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高职语文教学研究
时间:2022-06-16 11:36:10
导语:课程思政视域高职语文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职语文课程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承载着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理想人格、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使命,在思想上与思政课具有高度的同行同向性,这一属性决定了它是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础。从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入手,围绕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创新以及考评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探讨课程思政引领下的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教育性和社会性对于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高职语文课程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承载着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理想人格、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使命,在培养家国情怀、育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思政课具有高度的同行同向性。因此,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推动高职语文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寓思政于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全过程,使课程的育人功能真正得到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思政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时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并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最终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在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上,需要根据课程本身的性质、特点、作用、教学目标等来科学设定。高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定型时期,帮助他们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健全人格养成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内容中富含大量思政教育资源,精准的文字运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昂扬的人文精神等都体现着课程思政的特征。因此,应形成“以高职语文课堂为阵地,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载体,涵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并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中”[1]。在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将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关照学生的人格养成、价值塑造、专业发展和职业需求,使高职语文课程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因此,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能更好地解决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的问题,最终实现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具体目标设定如下:1.将先哲优秀的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如《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仁者爱人”“民无信不立”等体现着和谐、友善、文明、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观,将这些思想提炼并融入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2.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渗透有关职业养成内容,坚定学生的职业信念,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关怀意识,助推其成长为高素质的时代工匠。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注重引导他们在多元而浮躁的时代中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能胜任学前教育工作、能关心、尊重、爱护幼儿的未来幼师。3.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信息处理、自我学习、团结协作、应用写作等从业必备能力,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本专业课程相结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高职语文内容涵盖中国文字、文学、文化的经典,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具体内容,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和目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3],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教材资源和教学目标,整合课程资源,遴选优秀篇目,设定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模块。1.精神文化模块。将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品德、品质、品行、品位的“四品”精神文化,让学生汲取特定精神文化营养,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4],成长为品质优良的人。如通过《论语》部分选则的讲授,提炼出孔子的自我管理之道、交友之道、孝道、为人处世思想等,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民无信不立”“仁者爱人”“克己修身”等儒家思想,并以此引导学生重孝道、讲仁爱、守诚信;再如通过《诗经·鄘风·载驰》《诗经·秦风·无衣》、屈原的《国殇》等爱国诗篇的讲授,厚植爱国主义精神。2.制度文化模块。选取具有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古代学者的教育观念、道德观念、贫富观念、经济观念等,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如针对教育学院学生,可讲授《礼记·学记》中有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内容,让未来的幼师明白尊重教学规律的重要性;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讲解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序》,让学生通过其中所阐述的经济思想,得到有关当代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一些启示。3.环境文化模块。深入挖掘和整合古今中外具有典型意义的有关环境文化的作品,让学生领略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引导学生在高雅环境文化熏陶下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4.艺术文化模块。选取既有文学性,又有艺术性的内容,以艺载德、以艺促智,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素养,提升文化自信。如通过《牡丹亭》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古典戏剧魅力的同时获得有关自我意识觉醒方面的启示[5];再如,通过对《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中女性角色悲剧的分析探讨新时期女性权益的保护等。5.行为文化模块。将先哲的优秀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融入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思索如何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使其成长为“重品行、守诚信、有纪律、懂礼貌”的高素质人才。如通过苏轼的《定风波》引导学生感悟其处变不惊、豁达乐观的心态;通过《岳麓书院学规》的赏读,同时结合本校校训,引导学生以校训为准则,敦品励学;通过胡适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针对大学毕业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困惑提出对策和建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学观和择业观。6.职场文化模块。将日常应用文书、事务文书、职业规划、求职面试、语言表达等纳入其中,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帮助学生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新观念,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是相容共通、水到渠成的关系。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蕴含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手段,如果只是将具有思政元素的内容生硬地、贴标签般叠加进课堂,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无法起到真正的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生源起点较低、学习主动性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更甚。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多维展现。
(一)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习教育成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互联网时代,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资源,在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自建等方式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入线上平台,构建课程教学资源库,实施“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如利用线上平台的讨论、头脑风暴等功能引导学生进行线上互动讨论学习,不仅对学习效果反馈及时,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在线下不擅表达、不愿表达或者没机会表达的学生来说,比起实体课堂,他们往往更愿意在线上平台展示自我。如讲授孝道文化时,可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重温“二十四孝”故事,并在平台设置诸如“我看二十四孝故事”等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感受传统孝道文化的同时,教会他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利用学校及周边社区文化景观加强高职语文的实践教学,促进课程思政理论元素与校内外实践的有机融合,涵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政治修养与综合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通过学校广播、公众号、视频号、宣传栏、讲座、文艺汇演等多种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通过学校周边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开发,如参观国史、党史馆,纪念馆、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帮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传承红色基因。如针对摄影专业的学生,可让他们自行搜集有关摄影大师陈复礼先生在20世纪积极投身海外侨胞抗日救国运动和爱国爱港的事迹,并利用课余时间带领他们参观陈复礼纪念馆,感受一代优秀摄影艺术家带给我们的视觉和心灵震撼。第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实践训练方式,发挥其专业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普通话训练、应用文写作训练,助推其专业成长。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融合度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情感体验、学习态度、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层面的关注,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是无效学习。因此,在“大思政”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探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真正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提高教与学的效果。1.讨论法。讨论法是大学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需要分工收集资料、准备发言稿件或PPT演示课件、撰写总结论文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课堂所讨论的最好是内涵深刻、丰富并有时代意义的话题,如通过对“中国神话蕴含着怎样的民族精神”话题的讨论,同时结合冰雕连、邱少云、祈发宝等英雄事迹进行阐释,让学生从中感悟华夏民族勇于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2.情境模拟法。教学知识点往往是枯燥的,如果再生搬硬套,学生很难领会。情境教学能打破学习乏味的壁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求职信写作”课堂教学中,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与韩荆州书》,然后设置“如果你是韩荆州,你是否会录用李白”的情境,并展开讨论,让学生体会求职信的语言表达要有一定的分寸,之后顺理成章地讲解求职信的写作要求和关键要点,教学效果会更为明显。3.比较分析法。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如比较分析中西方的神话故事,可知中西方存在文化、精神和民族特性等各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走向,在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时树立学生的全球意识。4.视频教学法。视频教学法相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直观,也更具吸引力。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困、心困”的特点,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符并具有教育引导意义的视频片段穿插其中,使得抽象、枯燥的知识有了画面感,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五、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考评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高职语文学期总评大多是以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进行,这种考评方式对于实际教学质量高低的衡量有待商榷,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效果更是难以验证。因此,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语文考评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首先,要深化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过程化、信息化、个性化的多元激励评价机制。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评价应包括对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语文运用能力(听说读写)、情感体验、“三观”态度等方面的综合测评。其次,在考核内容上,设置“思政元素”观测点并占有一定比例,如价值观导向、职业道德意识、工匠精神培育情况,同时兼顾平时作业和测验情况、期末试卷成绩、线上平台资源学习情况、校内外实践活动参与度、学生自评与互评、语文能力比赛成果等,综合测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鉴赏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在考核方式上,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实施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考核方式,转变一次性考核为多次的分段式考核,通过多段式考核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
六、结束语
高职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蕴含在优秀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应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以及职场文化等方面,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蕴含的包括政治认同、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文化自觉、职业素养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构建课程教学体系,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养,助推其成长为高素质的时代工匠。
作者:康芸英 单位: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 上一篇:企业会计报表分析存在问题与对策
- 下一篇:旅游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