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创新供给及精准治理
时间:2022-06-14 11:30:29
导语: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创新供给及精准治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挑战,全面分析大数据技术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战略契合,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势、特性,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创新供给和精准治理,打造安全、健康的网络意识政治生态,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命题。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意识形态;创新供给;精准治理
一、信息化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挑战
2021年2月,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12月,我国网民已接近10亿,网民中学生占比最多为21%,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近27个小时[2]。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泛在学习”环境已全方位覆盖,网络空间已然成为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汇聚的表达平台,更是不同意识形态争夺的场地。当前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复杂,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意识形态输出,高校深受其害。
(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受到了网络巨大冲击
一直以来西方从未停止对我国传播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解构了传统的传播格局,网络舆论场已经成为各国争相强夺的宣传阵地。互联网上各类五花八门的海量信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及言论污染了网络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面对网络的冲击,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受到巨大挑战。
(二)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引导与监控难度不断增大
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各类网络游戏、视频、直播、文学、音乐等网络娱乐类产品和新业态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网络视频用户9.27亿,网络直播用户6.17亿。在各类互联网应用使用中,网络视频使用率93.7%,网络新闻使用率75.1%,网络直播使用率62.4%,这些线上娱乐的推出迎合高校“90后”“00后”学生喜欢新奇事物的个性,吸引了庞大的高校用户群的关注。因前期网络产业市场准入门槛低,监管缺乏,加之从业人员学历水平不高,导致网络乱象丛生,一些毁三观、辣眼睛、没底线、恶搞英雄人物,与主流价值文化大相背离的视频、直播大量涌现,在校学生是主要受害者,浏览后容易受其影响,形成错误的意识形态。另据统计,近几年互联网资源应用不断丰富,当前,我国网站数量443万个、网页3155亿个,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345万款,各类手机APP有449万个。在校大学生每天通过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在线浏览各种数量庞杂的资讯、信息,发表个人看法,网络空间的圈层化、信息茧房容易导致意识形态防范风险增加,监管难度大。
(三)校园新生代网络不当言论时有发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人都能在网上发声,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放到网上与大家分享,“90后”“00后”在校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期,认知不完善,对党的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不深入,因此,在网上时常出现一些不当言论,大学生群体不良亚文化在网上引起极大的负面影响。2018年4月,厦门某高校学生在新浪微博发表辱华言论产生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被校方责令开除;2018年9月湖南某高校学生在微博发表辱国不当言论,造成了严重的恶劣影响,给学校的名誉也带来了损失,学校经调查核实后,对该新生从学校除名;2020年2月,萍乡一大学生网于疫情期间,其在手游QQ群转发相关猎杀野生动物被抓;2021年5月,西安某高校大三学生李某在新浪微博发表不当言论,恶意攻击他人,造成极坏影响,给予退学处理;2021年6月,温州某高校学生,因温州疫情,自己喜欢的明星音乐节被取消,就在微博用恶劣低俗的词语对温州进行辱骂地域歧视,这种网络不文明行为造成了不小的轰动,急需网络空间舆情监测及法治治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加强高校网络文明安全教育管理势在必行[3]。
二、运用大数据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必要性
“学生在哪里,教育就要在哪里,工作重点就要在哪里”。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对很多人来说,网络已经是重要的“第二生存空间”。在无人不网、无时不网的信息时代,谁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谁就占领了信息传播制高点。当前,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无孔不入的输出,掌握互联网核心技术,应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主动将意识形态教育从传统现实场域向网络虚拟场域延伸,跟上时代步伐,守正创新,让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充满生机活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助于巩固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引领力
高校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大学生的信念、信仰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成长方向,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中,高校大学生每天都在受各种思潮的冲击,高校探索大数据技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创新供给,可以助推高校对教育APP、校园网络意识形态的监管,壮大主流意识舆论,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
(二)有助于推动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供给和治理要主动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高校“三全育人”,采取全员、全过程联动,抓早、抓小、抓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各项工作,以创新的技术、方法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坚定“主心骨”、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建强“主战场”,让网络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使互联网成为高校网络育人的最大增量。
(三)有助于系统地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体
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校知识分子密集、思想文化活跃,网络意识形态监管面临巨大困难,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网络意识形态内容供给制度,通过大数据应用优化网络意识形态预警预防、综合研判、应急处置,可以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能力,夯实线上校园安全,从而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5]。
