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应用

时间:2022-06-09 15:16:08

导语:腹部CT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腹部CT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应用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属于急腹症,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的特点,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需尽早明确诊断并积极进行治疗。既往主要以剖腹探查的方式为主,虽然准确率高,但是诊断用时长、失血量大、并发症风险高,尤其是老年患者不耐受的情况较明显[1]。本文探讨腹部ct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中的应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8—2019年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6~68岁、平均(56.6±5.6)岁,合并症:风湿性心脏病8例、冠心病5例、肝硬化3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5~69岁、平均(56.8±6.5)岁,合并症:风湿性心脏病7例、冠心病4例、肝硬化2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剖腹探查,采用微型腹腔镜,Troca直径为3.5mm。辅助患者取平卧位,全麻后于近病灶处行长1.0cm的切口,气腹针插入腹中形成气腹,有助于Trocar置入切口检查,镜下观察病灶并确定诊断。观察组行腹部CT检查。辅助患者取仰卧位,腹部行螺旋CT增强平扫,应用造影剂碘海醇85~100ml、注射3.0~3.5ml/s。自第10胸椎至髂嵴连线水平行多平面扫描,厚度6mm、准直器宽度为1.5mm,扫描后行冠状面及矢状面等多平面成像,采用相关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后进行诊断。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失血量、诊断时间、诊断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失血量及诊断时间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失血量分别为0、(48.3±2.5)ml,诊断时间分别为(16.0±1.0)、(60.0±2.0)min。观察组的失血量、诊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

观察组:肠系膜血管栓塞39例,诊断准确率为97.5%;对照组:肠系膜血管栓塞40例,诊断准确率为100.0%。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27,P>0.05)。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热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对照组:感染1例、发热3例、食欲缺乏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46,P<0.05)。

3讨论

临床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疾病比较少见,但是致死率较高。为了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及预后,需积极进行诊断。近年来,腹部CT应用越来越广泛,CT扫描下直接征象即肠系膜血管内血栓是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重要依据,该处CT值高于正常血液密度,血栓显示充盈缺损、不强化;而间接征象表现为肠壁增厚且肠腔扩张。CT检查诊断方式的无失血、诊断快、安全性高,且取得了和剖腹探查同样的准确率,整体诊断价值较高。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失血量、诊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部CT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效果较好,具有用时少、损伤小及安全性高等优势。综上所述,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行腹部CT检查的并发症少、检查用时少,诊断准确率接近于剖腹探查,是安全、无创且有效的诊断方式,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胡迪聪.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12):1955-1957.

作者:刘雅歌 单位:营口市中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