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时间:2022-06-14 16:12:38

导语: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文章详细介绍深圳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学科点如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政策机遇,以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为中心,构建“平台-技术-评价-协同”四维联动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为学生与外界交流提供充足的机会和广阔的平台,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扩大学校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实施效果显著。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生教学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呈现出崭新的态势。能否迎接新态势下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1-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3-4]。目前,受到地域和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国内诸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5]。主要体现在:(1)学生对自身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关注热情不足,研究视野狭窄,创新意识缺乏;(2)教师培养学生的手段单一,合作性、开放性不足。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在深圳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供其他高校参考。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施机遇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深圳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专业学科点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综合性的改革实践,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政策机遇,积极开展了研究生教育教学探索。

(一)地缘优势分析

深圳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在150公里半径辐射圈内覆盖了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总人口超过7000万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6]。深圳大学所处的地缘优势之一便是毗邻香港,而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三的国际化金融中心,经济上的繁荣为香港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截至2020年,香港有十所法定大学,其中有三所位列亚洲大学五强之中。这些大学的国际化程度总体上均领先于内地的高校。本学科点借助地缘优势,与其中的三所建立了良好、稳定的沟通交流机制,为研究生打开了国际化窗口,为深港两地的研究生提供了交流平台。

(二)政策机遇分析

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已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9]。就深港两地高校科研合作方面,2011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参加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庆时宣布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将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支持1000名港大学生和教师到内地学习、考察和开展科研工作。2012年6月香港与内地高校代表签署了《香港与内地高等学校关于进一步深化交流与合作的意向书》。2015年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答记者问中指出,中央政府会继续加大对香港的支持力度……使香港、内地在交流合作当中更多受益,进一步深化经贸和文化交流。以上政策背景为学科点与香港高校进行教学、研究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遇。

二、“四维联动”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

当前社会形势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四个方面的要求[10]。深圳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专业学科点结合深圳地缘优势和政策机遇,探索出了一条基于国际化视野的研究生交流、办学思路,以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为中心,构建了“四维联动”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并取得显著效果。该体系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国际化视野、资源集成、行业融合,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顶天立地”的国际化、创新型高端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一)一个中心理念

本培养体系的中心理念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线,构建“顶天立地”的国际化高端研究人才。研究生是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的主力军,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国际化视野对研究生尤为重要[11-13]。“顶天”指面向全球,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通过不定期地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到校开设讲座和支持研究生赴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双向推进的方式,为学术提供接触国际前沿信息的平台和获取国际同行人脉的机会。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积极规划、认真准备参加国际会议和讲座的论文和材料,并且需要认真准备会议报告。这一系列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完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能促进全面把握全球范围内学科的前沿动态;此外,也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合作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批判精神。“立地”是指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立足于国情,让研究成果为我所用,体现中国特色。为达到这一目的,通过集成师资、资金以及政策机遇这三方资源,为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可靠保障。具体做法主要有:第一,鼓励学生在开展研究选题时多关注身边问题,深入剖析研究问题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联系,把握研究方向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有机结合。第二,以管理科学工程研究中的工程问题为抓手,深入剖析关键科学问题,认真制定研究方案,坚持“脚踏实地”的研究作风,杜绝“蜻蜓点水”式的“假大空”粗浅研究。第三,积极开展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对比研究,事实求是地分析我国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与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和优势。在深入总结他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为世界普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问题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二)四个基本目标

本学科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四个基本导向目标为: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前沿,鼓励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扩大学科点国际影响力。培养方案要求研究生应当把目光面向全球,批判性地接受国外的成果,杜绝闭门造车。旨在让研究生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科前沿技术、理论和发展趋势,有助于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学术鉴别能力。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交流平台和良好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交流平台,不断扩大学科点的国际影响力,形成学科点国际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四维联动”培养体系

