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效果
时间:2022-06-08 10:01:39
导语:企业文化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效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分析企业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意义,提出融合企业文化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探索问题,对接企业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知识点,从探究教学载体、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科学考核评价三个方面,阐述融合新时代机械行业企业文化,实施《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的方法。
关键词:融合;企业文化;课程思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加大,已步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伴随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和工业产业的升级,我国制造类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生产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诚信友善、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等优秀道德修养和精神素养被广泛推崇,这些品质主要通过企业文化来塑造。企业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高校,一线员工多来源于职业院校,高校学生越早越多地接触企业文化,越有利于其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适应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高职教育应顺应时代进步和行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将企业文化融入相关专业教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推动企业的文化建设及其整体发展。
一、企业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培育起来的,为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以及反映企业特质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物质实体[1]。课程思政是把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精神品质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理念和实践。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如何将机械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带动高职院校发展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尽快成长为准职业人。企业文化内容的核心要义更多表现为思想政治素质,高职教育只有将相关行业企业文化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能力教育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习得高尚的精神品德和良好的专业素养。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适应社会进步,促进自身发展。
(二)适应高职学生发展需求,提高机械行业人才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企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单位,是多数高职毕业生岗位所在,将机械行业企业文化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相融合,体现了高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以后的工作岗位要求,做到德能兼修,确保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人民,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将助力机械行业人才素质的提高。
(三)传承民族道德文化精髓,发展机械行业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道德观念的精神核心,其发展反映一个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的精神文化特色,受企业性质、发展阶段、员工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的员工素质是决定企业愿景达成、道德价值观实现的关键因素,而员工素质的基础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培养。融机械行业企业文化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学生继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同时,以时代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企业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新时代机械行业需求的道德品德和职业素质,未来可以改善机械行业企业文化状况。
二、企业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可行性
企业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意义阐明了研究融合企业文化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是必要的;企业文化与课程思政在目标要求、内容体系与建设主体上的关联性说明研究这一主题也是可行的。
(一)企业文化与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具有一致性
企业文化的内核是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文化引领,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企业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机制,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企业劳动效率和社会价值,加快社会发展。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把课程相关的社会价值观念、法律法规、道德风尚、人文精神等因素融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过程,于无声处教育学生遵章守规、加强道德修养和精神塑造,形成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企业文化和课程思政最终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奉献社会、振兴中华、服务人民作为本质目标[2]。目标要求的一致性是企业文化和课程思政融合的前提和基础。
(二)企业文化与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具有相关性
从企业文化和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看,两者都必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必然引导企业文化建设、指引课程思政实施。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精神文化与课程思政中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密切相关;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课程思政中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培育、职业能力造就紧密联系;物质文化发展有赖于从业者对物质文化的重视程度,课程思政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等物质条件的认知。企业文化和课程思政从核心内容到层次结构都具有相关性,两者在内容上的融合是可行的。
(三)企业文化与课程思政的建设主体具有相似性
企业文化建设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发展,就必须以人文本构建企业文化体系。自上而下,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领导干部积极参与,专人负责,通过价值导向、道德引导、制度约束等途径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员工的创造力,使员工在企业目标中实现自我价值。课程思政建设要培养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从宏观到微观,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内容确立、实施评价各环节都需要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引学生在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企业文化和课程思政从建设途径到建设主体的相似性,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企业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知识点的对接
《机械制造技术》是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目标是提升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宏观认识,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形成专业基本能力。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点多、内容体系跨度大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枯燥、学习难度大,教师的教学获得感也较低。将新时代机械行业企业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在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畏惧机械专业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师生的教学获得感。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指出,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专业课程要根据专业特色、优势,深入研究专业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相关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拓展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3]。实施课程思政的前提是将专业相关行业、文化和历史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课程专业知识实现有效对接。对接企业文化思政元素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知识点,首先,调研了陕西省近二十家机械制造类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建构新时代机械行业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系;再从该体系中提取《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元素;最后,研究新时代机械行业企业文化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知识点的关系,其对接关系呈现于下表:
四、融合企业文化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探索
在新时代机械行业企业文化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知识点对接的基础上,从探究教学载体、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科学考核评价、明确教师职责四方面,探索融合新时代机械行业企业文化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
(一)探究《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载体
实施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载体选择,以下三类载体都可以承载企业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实施《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一是典型文物、器物。中国古代文明遗留下很多闻名中外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可以作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的素材。在材料教学中,以楚国钢剑、汉铁犁、宋代铁人为例讲解钢铁材料;以司母戊鼎、秦剑、铜车马为例讲授青铜材料;以兵马俑、唐三彩、明清青花为例介绍陶瓷材料。这样,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做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团结协作。二是历史文化故事。学习公差配合原则及工艺规程编制时,我们可以引用秦始皇所施行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政令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学习材料热加工成形时,可以插入抗战时期河南民众保护司母戊鼎的故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刀具结构时,可以介绍我国工人阶级发明的“群钻”教育学生自信自立。三是相关政策文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正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业处于产业升级的攻坚阶段,国家在制造业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加入“新发展理念”、“中国制造2025”、《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学生实事求是,树立开拓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
(二)选择《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思政元素融于专业教学实践,使其既符合教育思想、认知规律,又体现自然融入、润物细无声,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关键[4]。传统的讲述法、举例法,现代的慕课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都可以实现《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只要运用得当,都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情境教学法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实验、实训、参观过程中,切身体会质量第一、安全高效、严格执行等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在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传统的教本黑板、现代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都可以实施《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传统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声音或肢体语言传递信息,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多媒体则可通过视频、影像等资源展现专业知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共同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因素的感染力。
(三)科学考核评价《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效果
科学选择考核方式和考核主体,保证《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评价全面、客观和公正。在考核方式上,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并重。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平时课堂纪律、课堂讨论发言、课后作业完成等内容,重在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专业知识及思政元素的掌握、社会能力(语言表达、信息获取、团队协作)的提高;终结性考核主要指结课考试,可以设置与思政元素关联的专业问题,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测试其专业素养、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在考核主体方面,《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性质、特点决定其教学内容、方法、场地、手段的多样性,与之相适应,课程思政考核主体也应当包含教师、学生、企业人士等。教师主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专业素养、道德品德进行评价;学生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对专业素养的认知,相关而善,长善救失;企业人士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参观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四)明确《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对专业教师的职责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和知识精进;另一方面,应依据时代进步和专业发展要求、学生发展需求,在讲述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锤炼意志品德,提升专业素养,做好学生的职业领路人。把新时代机械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教学维度发生了变化,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政策与指导思想;加强企业学习与交流,熟悉行业领域文化发展动态,不断探索企业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及其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五、总结
将新时代机械行业企业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内容有效融合。在专业教学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了解,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该议题还可以从机械行业企业文化思政元素《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知识点、教学载体、教学方法手段多因素的对应关系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程勇.ZJGX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12).
[2]李昱瑾.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H职业学院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8(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
[4]沈志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探索[J].广东化工,2020(15).
作者:臧刚权 杨文位
- 上一篇: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配置现状分析
- 下一篇:下一代医院骨干网络结构设计探讨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