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戏曲教育思想分析

时间:2022-06-13 08:56:46

导语:校长戏曲教育思想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校长戏曲教育思想分析

提起田汉先生,人们往往最先想到他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是新中国戏剧事业的奠基人等,而本文涉及的是田汉先生任新中国第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戏曲专业学校—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中国戏曲学院前身)校长的这一段历程。在梳理总结老前辈回忆文章,对钮骠、贯涌和王诗英三位老专家进行专题采访的基础上,将田汉校长在这个实验园地里实行的戏曲教育思想的特点总结为爱才聚才的人才观、现代科学的教学观和开放融通的戏曲观三方面。为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上述特点,还通过文献考察了田汉校长的一生,尝试对上述特点的渊源进行探析。

田汉先生任中国戏曲学院首任校长始末

作为戏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京剧艺术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已经有了京剧科班和戏校。但是,旧中国并没有把戏曲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的序列,公共教育政策并不涉及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大多数科班、戏校都是个人出资、民间自办,并不纳入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处于自发的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戏曲改革运动的同时,就关注到戏曲人才的培育。1949年6月26日,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会议开幕前夕约见从事旧剧(指京剧)改革工作的部分人员汇报工作、交流经验,大家一致建议中央成立戏曲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研究、实验机构,并开展全国规模的戏曲改革运动。6月29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在中南海召见了周扬、田汉和马少波,亲自听取了汇报。田汉同志将应当建立新中国的戏曲艺术教育机构的建议,面陈毛主席和周总理。不久,这些建议一一得到实施。[1]中国戏曲学院成立于1950年1月28日,最初称“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由当时担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的田汉同志兼任校长。有关田汉先生任首任校长的这一段历程,钮骠先生回忆到:“学校从无到有,从弱至强,一步一个脚印地茁壮成长起来。两年间,规模初具……由于戏剧界还有诸多重要的大事等待着他(田汉)去主持,实在繁忙,于是他举荐在戏曲界素有威望的老教育家王瑶卿先生继任校长,于1951年4月慰然交任。”[2]

田汉校长戏曲教育思想的特点

第一,爱才聚才的人才观。田汉校长深知戏曲教育历来讲究口传心授,人才至关重要。他千方百计广揽贤才,亲自登门拜访梨园界的耆宿名家,诚邀他们到校任教。例如:聘请王瑶卿、萧长华、尚和玉等九人为名誉教授,郝寿臣、李桂春、姜妙香、杨韵谱、白云鹏、刘喜奎、李春恒、华慧麟等也纷纷来校授课。至于富连成、荣春社、中华戏校等班社的教师更是不胜枚举。当时,文化教师的师资队伍也颇为可观,如黄芝岗讲历史,周贻白讲戏剧史,史若虚讲文艺理论,刘乃崇教语文,屠楚材教音乐等,诸位老前辈陆续到来,为学生倾囊相授[3]。尤其是田汉校长和马少波先生一道,寻访隐姓埋名的刘喜奎先生,请她出任艺术委员会委员,更是一段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佳话。田汉校长不但广揽人才,还注重发挥人才的作用。据贯涌先生回忆,建校后田汉校长讲:“学校的领导人是我,教学的事情靠老师,而且办学的事情我听他们的。”贯先生还强调,对这些老人家,田汉校长并不是仅给予荣誉,而是邀请他们为教学出力。田汉先生在建校初期,聘请九大教授这一措施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艺术家在政治上、生活上的关怀和照顾,使他们发挥出聪明才智,同时又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培育戏曲下一代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了培养。正如田老所说:“这样自然有见识、有才力的人都肯来帮忙,不仅剧校会壮大起来,国剧改革也将更有基础。”[4]第二,科学现代的教学观。在人才标准方面,田汉校长要求大家“不要做俗伶,要做新中国新社会的新人才”,要培养有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思想、有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新人,而不仅是唱戏挣钱、养家糊口的艺人;在教学组织上,建立了传统戏曲教育中历来没有过的班级教学制;在课程设置上,明确了以专业教育为主、文化教育为辅的原则,除传统专业课程外,学校也很注重文化理论修养与思想品德教育,田汉校长力求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的同时还能学习到文艺理论,提高艺术修养;在教学内容上,田汉校长坚持传统戏和新编戏“两条腿”走路,他以传统戏作为基础,采用改编本为高年级的学生排演新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教学方法上,学校重视舞台创作与实践,建立内部的试演制度,并争取对外演出,以加强师生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认识,教学相长,将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据金桐老师回忆:“记得当时在练功学戏的同时,经常排演新戏……并且经常对外演出,师生同台,师兄弟、师姐妹同台。”[5]田汉校长将自己十年磨一剑的作品《白蛇传》交给学校的学生排演,并获巨大成功。这出“行当齐全、允文允武、昆乱兼收”的艺术精品,也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校戏传承至今,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戏曲人才,至今依然常演不衰。第三,开放融通的戏曲观。当时,田汉先生还提出来“要一手伸向西洋,借鉴国外好的艺术手段;一手伸向民间,借鉴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金桐老师写到:“田汉先生是将中国的京剧艺术教育牢牢植根于大文化的范畴,始终将戏曲学校的教学与国内外的戏剧、文化活动紧密联系,潜移默化地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的民族戏曲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戏剧的前进发展,离不开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融汇和相互学习借鉴。这种丰富多彩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活跃了教学,而且扩大和提升了中国京剧的国内外影响,同时也使我们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6]王诗英老师也回忆到:“那个时候,田汉先生是校长,又是艺术局局长,所以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观摩的机会。田汉校长就是要把戏校办成一个新型的学校,让我们多接触一些别的艺术样式,开阔眼界,不能只会唱戏,只知道唱戏。田汉先生的这种思想,我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是深有体会的。”贯涌先生和钮骠先生在接受专题采访时均回忆到:“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何为新人才,开阔眼界,多参观多观摩,许多的演出团体只要来北京,我们就是第一批观众。田汉校长将当时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世界名人请到学校来,互相表演,做交流听意见,如舞蹈专家乌兰诺娃、电影家尤特凯维奇等,还有其他当时民主国家的演出团体和歌舞团体。田汉先生将外国专家接来学校,并陪着看课堂、做交流。”王诗英老师在2021年12月接受笔者采访时回忆到,“当时(指20世纪50年代初),这个学校办学的宗旨不一样……他(指田汉)在国外待那么多年,思想比较开放,所以这些课,一手伸到西洋、一手伸到民间,学习芭蕾、武术等,把我们本身的东西(指京剧)向前推”。她在回忆文章中指出,“通过这些经历(指学校送她至舞蹈家崔承喜主持的舞蹈研究班学习,后经多年积累出版《戏曲旦行身段功》),我深深地理解田汉先生的思想,我们不能只会唱戏,只知道唱戏,只有不断地拓宽视野,才能推动我们的戏曲事业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田汉校长戏曲教育思想特点的渊源

