据,将合理的医疗成本支出标准编制出来,为医疗系统内部科学合理利用资金提供保障。[1]
二、互联网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关键点
(一)政策执行与落实
首先,针对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落实状况进行细致检查;其次,针对广大群众关注的看病贵问题,检查收费标准是否提高,或者乱收额外费用;再次,对政策、制度、项目等的公开性进行查看,促进收费透明度的提高,做到“医院清楚收费,患者明白缴费”;最后,对医改绩效考核制度的落实状况进行查看,能否严守相关规定,各项支出费用能否满足相应规定要求。
(二)内控机制落实
将机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落实状况、相关内容、机制执行等作为检验重点;将各项内控制度,如出入库、交接、查验物资财产等各种状况全面落实;盘点资产制度是否执行到位,账目核对工作能否定期;针对资产管理,是否做好各个环节的责任划分工作;资产管理奖惩措施、权力限制制度是否已经编制出来;在陆续出台各项政策、改造升级信息系统之后,是否第一时间修正内控制度。
(三)票据使用与管理
针对医疗机构,在使用和管理相关票据时必须把控以下方面:其一,是否明确各个环节权利、责任、义务、流程等;其二,有无票据登记簿,相关记录能否做到详细认真,没有盗用情况,也未出现丢失票据状况;其三,是否建立审查核对价差票据存根制度,可以确保日常管理使用票据的真实、完整性。[2]
(四)款项往来状况
加大检查单位款项来往状况力度,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使用函证法,以便进一步核准,严格检查医疗机构,避免出现严重账目问题;账龄研究法是否存在,针对应收账款是否及时追踪;是否定期分析应付款项,防止长期挂账出现。
(五)财政财务收支状况
反复查看财政补助金,对其合理使用进行把控,是否将绩效考核制度全面落实到位,补助资金使用过程中是否遵守相关规定标准。检验支出流程,对其准确性进行验证,重点关注开支范围的合规性,账务是否具有公开性,民主理财制度是否得到健全,收支是否保持一致,结果是否公开,存档备案工作是否做好。[3]
(六)资产保值增值状况
重点查看单位资产状况,如增值保值、安全性、完整性,并且比较分析总资产、账目明细与实物情况,查看各种违法乱纪问题,为国家资产的安全性、保值增值提供保证。
三、互联网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问题
(一)全面预算制度有待完善
全面预算指综合性评价医疗机构各个运行环节,一定程度上发挥约束机构运行作用。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管理人员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完善的制度、方法有效性不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在开展预算工作中,频繁出现负责人随意改动预算结果现象,导致无法发挥预算工作综合成效。对比一般企业,医疗行业存在明显差异,其具有相对较小竞争力,造成管理人员忽视内部审计工作。[4]一些员工认为预算工作不关联自己本职工作,因此缺少配合积极性。
(二)内部审计具有形式化
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必须以相关规范标准为依据,检查并评价内部控制现状,进而总结基层医疗结构运行情况,第一时间找到运行中的不足和风险;与此同时,有效指导未来工作,为上级部门提供参考依据。现实中,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模小,因此并未设置专门审计机构和专业审计负责人,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化,领导层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在机构运行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除此之外,也未在第一时间革新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导致工作内容具有落后性,无法适应时代发展。[5]
(三)组织结构有待完善
组织结构对内部审计工作意义重大。想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主要任务就是完善组织结构。从实际情况看,并未明确划分内部审计岗位职责,也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基层医疗结构采购设备、招标工程时,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和负责人没有将洽谈对接工作做好,不能使内审部门在这类工作中发挥应有价值。部分医疗机构没有专门的监督人员,不能有效监督工作,无法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互联网背景下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审策略
(一)内控制度的完善
有效开展内审工作离不开完善的内控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内控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内部控制岗位责任制度的健全,为各岗位职责的独立性、制约性提供保障;其次,机构从自身情况出发,综合考虑是否将专门内部控制的职能部门构建出来;最后,对内部审批环节、授权环节提高重视度,明确划分各工作人员责任、义务,对审核程序进行规范,针对关键事项会签环节,共同制定决策,保证基层医疗机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现实需求。[6]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与效能的强化
适合的发展环境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与效能还受到基层医疗机构组织架构与运行制度的影响。医疗机构必须重视提高内部审计团队专业素养与水平,通过对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将不同层面人才引进来。与此同时,机构借助互联网促进内部分工网络化程度与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将审计人员资料库、网络学习培训平台构建出来,促进审计人员实践技能、综合判断力的提升。
(三)网上投诉制度的构建
众所周知,基层医疗机构的参与者和监督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基层医疗机构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其必须将宗旨确定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机构一些审计结果公布出来,同时将网上投诉机制构建出来,公布监督电话,使群众监督力度不断加大。除此之外,将意见箱设置在机构中,以群众反馈的现实问题为依据,对机构服务不足进行弥补。[7]审计监管机构设置专人,主要对平台群众意见进行整合管理,并第一时间报告相关部门。
(四)互联网数据的应用
