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应对策略

时间:2022-06-14 17:07:52

导语: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应对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应对策略

摘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助学贷款全面实施和推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尤其是贷后管理工作方面。本文以广东省G高校为例,分析高校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的现状,并分析了目前贷后管理方面存在问题,针对主体责任错位、风险补偿金调整、政府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以确保实现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高效率。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对策研究

一、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研究现状

(一)贷后管理与贷后违约

所谓贷后管理,就是指对放款后到回款前这一期间内贷款人动向的管理,整个过程需要围绕贷款风险控制来开展,同时为了保证风险控制有序推进配备一定的人员团队、制定规章等,以保证资金及利息能够按期收回。显然,贷后管理是一种以消除违约风险,保证资金安全为目的的风险管理行为。贷后管理是保障贷款回收的一种必要手段,通过监控贷款的使用情况和及时处理不良贷款来减少和避免银行贷款风险。从管理学来看,贷后管理涵盖的参与人较多、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过程,它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从贷款发放到贷款资金监控再到本息回收的一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几十年(如房贷、助学贷款等)。在这期间,放款单位需要密切关注贷款人的动向与资金偿还情况,并在必要时采取有序催收措施,以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对于放贷企业而言,有效的贷后管理能够实现三大价值:首先是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提前制定风险应对方法;其次是优化资产,实现资产收益的最大化;最后是收集贷款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料,优化风控管理体系,为今后的放款管理提供参考。贷后违约就是在银行放款以后,没有按约定的时间和金额归还贷款,包括由借款金额产生的利息与本金的归还,使放贷银行无法按时按量回收资金。从这一角度出发,助学贷款学生如果不能在规定的偿还期内将贷款偿还给银行,则属于贷款违约行为,必须根据签订的贷款协议向银行支付违约金或罚息。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学生贷款期限一般为学制加13年,在贷款到期之前没有结清的,从毕业之日起,每年12月20日前须偿还贷款合同对应的年度利息,直至贷款结清。如果在贷款到期前没有按时足额偿还年度利息,从当年的12月21日起,合同进入违约状态,如果每年都按规定偿还年度利息,但是在贷款到期日没有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金,合同将立即进入违约状态,无论是哪种情况违约,都将计收罚息。

(二)国内外贷后管理研究情况

国内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是由国外研究引进而来的。对于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探讨,国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贷后管理与风险控制方面,部分西方学者认为管理助学贷款的机构需要有一定能力且国家或各州财政要有一定的激励和帮扶,这可以减少贷后违约的情况出现。此外还可以采取相关的回收授权、发展贷款保存技术等方式,降低贷款的贷后违约风险。在贷后偿还与回收方面,西方学者认为贷后回收制度要充分考虑毕业生收入与还款金额之间的差距,确保学生有能力偿还债务。目前,大部分西方国家借鉴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按收入比例”偿还贷款的模式,根据学生自身的还款压力现状,及借款人在一个月或两周内的收入,设立在低收入期间无力偿还的保险方式。在贷后违约对象研究方面,韩国学者通过对全国数据的分析发现,男性违约的可能性更大,年龄越小、单身人士或收入较低等人群的违约可能性会更大。同时部分学者进行了数据的收集与研判,并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预测,可通过五种特征准确预测学生是否能偿还贷款。预测价值排序依次为:贷款时的平均绩点、ACT综合得分、OPI复杂性量表、OPI焦虑水平量表和贷款规模。虽然国内关于助学贷款的研究相对较浅,尤其是贷后违约管理,但随着国内教育水平的迅猛提升,对于贷后违约管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在贷后违约的现象及原因方面,国内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影响学生贷后违约的因素大体包括七个方面:学生学业水平、就业情况与毕业收入、债务情况、就读院校、家庭及个人特征、贷后制度管理。总体来看,违约现象出现的原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为诚信意识较差;客观包括个人、家庭、社会等综合情况。关于主体责任与权利方面,无论是高校自身还是商业银行,抑或是政府,在整个贷款管理过程中,都要承担相应的职责,确保学生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部分学者认为,在贷后管理中应强调违约后的失信惩罚力度,包括修改相应制度及激励措施等。此外,根据国外长期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经验来看,形成国家助学贷款联合管理机制,如“政府+银行+高校+就业单位”四方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控制违约风险。

二、广东省G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概况

为了扩大助学贷款资助的覆盖范围,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得起学,2007年,中央政府决定将民办高校统一纳入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中,由省财政统一贴息、统一承担50%的风险补偿金。为更好地了解广东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情况,以广东省G高校为例加以说明。广东省G高校是广东一所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生源地为广东省,省外学生占8.5%左右。严格按照国家相应的财政要求,从2007年启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为数以万计的学生提供坚强后盾。2010年至2019年,广东省G高校学生人数均超过一万两千人,其中,2014年开始扩招,2015年学生人数突破一万四千人,近十年学生总人数情况如表1所示。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贫困生人数也在不断变化。根据资助政策的要求,只有认定了家庭经济困难的人才有资格被资助,近些年国家一直在调整认定的相关政策及规定,目前,贫困生认定均实现系统化操作,减少了人工认定所带来的误差。表2为广东省G高校2015—2019年贫困生认定人数及助学贷款发放情况。从表中不难看出,广东省G高校在这五年期间共为2380位学生办理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助学贷款总金额达1904万元。由于国家调整贷款期限,对助学贷款办理的刺激度有了明显的变化。2016年,国家进入精准脱贫时期,按照相关规定,对建档立卡等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办理高校国家贷款的学生人数达到峰值,而后从2017年起,各生源地陆续开通了生源地贷款,续贷方式也很简单,所有办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人数陆续下降。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情况通常选用结清率和违约率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到期本金的偿还情况及本金和利息的偿还等。在年终考核中,广东省G高校把本金结清率作为考核评价指标,并与年终奖金挂钩,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可以看出,广东省G高校贷款的结清率均在97%以上,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的贷款结清率低于全省的平均标准,在广东省高校排名中,G高校的结清率排名基本稳定。通过调查广东省G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逾期情况发现,随着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人数增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人数减少,逾期人数与逾期金额表面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近些年管控力度的加大及违约后处罚的严重性等原因,逾期人数比重逐渐下降,但逾期情况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广东省G高校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贷后管理责任的落实不到位