第一,尊重、关怀和团结戏曲人才的一贯作风。田汉校长在建校时能做到广揽人才,与他海纳百川的胸襟、兼容并包的气魄、众望所归的威信密切相关。周总理对此的评价是“田汉同志在社会上是三教九流、五湖四海,无不交往。他关心老艺人,善于团结老艺人,使他们接近党,为党工作,这是他的一个长处。”[7]阳翰笙同志也提到:“田汉同志团结戏曲界群众的功绩是不能埋没的”。长期在田汉先生身边工作的黎之彦先生提到:“田汉同志和戏曲界的关系尤其有必要讲一讲。早在二十年代,他和周信芳、高百岁就有密切的交往……他尊重戏曲艺人,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的疾苦,成为艺人的知己,并耐心地引导他们走上进步的道路。”[8]第二,深切地感受着时代脉搏,亲身实践戏曲改革和戏曲教育。田汉先生不是仅提出戏曲改革方向或方案的专家领导,而是深切地感受着时代脉搏,亲身实践、“慕道”苦干、不计名利。“他是新中国戏剧文化建设工程的一个主要设计者。作为剧协主席、戏曲改进局局长,《人民戏剧》《剧本》和《戏剧报》的主编或社长,在对戏曲改革工作的路径、措施的制定上,田汉先生处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上。他从对古代戏曲遗产的批判性继承、对地方剧种剧目的鉴别、对人民新戏曲的建设、对演员艺术青春的关怀与剧本建设等方面来主持中国的戏曲改革工作。”[9]建校初期在“三改”(改人、改戏、改制)政策背景下,田汉校长对戏曲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也具体表现在安置戏曲老艺术家、改编戏曲作品、建立学校培养戏曲艺术新接班人等方面,而这些亦是他深切地感受着时代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自救意识和改造社会的责任感的又一体现。

参考文献:

[1][2]钮骠.新中国戏曲教育的开创者我所知道的田汉校长[J].中国戏剧,2005(5):54-56.

[3]陈培仲.回望戏曲最高学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76-79.

[4]董德光.中国戏曲学院校史访谈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09.

[5][6]金桐.追昔抚今继往开来田汉、王瑶卿、萧长华、史若虚戏曲教育思想摭谈[J].中国戏剧,2009(3):45-47.

[7][8]黎之彦.田汉与戏曲演员[J].戏剧报,1983(4):37-38,68-69.

[9]田本相,宋宝珍.田汉与京剧─为纪念田汉诞辰百周年而作[J].中国京剧,1998(3):6-9.

作者:孔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