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和小切口治疗白内障的疗效

时间:2022-06-09 15:41:40

导语:超声乳化和小切口治疗白内障的疗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超声乳化和小切口治疗白内障的疗效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疾病,常因外伤、局部晶状体营养障碍、年龄等因素而使晶状体代谢不良,从而损伤囊膜、改变其通透性,造成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术是临床治疗硬核白内障的常用术式,本文对比分析两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硬核白内障患者100例。将其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58~88岁、平均(73.4±3.5)岁,疾病分级:Ⅳ级42例、Ⅴ级8例;参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57~89岁、平均(73.2±3.4)岁,疾病分级:Ⅳ级44例、Ⅴ级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常规麻醉、消毒铺巾,于11点位置作透明角膜切口,侧切口做好后,向前房注入粘弹剂,环形撕囊处理;待水分层、水分离后,将晶状体核采用超声乳化技术吸出,彻底清除残余皮质,抛光处理晶状体后囊膜,在囊袋、前房中注入粘弹剂,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切口无需缝合。试验组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常规铺巾消毒处理,麻醉药物为0.4%奥布卡因;结膜瓣以穹隆为基底,之后钝性分离至后方,采用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头在角膜缘后1mm处以一字型切口切开巩膜板层,利用三角刀向角膜方向将巩膜瓣潜行分离,形成隧道切口,并在角膜内利用三角刀在前房做一切口,对于无眼底红光反射,晶状体核较大硬度者,可采用吲哚青绿稀释液对晶状体前囊膜染色;将粘弹剂注入前房,撕囊时呈环形,待水分层、水分离后,将晶状体钩住,并旋转、轻挑晶状体,将晶体核从囊袋中娩出;适当扩大巩膜隧道切口,采用晶体颞对隧道下唇轻轻按压,从前房将晶状体核钩住后脱出,彻底清除残余皮质,并在囊袋、前房中注入粘弹剂;将人工晶状体植入,清除多余粘弹剂,检查切口闭合情况。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1d、1周、3个月的散光度、视力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散光度比较试验组术后1d、1周、3个月的散光度分别为(0.8±0.1)、(1.8±0.5)、(1.5±0.5),参照组分别为(0.9±0.2)、(1.8±0.7)、(1.5±0.4)。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2两组术后视力水平比较试验组术后1d、1周、3个月的视力分别为(0.5±0.1)、(0.7±0.2)、(0.9±0.2),参照组分别为(0.4±0.3)、(0.8±0.2)、(0.9±0.3)。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纤维素样渗出1例、后囊膜浑浊2例、角膜水肿2例、色素沉着晶体表面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参照组:虹膜粘连2例、纤维素样渗出3例、后囊膜浑浊4例、黄斑囊样水肿4例、角膜水肿3例、色素沉着晶体表面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超声乳化术是治疗白内障的常用术式,其通过超声将晶状体粉碎并吸出,临床治疗效果好,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快,术源性散光小;但乳化时间相对较长,且能量较高,所以极易对角膜组织造成损伤,从而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手术费用较高,使用设备昂贵,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度较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在白内障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手术切口长度约4mm,可利用巩膜自身张力,不易漏出房水,自闭性较好,无需缝合切口,且散光度小,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好,同时不会损伤角膜,所以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更高[1],利于基层医院推广。本文采用的两种术式均可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角膜散光度和视力水平。但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来看,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更具优势。综上所述,应用超声乳化和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疗效相当,但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的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袁霞.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对硬核白内障的效果对比[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5):575-577.

作者:李振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八临床学院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