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时间:2022-06-10 09:00:12

导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论述了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如何拓展教学思路,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此提高自身和学生信息素养水平,适应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更新需求。

[关键词]职业院校;信息素养;信息技术

一、信息素养的界定

信息素养概念的酝酿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方面素养。信息能力指各种形式发现、评价、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1]。在国内各大院校教授对信息素养提出相似的观点,如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吉庆教授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社会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华南师范大学的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等三个最基本要点;黑龙江大学马海群教授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涉及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分析以上教授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不难发现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技能的提升,关键是具有挖掘、创新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对信息进行筛选,做出价值判断。因此,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从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技能水平,提升学生信息道德三个维度出发,探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二、培养较高水平信息素养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哲学上意识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性。顾名思义,信息意识是信息和信息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信息意识指导人们的信息实践活动,诸如信息敏感力、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对信息的创新能力。简单地说,就是面对新事物、新问题时,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清楚采用什么方法、到什么地方去找答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就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主动发掘构建自己理解知识意义的过程[2]。因此,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根据需要去挖掘信息,学生不能思维定式,要有创新精神,发散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或者翻转课堂模式。其次学生要能够主动求变,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通过人、媒介(纸质、电子)、互联网。例如,利用微信App扫码微信电脑网页版二维码,就可以实现与电脑进行信息的交流,不仅仅是微信,当下技术发展很快,很多应用程序都提供了扫码登录服务,便于信息通传。也可以通过他人获取信息建立两者关联或者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获取信息关联,即通过人和互联网的渠道。最后学生要有主动、灵活的信息获取方法,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获取,信息的检索(文献检索、关键词检索等),信息检索是查找信息的常用方法,也可以通过查阅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获取信息。

(二)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这是一个既可以定量测量又可以定性描述的过程。作为该专业的职业教师具备信息数据挖掘、信息整合、信息传递等信息处理能力。具体为:1.组建信息素养课程开发小组现阶段信息技术知识在教育中的应用层出不穷,延伸出不同方向的信息技术课程,例如,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课件制作等课程,但我们不能肤浅地将计算机基础课或者课件制作课与信息素养课画等号,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仔细分析教材的内容,提炼教材涉猎的信息技术,通过设计开发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任务,并辅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不是某一个人的教学,它应该是一个教学共同体、一个教学组织。因此,在进行信息素养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成立信息素养课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尽情发挥头脑风暴,通过甄别,筛选出最优化的课程内容,开发适合本院校学生学情特征的校本教材,进行授课。2.创新完善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教学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就业实际需要,设计教学内容,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具体如下图。以上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信息素养教师要能及时掌握信息素养发展的最新动态,随时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将信息道德贯穿其中。3.创新信息素养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提出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转变为以“学”为主导的教学系统设计[3],并且催生适应理论转变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型、情景式、基于项目或问题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依旧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利用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在这里重点介绍一种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计划,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给定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进行教学[4],根据行动导向的定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等,学生根据教师确定的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行选择信息渠道,搜索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小组合作,共同协商,利用相应学习软件完成创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的创作,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5],实现信息技术的内化,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是一致的。这种教学模式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标准,教师必须做好全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后,要公正、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体现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功能,才能体现行动导向教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根据道德的定义,信息道德理解起来就很轻松了,它应该指人们在采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等信息获取活动各个环节以及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用来约束个人的行为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信息道德使人们在利用查找信息时形成一定的信念、价值观和习惯,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通过自己的判断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目前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过程中,往往都重“技术”轻“道德”,信息道德教育在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教育培养过程中几乎就是零存在,信息道德教育被等价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部分教师会认为信息道德是思政教师的事情,这种保守观念与信息道德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重要存在是极不相符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势在必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时,可以借鉴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提出的社会行动德育模式,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当具备三种改变环境的能力:(1)作用事物的能力。(2)影响他人的能力。(3)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多做文章,将信息道德贯穿课件,教案的整个编写过程贯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能从信息道德方面去综合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道德意义的评价。

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升的意义

(一)有利于信息素养教学教师创新团队建设

2019年6月19号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方案》明确,2019—2021年,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6]。打造信息素养教师创新团队,对信息素养教师提出新任务,教师必须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转变课堂新秩序,自发进行课堂革命,才能提高信息素养人才质量,促进自身持续向前发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专业群建设的关系如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它们也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创新团队为专业群的建设提供动力,专业群是教师创新团队实践的结果。信息素养专业群建设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信息类学科教师的专业结构,它在教师业务、技能、创新等要素方面整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具备信息素养的教学团队。

(二)有利于信息素养专业群建设

2019年初,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明确教育的基本定位,做出“下大力气转好”的重要判断,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信息素养专业群建设不仅可以提升教师个人素质,还可以发挥群内专业教师的协作创新能力,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改变传统专业教研室组织方式,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组合,优化教师结构;信息素养专业群建设有利于稳定高职教师发展方向,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发挥教师团队协作优势,更加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从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三)有利于信息素养专业课程开发和建设

职业院校幼教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适合时代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岗位的教师。结合用人单位近几年对应聘者的要求,在已有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前提下,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开发信息素养课程和建设既是时代发展赋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信息技能的使命,又是学前专业学生在知识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不被淘汰必须会的生存法则。这种背景下,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学会信息素养课程开发建设的具体过程,编写信息素养课程标准,拓宽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的范围,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再局限办公软件、PPT课件制作和文字速录等基本信息能力的教学,而是将各种最新信息加工、制作、处理软件,如美篇App、快影、剪影、EV录屏、喀秋莎录屏等应用纳入课程内容体系中,创新教材的形式(如编写活页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动态调整信息素养教学内容,针对每个教学内容设定一个主题,所有的信息操作技能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同时将立德树人和党史教育贯穿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信息素养,又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四)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技术水平。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师生的共同进步。第一,提升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网络信息多样化,获取信息还需要教师对信息进行筛选、甄别、整合才能应用于教学中。第二,提高教师应用网络工具的能力,面对海量信息,如何快速准确定位教学资源就在于选择合适的网络工具。第三,提升教师基于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能力,教师要能够设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设计基于网络资源和工具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特征设计学习目标。第四,提升教师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驾驭能力,尤其是网络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第五,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教学评价能力,评价多元化,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智力评价,唯分数唯一标准。

(五)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前专业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不宽泛,仅仅局限于办公软件的学习和课件PowerPoint学习,学生很少涉猎专业外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利于形成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进而影响职业生涯的岗位迁移与持续发展。同时,课程安排过于死板、不灵活,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都是预先设定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并没有完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课堂仍处于教师表演舞台,学生只能被动地学,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这种教学情境安排根本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教师主要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或者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协作或者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教师布置课堂任务后,要求学生按照要求,采用自己的学习策略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教师在学生有困惑的时候给予及时的指导。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不再盲目地进行信息搜索,而是学会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形成自己的一套信息处理清单,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同学之间友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结语

本文论述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作为一名职业院校教师应该怎么做,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又为职业院校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效果。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关键要素,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教师身体力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才能培养21世纪“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信息素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建东,张桂英.信息素养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8.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3.

[3]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7.

[4]赵志群.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9.

[5]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65.

[6]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2019-6.

作者:魏民 张圆圆 单位: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青铜峡市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