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时间:2022-06-10 08:45:00
导语:传统文化如何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提要】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精神和处世哲理,可以使大学生群体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抵制历史虚无、得到精神滋养。目前,教学形式刻板、教学材料不配套、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是影响大学生用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主要因素,可通过建设合作体系,提升教师素养,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课堂形式等措施推动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教育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根基,可以为社会进步不断提供精神助力。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在重振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更需要通过传统文化来坚定文化自信,致力于辉煌的未来。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值得赓续的宝贵精神和处世哲理,对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而言,是可以直接利用的生动素材和文化资源。因此,在传统文化的助力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坚定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传承创新优质文化成果,解决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的关键一步。
一、在传统文化启示中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证与肯定,是中华儿女对自身民族文化生命力生生不息的自信。文化自信作为增强社会群体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可以持续激发人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用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以培养当代青年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群体更加认同“四个自信”的重要性,更能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大学生群体的实践和创造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能够学会用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把握问题,在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中,拥有面对任何挑战都能迎难而上的决心与底气。
(二)抵制历史虚无,增强奋斗底气
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是对文化自信的否定。历史虚无主义企图通过错误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制造某些极端的煽动言论来贬低、丑化党领导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事实,撼动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从而达到某些政治企图。长此以往会冲击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削弱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凝聚力和指引力,使之迷失在纷繁杂乱的错误思潮中。因此,用传统文化的意蕴和内涵助推文化自信的发展,是抵制历史虚无的有效武器。只有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哲学道理和宝贵思想,大学生才能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来增强抵御历史虚无的能力,才能勇于用真实的史实和现存的事实来拆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谎言。
(三)提供精神滋养,创造灿烂未来
用传统文化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不仅在于继承传统、为当下提供经验借鉴,还在于能够为大学生群体进行精神滋养,创造更加灿烂的未来。当代青年处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他们的理想信念还不够完善,社会经验还不够充足,时常倍感焦虑,对自我进行否定。因此,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需求,使其全面发展成为了高校教育的新目标。增强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在文化自信的形成过程中所凝结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道德修养追求、自然生态关系是一笔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褪色的宝贵财富。只有把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成果与时代特征充分结合,让当代青年进行再次创造,才能展现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以及当代青年的主体价值。
二、以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高校思政课堂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缺失。
(一)教材内容不够完善,缺少传统文化渗透
思政教材是承载课堂重点难点、向大学生群体传递知识的关键载体。目前思政教材出现了理论性太强,专注突出政治属性,传统文化要素匮乏,学生认同感太低等问题。思政教材中对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针对性讲解太少,文化属性不强,缺乏历史氛围和文化厚度,使得课程与文化自信之间尚未形成有效衔接,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和借鉴的一些哲理和经验无法在实践课堂中发挥出作用,因而无法改变大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文化诸如“枯燥”“无趣”的刻板印象,不能激发出当代青年基于传统文化而产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模式太过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思政课堂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一直没能从严肃传统的固态中跳脱出来,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依然是最主要的上课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割裂了传统文化与现实实践的融合,使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无法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之中,难以使大学生群体对于文化自信形成情感共鸣。同时,以往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观察大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程度,使得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因而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无法使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有效地融入思政课堂的。
(三)教师水平仍需提高,课堂质量有待加强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尽管思政教育已经历了多年实践,但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传统文化素养依然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目前所任教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专业理论层面上的教学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过分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研究与剖析,会导致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层面的教学缺失。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精神、家国情怀以及理想品格等抽象的内容,如果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陈旧的例子,无法让大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学习价值,只有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激发出大学生群体对党和国家发自内心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以指导未来。
三、以传统文化增强历史自信的可行性措施
(一)提升教师素养,提供优质课堂
以传统文化贯穿高校思政课堂,增强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的当务之急,便是着手于提高思政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风格鲜明的年轻教师都不能固步自封,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确保自身能够立足课堂,使思政课堂有文化底蕴。思政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传统文化时不能单单是讲清表征,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群体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要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把握好传统文化中主线与支线的关系,找到切入点,让大学生群体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后,展现出钢筋铁骨的风貌,发自内心地对国家认同,对民族期望,同时又不封闭,具有善于学习一切先进知识并敢于超越的勇气。
(二)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教育形式
新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文化教育想要赢得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就必须要迎合当代青年的喜好,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并进行一定创新。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选取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生活温度的文化片段,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高校应当积极通过学校内部创办的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与大学生群体的关联,可以通过开设直播课的方式来赋予传统文化更为独特的潮流魅力,让更多受条件限制、自身文化底蕴还不够丰厚的高校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传统文化内涵更为广泛的传播,用以指导大学生群体创作全新的作品来展示时代风貌,切实提高文化自信的学习实效。
参考文献
杜芳201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探索》第2期。
刘丽敏2018《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探析》,《思想教育研究》第1期。
潘虎2021《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价值》,《大学》第1期。
作者:王若楠
-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语文能力
- 下一篇:职高物理教学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