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动向、贷款回收与催缴等。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工作均由高校来完成。随着广东省贷后管理工作强度的加大,要求各高校降低助学贷款违约率,迫使部分高校采用其他方式来解约违约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广东省G高校通过债务转移、核销贷款等方式控制违约率,这无形中给G高校自身带来更大的风险。所以,在贷后违约管理中,高校主体所承担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随着助学贷款相关规定及贷后违约处罚的加重,贷后管理工作表面上看起来容易,但仍存在权责难以划分,贷后工作无法可依的问题。虽然《广东省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合同协议》中有明确规定,存在贷款违约情况的当事人,广东省教育厅及银行有权利在不通知当事人的情况下对媒体进行个人信息公示及列入征信系统中,但实际情况中这种做法基本未出现。

(二)高校助学贷款违约管理不到位

按照国家助学贷款相关的管理制度要求,2004年开始,各高校要设立专门的奖助贷机构以及安排专门人员来负责,要求配比达到1∶2500,保证工作效率。但广东省G高校整个学校的贷款管理部门只有2名专职人员负责,各二级学院安排1名辅导员负责贷款的全过程,但一般这名辅导员还要承担其他分工任务,并不能做到专职专用。所以,从整个管理过程来看,实际从事贷款管理工作的人非常少,这无形中增加了学校风险,影响了贷后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贷后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广东省G高校部分二级学院贷款管理人员为兼职辅导员,流动性非常大,这对于学生的贷后管理及政策宣传非常不利,对贷款管理流程的熟悉度也较差,有的学院甚至在半年内三次更换奖助贷管理人员,这与专业化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三)学生的诚信及贷款知识教育不充分

广东省G高校每年都定期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但基本是流于形式,学生基本都是被动地去接收相关信息。学生到了大四或毕业后基本就不会再参加相关的科普活动,导致教育的深入开展无法实现。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13.4%的受访者不太清楚贷款违约所带来的后果,对于征信系统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只是从电视或网络中少量获取,这对贷款贷后管理工作的开展阻碍作用较大。对于调查的情况,广东省G高校需要在贷款前、中、后期开展一系列的贷款相关资讯和服务工作,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了解助学贷款的本质及还款流程。在管理方面要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督促学生偿还相关贷款。

四、广东省高校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999年以来,我国助学贷款政策开始实施到现在,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强制措施和制约措施。部分政策性的文件和规定虽有一定的约束力,但真正实施却寸步难行。在整个助学贷款的管理流程中,贷款人、银行、高校及政府这四大主体中,政府应起到统筹和主管的作用,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而高校及银行是这个过程的辅助者,承担的风险应相对较小。但实际在操作过程中,高校承担的责任较重,银行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所以政府要发挥行政力量,在体制机制上发挥统筹者的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各主体在行使各自权利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让高校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提高贷后管理的工作效率。此外,政府还需出台一系列法规,加大贷款违约管理的处罚力度,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违约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减少银行所受到的损失。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各主体所承担的风险也有区别。政府作为整个教育发展的掌舵者应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应该最大,但就目前的分析来看,政府所承担的风险补偿金只有一半左右。而工作或任务最复杂的高校,本应该扮演教育育人的角色,但实际出现了责任错位。这就需要政府出面调整风险分担机制,而在需要风险补偿时,政府应承担绝大部分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银行作为放贷过程中的受益者应承担剩余部分的风险补偿金,而高校在整个过程中的责任是起到协助作用。让政府在资助中的无偿行为转为有偿资助,鼓励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赠,从而更好地资助学生。此外,还应该注重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虽然整个贷款过程以个人信用为担保,但任何行为或活动都应该需要法律提供支持与保障。贷后管理过程更需要法律强有力的支持,让违约人的行为全部在法律的约束下,确保贷款顺利收回。首先,可以在各大媒体及网络上公布失信名单,并计入失信系统;其次,可以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从日常工资中扣除相应贷款额度,同时在单位提拔和晋升中加以限制;再次,在各技术职能部门或职称管理中,在下发证书时加以限制;最后,各地政府及法院等部门要加大对失信人员或违约行为的执法力度,让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沈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贷款研究十年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9):11-12.

[2]申韬,徐敏喆.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策略研究:基于国际经验的启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105-110.

[3]蔡晓赛.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4]关俊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5(12):189.

作者:庞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