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护理对脑卒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时间:2022-06-09 08:48:36
导语:按摩护理对脑卒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脑卒中是一种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的突发性脑血管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1]。最近几年,脑卒中病死率虽然有一定下降,但致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已然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根据临床研究证实[2],通过积极抢救能够帮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但如何改善肢体功能障碍和降低致残率是临床需要重视的问题。中医护理是中医治疗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神经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通过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均分为2组后分别予以不同护理干预,旨在针灸与穴位按摩护理联合用于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认知能力、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本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于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不同护理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44~80岁,平均年龄(60.12±11.27)岁;39例为首次发作,21例为复发;包括脑梗死50例,脑出血10例。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0.84±10.77)岁;38例为首次发作,22例为复发;包括脑梗死49例,脑出血11例。经核实,2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2组患者均经CT及MRI检查确诊,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3]中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者;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疾病者;因其他因素无法配合护理者。1.3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具体如下:病情观察、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及基础护理等,同时待患者病情稳定后予以健康教育,制作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分别有肢体摆放、体位转换、关节被动运动、桥式运动、双手交叉上举、腕关节背伸、踝关节背伸、站坐位平衡及上下楼梯等,另外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由护理人员、家属及照护者共同督促。观察组则采取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其中针灸护理为:针灸前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先明确其患侧肢体瘫痪程度及活动情况,并依据偏瘫六阶段评价法进行运动功能评价。取百会、人中、曲池、合谷、内关、外关、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及太冲穴。用无菌针灸针(扬州市智象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苏械准字20212201585)以捻转手法进针,直刺感局部酸胀,向周围放射最理想,操作选择提插和捻转手法,急性期选择泻法,而恢复期则选择补法。待进针得气以后,约10min,鼓励患者进行患处活动,若有进步,则多加鼓励,确保患者树立康复信心。之后将5cm艾炷套在针尾点施灸,患者感觉到温和但无灼痛为止,施灸期间,患者若感觉灼热,无法耐受可停止,留针30min,每天1次,连续7d,随后改为每周3次,持续治疗1个月时间。按摩护理为:确保按摩护理环境的安静,告知患者需排空大小便,选择仰卧位,以拿捏、揉按手法,取手三里、内关、外关、天府、曲泽及合谷穴等。下肢按摩为捏压手法,一手拇指、食指捏压患者双膝眼穴,另外一手拇指则按压昆仑穴,而食指则按压足三里穴,依次揉按伏兔、血海、梁丘及阳陵泉穴,再用法以大腿根部起始,沿股四头肌朝下经膝关节及小腿外侧到足背。足底反射区则取患者仰卧位,用屈食指点按法,同时配合掐、摩、推法等,力度以患者有酸、痛、胀及麻感为度,穴位分别有头、小脑和脑干区、额窦、肾、脑垂体、膀胱区及输尿管。上肢瘫痪则增加肘和肩胛骨、肩,下肢瘫痪则增加髋、膝。面瘫则增加上颌、三叉神经、上颌和面。失语增加气管、喉。完成按摩后嘱咐患者多饮水,每次按摩20min。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满分为100,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理想;采用MMSE评分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分值为1~30分,得分与患者认知功能呈正比;采用NDF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分值为0~45分,分值越高则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差。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行х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2组患者Barthel指数、MMSE评分及ND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MMSE评分及NDF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群体的疾病,其不仅会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还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脑卒中治疗后,最常见症状是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由于患者中枢神经受到损伤,其运动功能也会遭到一定程度抑制[4]。如何通过人脑可塑性、功能重建性促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认知能力恢复,对于患者预后改善有着重要意义。有研究指出[5],在急性期、卧床期及康复期予以患者不同康复训练,可有效促使中枢神经康复,有利于病灶周围组织代偿、重组。最近几年,随着中医对卒中发病机制研究的持续深入,脑卒中康复中运用中医康复护理的效果得到了越来越多认可。中医认为,脑卒中属中风,其病理机制和瘀血息息相关,气血瘀滞、关节痹阻与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受损相关。中医治疗脑卒中主要是通过益气活血和通络止痛。按摩则是理疗师通过不同手法推拿患者穴位,达到推行气血和疏通经络效果。从中医角度来看,按摩足底反射区域可改善患者脑部功能,促使神经功能恢复,认知能力提高。而针灸作为中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可起到运行气血、活血化瘀、舒经活络、醒脑开窍及利关节等效果。针灸具有减少单胺类神经递质释放,改善炎性反应、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对神经细胞凋亡产生抑制作用,同时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6]。另外,针灸还可以改善大脑血液循环,刺激大脑皮质并改善肌张力,加速中枢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将针灸和按摩联合,可以进一步强化神经反射、中枢神经功能重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采取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护理后Barthel指数、MMSE评分及NDF评分改善更理想(P<0.05),提示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有更积极作用。综上所述,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用于脑卒中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其认知能力及神经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岚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崇山门诊
- 上一篇:整体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应用
- 下一篇:人文关怀护理联合心理疏导在胃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