三、基于大数据应用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创新供给及精准治理策略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高校线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通过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进行了有力度的推进,但线上网络意识供给质量、监管治理还存在盲区,需要新技术的助力。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到来,大数据已然成为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新型战略资源,大数据处理的相关技术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高校对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教育大数据应用,利用大数据的“5V”特征,精准、正向、创新实施大数据战略,从“三个创新”供给、“三个精准”治理、“三个智慧”管理,推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创新供给和精准治理,这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数据收集+数据运营”,导航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三个创新”供给
大数据时代,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信息集是组织进行判断与决策的依据。在大数据处理技术中,数据收集和数据运营是两个重要关键,数据采集处于大数据生命周期中的第一环节,数据运营是组织管理过程中“降本增效”的主要手段。高校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其意识形态的教育、学习效果,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素养。新时期,网络已是10亿网民获得信息知识、发声交流的重要平台,网民主体在网上受教育的主动性更强、选择性更自由,面对新时期新问题,高校需守正创新,主动应用大数据技术这个战略资源,对大学生分散的政治意向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分析,通过数据运营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供给,主要从以下“三个创新”上下功夫。一是供给方法的创新。即指网络语言表达方法的创新和意识形态承载软件与平台的创新。用有温度、有情怀的“网言网语”及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主流价值、时代精神,让党的主张始终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同时要开发更多的由官方开发主办的软件、平台,以此为媒介宣传主流意识。二是供给手段的创新。包括“三个结合”,即坚持传统媒体和融媒体相结合,坚持线上与线下补充结合,坚持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结合。三是供给内容的创新。内容供给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网络内容事关意识形态安全,“内容为王”是网络传播总要求,因此供给内容的创新,即要在坚持“三个不动摇”的基础上,注重把握“四个新”。
(二)“数据记忆+数据分析”,保驾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三个精准”治理
数据记忆是数字化时代重要特征,数字时代大学生的一切行为在网上无所遁形,网络行为留下的数据足迹会被永久记忆。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技术价值所在,对于大数据而言,分析才能出价值,大数据的核心功能是预测,通过海量数据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应用数据记忆与数据分析,追踪网络“违法失德”行为,对发布者进行寻根溯源,依法处理,这是现代社会开展网络法治的普遍做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善借大数据技术,突破网络空间的圈层化和信息茧房,从关键“三个环节”开展精准治理。一是精准研判舆情。大数据加速了网络传播的“蝴蝶效应”,互联网平台让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看似微小的空间,有可能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管理要注重数据人才、数据技术及数据特点的应用,以舆情监测人才队伍为智力支撑,依靠数据分析和数据追踪,对校园网络舆情做到精准预知、预警和预置。二是精准疏导“痛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任何一点小小的偏差都有可能在网络空间引发公共危机,因此高校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利用关键词、关键信息加强技术监测,发现舆情热点,要主动发声,第一时间回应,有不良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管控网上谣言[6],同时提升对网络意识形态热点、盲点、风险点的及时预警,第一时间疏导排除“痛点”。三是精准追踪惩治。网络空间纷繁复杂,近几年网上一些违反价值观、不符合公序良俗的言论、事件时有发生,意识形态的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等优势在互联网条件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在网络空间任何人都不能为了博得眼球,违背道德,触碰法律,以毒害青少年三观获取流量与非法收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用好数据记忆这一大数据特征,及时追踪扰乱校园正常秩序、煽动学生思想情绪、侵害学生利益,严重动摇校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不法行为,对触犯法律道德底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网络信息发布者,精准进行“人身挖掘”,坚决给予法律问责。唯有严格执法才能给网络信息发布者道德的约束、法律的惩戒[6]。
(三)“数据共享+数据共治”,赋能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三个智慧”管理
高校网络空间智慧管理的重点是让数据“会说话”,让高校数据成为“智慧”的数据,并通过推进社会组织与高校间的数据共享与共治,从而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高校网络空间智慧管理。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高校大学生可以无限畅游在校内、校外各类网络平台,因此,要切实抓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智慧管理,高校需要整合各类资源,与政府,军事管理机构等社会组织加强交流合作,打破信息共享壁垒,实现国家大数据信息技术共享,赋能高校网络空间智慧管理,具体从“三个智慧监管”入手。一是准入发布的智慧监管。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信息爆炸,网络新闻、抖音、短视频等信息每天以秒速在不断更新,因前期市场准入门槛低,网络不健康信息就像浑水猛兽一般冲击着青少年视听,近期发生的几起学生因模仿网络视频、游戏的危险事件,给在校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也给孩子背后的家庭造成难以愈合的伤痛。为了社会稳定,校园和谐,高校需联合社会组织,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对“违背道德、挑战三观”的网络空间内容进行法律追究,对给青少年成长造成扭曲价值误导的新闻、视频,游戏产品给予技术取缔。同时政府要发布政策措施,提高短视频、抖音发布的市场准入。二是散播传递的智慧监管。在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中,通过数据共享共治,可以及时发现恶搞、歪曲事实的散播者,第一时间处理,纠错。三是责任追究的智慧监管。目前,社会各平台网络宣传呈现两种态势,一方面政府及团体组织的官网,风清气正、正能量充盈;另一方面商业平台网站各类弹窗、广告嵌入随意,新闻标题、文字图片浮夸恶俗、不忍直视,严重挑战着青少年的“三观”。青少年涉世未深,容易被网络不健康价值观带偏,因此高校要协同社会组织做好各类网站创建的主体责任落实,构筑青少年安全上网“防火墙”,切实推行“谁创建、谁负责;谁发布,谁担责”的责任倒追监管机制,强化源头治理、过程治理。当前在全党上下、全国各族人民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之时,需要网上、网下汇聚正能量,共画同心圆。大数据技术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措施,利用新技术让“供”与“治”形成合力,互为补充,共同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将网络空间建设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作者:曾学清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地摊经济常态化发展形势研究
- 下一篇:土木工程测量改革与实践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