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在课堂导入的运用
时间:2022-06-08 16:21:11
导语:插图在课堂导入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方向摘要:插图是常见的教学资源之一,把插图运用到课堂的导入环节中,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提高课堂期待。本文聚焦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结合《水浒传》《海底两万里》两本名著的教学设计,具体阐述了导入环节的三种插图运用策略,即插图游戏法、插图悬念法及插图信息匹配法的运用。关键词:插图;课堂导入;运用策略课堂导入是课堂开展的第一步,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堂导入承担着吸引学生注意力、唤醒学生兴趣、调节准备心态、奠定课堂气氛等功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1]。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积极调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强化与学生的互动,学生自然被吸引,对即将展开的课堂产生兴趣与期待。情景插图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其运用到名著阅读教学的课堂导入中,为课堂打下好的开头,非常值得教育工作者探究。在笔者看来,情景插图运用于课堂导入,有多种展开策略,下文重点讨论插图游戏法、插图悬念法、插图信息匹配法三种。
一、插图游戏法
插图的特点是生动形象、直观可感,游戏的特点是有目的、重计划、讲规则、含趣味。当教师为了满足教学需求或达成某一教学目的,将插图与游戏相结合,便是插图游戏法。此处仅从名著阅读教学的层面来讨论,插图游戏法是一种以插图为内容载体,以游戏为组织手段,以名著阅读教学为最终目的,教师做设计引导,学生为参与主体,有目的、有规划的趣味性教学活动。与仅仅展示图片的用图策略相比较,插图游戏给予了学生一个良性的刺激,学生由被动的课堂接受者转变为课堂参与者,并且在完成插图游戏挑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将插图游戏法应用到课堂导入环节,具体的操作如下:其一,从材料上看,教师首先要准备好与所教学的名著相配适的插图,确定合适的插图数量。其二,从组织形式上看,游戏的形式可以是单人挑战、双人对战、师生对战、小组团战、男女对战等。其三,从规则上看,教师需在游戏开始前将规则准确严谨、言简意赅地告知学生,既可以口头阐明,也可以用文字说明,文字说明需在幻灯片或教学案中有所体现,最优的方式是文字说明与口头宣读相结合。其四,从游戏模式上看,常见的插图游戏有翻牌、找茬、配对、连连看、消消乐等。简单来讲,翻牌,即图片背面朝上,学生指定任一图片进行翻面,对翻面所得插图进行概述、解释等;找茬,即学生对插图细节存在的异常进行指认;配对,即学生把属性相同或有重大牵连的插图归为一组;连连看,与配对相类,但更强调分组动作的持续进行,并且每次归组时需同时作用在两张插图上;消消乐,规定少数插图为阳性,少数插图为阴性,多数插图为中性,参与者轮流出牌,中性插图不断叠加,当阴阳插图先后相邻出现时,两两抵消。其五,从时间安排上看,教师需精准控制插图游戏的开展时长与执行进程,进程过短则效果不佳,进程过长则影教学案例.响后续教学,学生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如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教师应加以示范或指导。其六,从游戏评价与奖励上看,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参与者进行点评并宣布获胜者,宣布结果后可准备简单的游戏奖励(如一块橡皮),对游戏中获胜一方予以表彰。但注意的是,如果是学生双人对战,为了消除失败一方的失望情绪,建议同时对失败一方进行鼓励;若为师生对战,则无论输赢都可将奖励送给学生以示肯定。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插图游戏法的设计思路和流程,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下同)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水浒传》赏读课的课前导入为例子,对插图游戏的设计流程进行展示。案例1:《水浒传》教学设计(节选)师:零食界曾经有过一个“爆款产品”,让成千上万名中小学生,每天一放学就往学校附近的小卖店挤,为的就是买一包干脆面。干脆面是不要紧的,重点是抽卡。同学们会不会很好奇,究竟这些英雄卡牌有怎样的独特之处,让人如此着迷呢?现在,随着老师一起来体验一下抽卡的快乐吧!步骤一: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卡牌背面,并宣布游戏规则。教师明确游戏规则:学生自由举手回答,从1至5号卡片中任意选中一张,点击鼠标翻转卡片,根据出现的人物,说出其姓名、绰号、相关情节或典故。挑战成功者获得神秘奖品一份。步骤二:随机抽点学生进行翻卡回答,教师围绕学生的回答即时点评、补充,不论正确与否,都向挑战的学生派发奖品(一块橡皮),以兹鼓励。步骤三:课件出示完整答案,从左至右依次为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扈三娘。步骤四:教师发言,对游戏进行小结,并带领学生转入文本研读环节。师:看到同学们刚才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就知道同学们已经投入这个游戏中了。发起挑战的几位同学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给大家点赞!大家觉得当年这些水浒英雄卡好看吗?对于老师来说,这些卡片为我打开了一扇《水浒传》的大门,从此,老师不但知道了有这么一本奇书叫《水浒传》,而且还从每张卡片背面的“人物小传”里,知道了许多梁山好汉的故事。稍长大一点后,老师读完了整部《水浒传》,每一位英雄在我心中的形象又更加鲜动灵活了,有了远超卡片所呈现出的生命力。他们的故事轰轰烈烈,很精彩。现在,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来赏读名著,先从武松、鲁智深、李逵、林冲四个角色入手,进行对比阅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上述案例中,笔者把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小当家水浒英雄卡”纳入教学资源中,又将人物卡片和翻牌游戏相结合,兼顾趣味性和知识性。以这样的课堂导入开头,《水浒传》的后续教学环节开展得更加顺利,因为同学们的兴趣已被极大地激发出来。随着教学的推进,笔者将陆续向学生展示更多的英雄卡片,让学生一边憧憬着英雄插图,一边仔细研读相关人物的情节文段,把厚书“啃”薄就不那么困难了。