1.四维之一:国际交流(平台维)2004年至今,本学科点联合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共成功举办了21届“深港学术交流研讨会”,为深港高校研究生提供了可持续的交流平台。内地学生可以借助与香港高校深入交流的机会开拓国际化视野,香港学生也可以借机了解内地的研究状况,开创了协同共赢的局面。此外,自2011年以来,先后选拔、推荐18名优秀学生参加清华大学国际工程暑期学校。暑期学校每一届约有60名来自全球的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交流。前来授课的老师都是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学生可借此契机进一步开拓国际视野。以上两个有口皆碑的国际交流平台是本学科点为研究生提供的稳定、可持续的学术交流平台,受到研究生的普遍欢迎,实施效果特别显著,成为本学科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大特色。2.四维之二:互联网介入(技术维)为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技术优势,一方面,学科点开设两个以“工程管理”和“可持续性建设”为主题的前沿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行学术系列讲座。研究生可以通过参加论坛交流全面了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前沿,激发研究创新灵感。另一方面,将课程教学与前沿讲座紧密结合,开设工程管理前沿课,以互联网+Seminar为载体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在线上,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优势,鼓励学生互动并全方位收集课程进展、效果、评价等信息,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效果提升等。在线下,主讲教师课堂讲授之余,邀请专家、学者走进课堂进行专题报告,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分享研究经验。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参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术潜力。3.四维之三:竞赛引领(评价维)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学科点从组织保障和经济支持等多个方面鼓励学生组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竞赛,做到以竞赛为抓手,对学科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及研究生自身进行评价。其中,本学科点参加的具有代表性的竞赛包括:建设工程与管理创新竞赛、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大赛、中国住博会BIM优秀案例作品大赛等。参加比赛既是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也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有助于开阔研究视野。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各项竞赛,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又反过来检验其科研创新能力及学科点培养效果。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学科点设立“以赛促研、以赛奖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由学科点提供相应的参赛经费并对获奖团队实行奖励,而且在研究生评优、评奖中优先考虑竞赛获奖学生。4.四维之四:合作共赢(协同维)本着合作共赢的目标,深圳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专业学科点努力开创校企、校政、校际合作共赢的格局。在校企合作方面,学科点与多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立,能够推动研究生实践和创业活动的开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最终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此外,在2015年至2020年,学科点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与政府合作方式获得横向课题共计40余项,合同经费超过1000万元。老师带领学生承担横向课题,能有效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在校际合作方面,以教师互访为突破口,夯实科研、教学的国际合作基础。老师带领研究生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学者联合发表论文,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快速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在毕业生论文盲审方面,与国内重点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此外,学科点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西悉尼大学、斯文本科技大学等建立了科研合作,共同承担了澳大利亚国家基金项目,还与阿德莱德大学、西悉尼大学等签署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的备忘录,为进一步提升学科点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三、创新点分析和效果评价

(一)“四维联动”的创新点分析

首先,本学科点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构建了国际化、开放式的研究生交流平台,并形成了制度化的交流机制,为研究生及时把握全球范围内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拓展学生国际化的研究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本学科点创建了“国际交流(平台维)-互联网介入(技术维)-竞赛引领(评价维)-合作共赢(协同维)”四维联动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同时,深圳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专业学科点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培养体系推广应用效果评价

第一,学生学术兴趣和学术追求显著提高。由于学科点与境内外多所高校保持着良好、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扩大了学科点的国际影响力,为广大学生继续深造创造了更为广阔的选择机会。截至目前,先后有9名毕业生被密歇根理工大学、阿德莱德大学、香港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选择赴国外(境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的毕业生显著增多。第二,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国内外认同度显著提高。学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成果丰硕。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学科点的研究生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近五年研究生发表优秀期刊论文共计6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多项。每年学科点研究生都能够在工程管理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如在第十四届住博会·中国BIM技术交流暨优秀案例作品推荐会上荣获“最佳BIM教育实践应用奖”一等奖;在清华大学主办的“建设工程与管理创新竞赛”中,连续四年获奖等。此外,学科点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学生的论文多次在会议中收获奖项。第三,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经过学科点三年的培养,研究生在科研、实践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近年来,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很好,毕业时签订就业协议、劳务合同的比例达到90%以上,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占10%左右。在历届毕业的学生中,产生了大批优秀校友,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或负责人。

四、结束语

深圳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点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综合性的改革实践,充分把握地缘优势和政策机遇,构建国际化台并形成了制度化的交流机制,并创建了“国际交流-互联网介入-竞赛引领-合作共赢”四维联动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多年的教学实践成果表明,“四维联动”培养模式的开展不仅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也扩大了本学科点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

作者:丁志坤 王家远 吴环宇 单位: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