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位授权点申报策略

时间:2022-06-15 14:52:04

导语:高校学位授权点申报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学位授权点申报策略

摘要:高校所拥有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数量是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所以历年来高校都非常重视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中更需要抓住机遇,凸显自身特色,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制定更加详细的申报工作方案,实施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设举措,才能提高申报成功率,获批更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整体建设水平,推动学校学科高质量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位授权点申报;策略研究

高校所拥有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数量是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所以历年来高校都非常重视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而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国家一般3年启动一次,间隔周期相对较长,一旦高校没把握好申报机会,将错失重要发展机遇,三年时间相关政策也可能有调整,对学校发展不利,所以很多高校都是提前谋划和布局,提前做准备,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中更需要抓住机遇,凸显自身优势特色,制定申报工作方案,实施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设举措,提高申报成功率,获批更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1地方高校学位授权点建设现状

地方高校由于历史、区域等客观原因,缺乏底蕴、体量小、办学经费紧张、综合实力不强;在学科建设方面,缺乏顶级优势学科,学科结构不合理,下面结合学科建设现状,分析地方高校学位授权点申报与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1.1学科资源分布不均

地方高校学科资源往往集中在少部分学科,这些学科拥有比较强的学科团队和科研平台等资源,以及相对充足的学科建设经费,学科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特别是一些行业类地方高校,资源大多集中在与行业发展密切的相关学科,比如南京邮电大学,属于电子信息类行业高校,所以电子信息类相关学科实力非常强劲。

1.2优势学科平台较少

地方高校往往缺乏优势顶尖学科,除了与自身起步发展或者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之外,普遍缺乏优势学科、强势学科,学科梯队建设亟须完善。地方高校往往只有1—2个优势学科以及与优势学科相关联的学科,这些学科水平相对较高,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不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的甚至都不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层次不高,缺乏高层次学科平台支撑。

1.3高层次人才普遍缺乏

地方高校由于缺乏高端学科平台、科研平台等原因,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够,而学位授权点申报对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要求非常高,一般都有明确的指标条件,可以说是申报的关键核心,人才是基础,队伍是核心,所以地方高校的学位授权点申报特别是博士授权点申报往往受制于学科带头人以及学术骨干不符合条件,说明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培工作不到位。

1.4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现象

地方高校为了提高学位授权点申报成功率,完善充实申报材料,申报的时候往往会集中申报学科相关的一些学科资源,包括师资队伍、论文、平台、项目以及获奖等,而对后期学位授权点如何建设则缺乏充分论证和考量,对学位点合格评估也缺乏足够重视,对下一轮学位授权点申报也往往思考不足,缺乏通盘考虑和长远规划,重申报结果,轻建设过程。

2地方高校学位授权点申报现状原因分析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学位授权点申报的改进举措,从地方高校自身以及国家政策导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等不同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找出这些共性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2.1地方高校自身

2.1.1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基础方面地方高校大多建校历史短,体量规模都不大,学科基础也大多较弱,往往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对高层次人才和高质量生源吸引力有限,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由于区域环境、办学经费等因素,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大,为了能够在学位授权点建设中有成绩有突破,往往都是集中全校之力申报,集中全校的学科资源支撑所要申报的学科,可能会导致学科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2.1.2地方高校学科发展战略方面地方高校对于学位授权点申报肯定是非常重视,但是在学科建设顶层设计方面,很多地方高校面临着许多矛盾点,一方面学校要发展,上规模,需要获批更多学位授权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等,但是另一方面申报更多的学位授权点同时也要避免盲目的求大求全,同质化竞争,导致学科结构的不合理,所以地方高校一定要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位授权点申报思路和策略,重视学科建设内涵和质量,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优化布局,科学规划,确立合理的学科发展战略。

2.2国家政策导向

2.2.1注重内涵和质量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将严格按照学位授权审核基本条件的要求,更加注重质量,注重内涵,特别是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把关将更加严格,除了要满足基本条件,国家还要根据申报学校数量进行综合研判,测算分配名额,国家层面不追求数量,看重是否符合申请基本条件,学科水平和建设质量,更多关注的是学科内涵建设,所以虽然有很多学校申报了许多学位授权点,一次申报10个、15个学位授权点不等,但是最后批准通过的却很少。2.2.2注重国家战略、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国家层面审批学位授权点,还要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区域产业发展等方面综合考量,优化统筹,有所侧重,会重点支持某些学科领域申报学位授权点,比如2020年度学位授权审核就支持鼓励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明确对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提出了限制申报,对数量和领域都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国家相关政策导向也非常重要,这是各个高校申报的“说明书”,高校要及时根据政策导向调整申报策略。

3地方高校学位授权点申报策略优化路径分析

学位授权点申报与建设对学校发展来说极其关键,地方高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克服劣势,突破重围,脱颖而出,彰显自身特色和优势,获批更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提升学科建设水平?需要全面考虑,科学谋划,吃透政策,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

3.1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高校要紧紧围绕申报核心任务,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学科建设整体规划和申报工作思路,成立专门的申报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让相关校领导“揭榜挂帅”,制定申报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责任人,制定时间表,科学谋划,统筹协调,制定工作例会制等,及时掌握申报工作进展情况,推动申报工作落实落细,切实提高申报成功率。

3.2优化学科布局

地方高校在申报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构建健康合理的学科发展体系,要突出自身优势特色,尽量规避同质化竞争,积极申报那些和区域产业契合度高的学科,推动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尽量不要申报社会需求饱和的相关学科,要重点向工程类专业学位等方向倾斜,专业实践性更强。

3.3明晰政策标准

地方高校务必要吃透申报相关政策,仔细研究,对照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等相关文件,重点围绕学科方向与特色、学科队伍、人才培养、培养环境与条件等方面,结合拟申报学科,找短板,补弱项,重点在补缺项方面下功夫,要保证申报的时候达到或超过学位授权审核要求的基本条件,要认真填写申报简况表,尽量不要留空白项,这样上报才不会因为不符合基本条件被淘汰,申报通过率会大幅度提升。

3.4坚持以人为本

地方高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照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关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高精尖缺”创新型人才,积极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3.5注重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高层次人才在学位授权点申报中的重要性,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中对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都有明确的要求,具体每个学科要求不一样,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是基础,申报简况表中很多的内容都是以此为基础,所以地方高校务必要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注重学科团队建设,对照不同学科要求的条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的培育建设,达到文件要求的条件。

3.6强化科研服务

地方高校要提升科研服务能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相关指标在学位授权点申报中占的比例较高,也是重点需要关注的部分,地方高校要仔细对照学位授权审核基本条件中的相关要求,全面提升科研服务能力,在国家基金项目申报、横向科研到款等方面采取针对性举措,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3.7加大投入力度

地方高校要加大学位授权点建设的投入力度,给予充分政策和资金保障,结合申报条件要求,要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仪器设备购买、数据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有些高校每年从学校财务统筹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制定详细的分配方案和考核评价要求,专门用于学科建设,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设效果显著,学科水平提升较快。地方高校务必要抓住三年一次的学位授权点申报契机,以战略眼光、系统思维,科学谋划,聚焦学科内涵和质量建设,凸显优势特色,通过获批更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进一步完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推动地方高校高水平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范丽丽,吴瑞林.“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位授权点申报和建设质量问题——基于专项评估和动态调整结果数据的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5):70.

[2]毛欣,衣淑娟,陶桂香.“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基层学院学科与学位授权点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7):70.

[3]刘兰英.合格评估视角下的研究生学位点内涵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9(3):66.

[4]翟翠霞.学科内涵建设与学位授权点申报[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25.

作者:孙荪 单位:常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