二、插图悬念法
“悬念”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常用来引起读者对人物前途际遇的关注和牵挂,对后续情节的期待与急切。“教师采用倒叙法、问题诱导法、语言节奏法、开合教材法等手段适时地创设‘悬念’,构建一种期待,这种期待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一种关注、好奇、牵挂的心理状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不断想象、推理、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享受的过程。”[2]在笔者看来,悬念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始终令学生处于情绪饱满、跃跃欲试的状态中,仿佛侦探破案一般,盼望着水落石出时收获成功感。正如文学作品中的悬念早早伏下,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同样宜早不宜迟。教学悬念是为学生准备,留给学生去探究解决的,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尤为重要。因此,课堂导入部分设置悬念是较为合理的安排。设置悬念的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音乐、图片、口述故事、实体道具等都可成为悬念的组织材料。导入、悬念、插图三者,导入体现课堂的结构布局,插图担任课堂的内容载体,悬念体现课堂的组织技巧,三者共同作用,实现“1+1+1>3”的效果。在名著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利用情景插图设置悬念,有如下几个地方需要注意:首先,悬念的持续既能够是“即时设疑,即时解疑”,又可以是“课初设疑—课中解疑”,还可以是悬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课初设疑—课中析疑—课末解疑”。其次,悬念的设置一般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设疑,学生解疑。再次,悬念传达较为依赖教师的语言,配合插图情景共同作用,引人入胜,启发思考。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插图悬念导入法的设计思路和流程,笔者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海底两万里》阅读教学课的导入为例子,对插图悬念的设计流程进行论述。案例2:《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节选)师: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基础地理,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我们所居住的这一颗行星叫什么名字?如果从宇宙遥看这颗行星,它会是什么颜色呢?步骤一:请学生举手回答,若无,则随机抽点一至两名学生简要回答。师:看来同学们的地理学得不错。我们生活的这颗行星叫“地球”,不过,陆地只占到地球表面积的约30%,还有约70%的面积被海洋所覆盖。与其说是“地球”,还不如说是“水球”。目前,人类对浩淼的海洋的探索与认知,仅有5%,而对深海环境、海沟底部几乎一无所知。但是,有那么一部作品,距今150多年,当那时的人们才刚开始地理大发现的时候,该部作品就已经对神秘的海底世界展开超越时代的、无与伦比的想象。同学们知道是哪部作品吗?步骤二:教师提出疑问,学生集体回答(也可随机抽点一位学生回答)师:《海底两万里》一方面,作者透过大胆奇特的想象,向读者描绘了一个瑰丽陆离的海底世界,另一方面,它又穿插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同时在这部作品中呈现,读来轰轰烈烈,读后耐人寻味。老师初中的时候读过这部名著,它偶然落入我的视线里,关于它的卓越不凡,老师当时一无所知,刚开始带着消磨时光的心态来读,读完后却拍案叫绝,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奇妙的感受吗?其中有个场景,至今令老师印象深刻。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插图。步骤三:教师课件展示插图,停顿1分钟让学生观察。师:你能从图上观察到什么?步骤四:随机抽问一至两名学生。学生大概会回答:有珊瑚、人、棺材、十字架、墓地、葬礼等,教师继续发问。师:这是一场发生在海洋深处的葬礼。作为陆地居民的我们,觉得大地是我们的归宿,希望身后能够入土为安。我们很难想象,在海底举行葬礼会是什么情形。老师疑惑的是,这群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们是如何到达海洋深处的?不幸离世的人又是谁?他在离世前遭遇了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些疑问,阅读文段,老师给大家5分钟的阅读时间。在上述教学案例中,作者把情景插图与悬念技法联系在一起,安排在课堂导入的环节。如此一来,课堂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教师设置的悬念始终紧扣教学主题,生动的插图又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学生对答案充满期待,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积极进取。教师导入语的设计也经过多次锤炼,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又加以现身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国外名著的畏难情绪,打破了学生与国外名著之间的隔阂,逐层推进,最终引领学生落实名著阅读。