近年来,国内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对互联网数据和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够促进医疗机构全面预算能力的提高,常用软件包括HIS、财务会计、病案数据信息系统等。采取传统人工方式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如数据信息处理缺少客观性、增加劳动成本等,对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十分不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原有互联网数据系统为基础,能够促进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数据录入与传输口径进行整合,促进审计工作程序的改革,为无缝衔接审计工作和互联网技术提供保障。
(五)建立内部审计共享信息平台
建立内部审计共享信息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传递信息,促进相关系统的构建。信息化能够发挥融合单位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作用,各个业务部门通过采集、利用、处置信息,使数据共享目标得以实现,为应用人员及时使用信息提供保障,避免产生一系列问题,如录错信息、重复录入等。相关机构有必要深入研究信息数据,有利于决策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各业务因素对单位整体效益的影响,从而做出正确的宏观决策。自从融合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后,数据的作用和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促进信息共享,为调整和管控信息提供方便,大幅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共享平台,能够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内控制度漏洞和运行风险,动态化监控和跟踪制度执行过程的各种问题,全面评价医疗服务。
(六)信息化绩效审计的全面推进
其一,制定评价和审计信息系统的规则,彻底根除内部沟通与交流问题;其二,进一步优化单位内部信息化评估风险机制,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政策制度,针对系统运作、业务结合等状况开展定期评价工作,将责任追究制度构建出来并进行完善,加强管理和控制软硬件,从整体角度出发,有效评价单位风险。[8]顺利开展审计工作必须依靠IT和信息系统,以便及时发现系统与数据方面相关问题和风险,防止应用系统时产生漏洞,出现人工操作数据状况。审计人员有必要对软件内部风险进行评价,为了保证高度精准性,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评估系统风险:其一,对测试系统进行细致分析;其二,将测试系统选择出来作为样本;其三,对内审资料的安全性进行评估。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数据信息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内审人员必须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从而判断被审计单位系统数据是否与相关要求具有一致性。第一时间制订相应计划和方案解决内控问题,将良好环境创造出来,以便系统软件得以正常运作,提高数据可靠性,为信息质量安全提供保障。加强对财务数据的整合提取,并对数据形式与特点进行分析,加大管理力度,为高效率的内部审计提供保障。信息化绩效审计促进审计从被动到主动的改变,监督控制从事后到事前、事中的改变,改变项目审计单一性,从而实现有效控制和综合评估的目的。
(七)提高内审方式与流程科学性
会计记录只是一种业务活动记载方式,并且停留于表层,而业务活动则是内审重点。立足于业务活动,借助各种渠道业务记录,检验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和合规性。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先进技术和专门评价方式必不可少。专门评价方式方法包括内控分析法和分析数据法;在对审计流程进行规范时,必须以审计规划、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为依据;严格制订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详细记录重点审计的风险问题;以审计意见与建议为依据,将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编制出来,明确整改时间和责任人,定期跟踪并有效评估问题和整改状况。
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遵守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所有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内部审计工作同样如此,必须遵守国家法规,这样才能在法律保障下有效行使权力。对于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言,法律是其内部控制审计的第一道保护屏障。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开展内审工作时,有必要依据相关法规政策,参考并借鉴国内外先进审计制度与形式,规划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内部审计工作方法,促进此项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9]
(二)效益性原则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内控审计制度时,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效益性原则,在科学控制内部财政支出的前提下,使运营成本降至最低,帮助机构在工作中获取更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各个监督部门而言,必须对相关人员综合素质给予高度重视,保证统一各个财政部门的资金数据,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经济活动和业务往来工作的透明度。
(三)协调性、目的性原则
在编制内部审计制度之前,必须考察企业单位具体发展状况,这要求有关人员遵守协调性、目的性原则开展控制审计工作,树立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科学合理监督财政部门,防止基层医疗机构内部发生挪用公款损失国家财产的现象。[10]
六、结束语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想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必须有效衔接互联网技术,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如完善机构内部审计制度、应用互联网数据、构建网上投诉制度等,最大限度发挥内审作用和价值,从整体上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效率和质量。
作者:李合梅
- 上一篇:国有企业构建内部控制战略矩阵研究
- 下一篇:大数据分析及盾构施工风险防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