三、插图信息匹配法
信息匹配原本是一种考题类型,这种题型的设计初衷是考察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对文段形成基本的了解,能够大致掌握文段内容。从实际情况来看,信息匹配题一般涉及实用类(应用类)文本,包括人物介绍、前沿科技、经验指南、使用说明等。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师生首先要关心的,是作家和作品。教师往往会在一堂名著阅读教学课的开头,设置“走近作家”的环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对这个环节的处理较为死板:基本通过教师口头介绍或学生齐读资料的方式开展,个别教师会让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以抽问的形式进行检查。在常规的课文教学中,为了节时省事,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无不可,但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对作家作品产生深刻印象。笔者曾经在课堂导入部分,将作家作品的介绍和信息匹配的题型结合在一起,使原本单调乏味的“走近作家”环节翻出了新的花样,笔者将其命名为“插图信息匹配法”,具体操作如下:(1)准备环节:教师课前调查好作家的基本信息、重要经历、代表作品、语言风格、思想观点、主要成就等,编写一段介绍性文字;同时搜寻作家的相关照片或肖像画,以作补充。(2)设计部分:以介绍性文字为依据,分不同方面列出填充框,填充框中有提示语,甚至可出示一个示范答案,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在介绍性文字里提取关键信息;(3)时间控制:为了使课堂高效紧凑,以防“走近作家”的环节过分冗长,插图信息匹配一般采用“限时任务”的形式开展,如果希望课堂气氛火热,还可以引入“小组竞速”等。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插图信息匹配法的设计思路和流程,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海底两万里》阅读教学课的“走近作家”为例子,对插图信息匹配法的设计流程进行论述。案例3:《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节选)师:同学们,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从小热衷于大海和机器,年少时总是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征服世界的探险家。他还时不时跑到附近的工厂,盯着那轰轰作响的机器,一看就是一个下午。后来,他成为了一名文学家,在人类没有发明电报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在用电报传递信息;在人类还没制造出飞机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驾驶直升机来往;在人类还没有着手登月工程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坐在一颗大炮弹里,被巨炮发射到月球。时至今日,他非凡的想象仍然足以惊艳世人。他是谁?步骤一:教师借助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创设情境,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导入语结束后,教师应面带微笑缓缓扫视全场,暗示学生集体回答。若学生没反应过来,随机抽点一位学生回答,答对则请全班同学掌声鼓励,答错则请学生坐下,由教师公布答案。师:看来同学们对凡尔纳有一定的了解,至少曾经耳闻过,但了解还不够全面。老师有个好主意,可以帮助同学们快速、全面地了解凡尔纳,请看课件——步骤二:教师课件展示课件。师:请同学们放声齐读右侧的“作家简介”。步骤三:要求学生集体朗读,静待朗读结束。(如朗读效果不理想则再次明确朗读要求,指示学生再读。)师:给同学们的朗朗齐读点赞。请看这张黑白照片,这是凡尔纳的肖像,手握钢笔,身体微侧,目视前方,或许心中正牵挂着地心与大海。请同学们准备好笔记本,从“作家简介”中提取关键信息,按照分类提示填写到方框中。老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如果有同学提前完成,请举手示意。信息点提炼得最全面、分类准确率最高、完成速度最快的同学,老师将送出神秘礼物一份。作为考题类型的信息匹配与作为课堂环节的作家介绍,很难将两者联系到一处,而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想法,来源于笔者一次偶然的“灵光一闪”。在随后的尝试中,笔者发现插图信息匹配法的教学效果要明显优于教师讲授或学生齐读,因为在插图匹配法的安排下,学生成了课堂的中心,“限时”“竞速”的情境刺激让学生的脑袋转动起来,让学生的写字忙碌起来,让学生的情绪紧张起来。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创新有时需要教师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插图画面精美、色彩丰富,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插图形神兼备,能较为生动地反映了名著中的经典情节与场景。插图除了运用到课堂的导入环节,还可在教师的巧妙设计下,灵活运用到课中、课后等阶段。深入探究和积极尝试插图的多种运用策略,有助于教师将要点知识以视觉图像的形式直观呈现给学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周蕖,王义高,刘启贤,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何泗忠.语文悬念教学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
作者:梁兆韵
- 上一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方向
- 下一篇: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