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分级教学展望

时间:2022-06-07 15:32:32

导语: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分级教学展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分级教学展望

摘要:基于创业教育国际比较的视野,结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思考,梳理创业教育的历程及概念、内涵的演变,借鉴创业教育研究及实践的理论框架,探索分层构建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可行性,更精准地界定高职创业教育不同层次的内容及任务,并对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进行讨论与展望,以期促进高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分级教学

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满足经济复苏后的人才需求,率先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由此揭开了创业教育的序幕。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发达国家面临经济滞胀、失业率高的严峻挑战,创业教育成为应对经济挑战、激发社会活力的可行路径。通过创业教育提升新增就业群体的自我雇佣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渐渐成为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及其他社会群体广泛关注的课题。在政府政策引导和社会需求驱动下,高校逐步担负起创业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首次提出创业能力培育理念,并在1995年和1998年的相关文件中分别对创业教育理念、就业与创业进行了系统阐述,创业教育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1],创业教育实践亦得到广泛开展。厘清创业教育的概念,界定创业教育的内涵,有助于构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框架,为创业教育实践提供从理念到内容、从对象到方式的全方位思考框架和行动指南。创业教育概念及内涵的理解与界定,是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性工作,对构建并完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创业教育实践提供根本性行动指南。

一、创业教育的概念及内涵界定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的英语表达通常有enterpriseeducation和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两种,即创业教育广义与狭义的概念二分法[2]。据其字面意思,前者可理解为与创新能力、进取精神相关的教育,后者是指与创办企业的实践探索紧密相关的教育内容。以笔者在参与中英合作NCEE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中所接触的相关资料为例,其对创业教育概念与内涵的界定,即反映了上述关于创业教育的概念二分法———enterpriseeducation部分侧重于对创新创业内涵和意义两个层面的介绍,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部分则侧重于对创业实现方式与路径的探讨。以上两个部分均可归属为更广义的创业性相关教育(entrepreneurialeducation)这一上位概念。前者主要涉及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意形成等内容的教育,后者侧重于创立企业、运营企业的实践教育。除创业教育概念的二分法之外,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界定还有一种影响颇为广泛的三分法,即通常所讲的以创业基础认知、创业准备、创业实践三大内容为核心的创业教育三分法[3]。通过梳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的内涵可知,创业教育的演进呈现从普及性认知教育到创业技能培育教育再到创业行动实践教育的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的细化与深化特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和不同阶段的创业教育分别契合不同群体、不同教育目标的内在需求。创业教育概念与内涵的演变,既反映了人们对创业教育理解的深入,也指引着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是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基础所在。

二、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内涵指向

我国创业教育概念的形成与演变,反映了时代发展对创业教育提出的客观需求,也反映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内涵的深化。1999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首次提出“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非国有制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随后几年,我国各级政府陆续出台多种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4]。2002年,教育部将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拉开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序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逐步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此背景下,与创业教育的普及相适应,创业教育内涵呈现分化和细化的倾向。创业教育一开始注重的是面向更广泛的学生群体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等认知性内容的普及性创新教育和创业性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业行动激发,促进创业实践探索。在这一阶段,与创业教育由基本认知向实践演变的发展相呼应,我国在政策层面上提出了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双创”教育概念。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创业教育概念向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双创”教育概念拓展的政策倾向,而“双创”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拓展,说明我国创业教育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双创”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其后,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发布和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这一高规格赛事的举办,以创新创业为核心内涵的“双创”教育概念得到广泛传播。“双创”教育逐步取代创业教育这一术语,成为我国创业教育领域最具普及性和影响力的概念。在“双创”教育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多数高校通过深化“双创”教育内涵,对“双创”教育的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设计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背景和需求的教育群体,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形成了与“双创”教育概念和内涵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在此期间,高职“双创”教育基于自身定位、学生特点以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分层次推进的理念[5],逐步形成了契合高职特点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为例,受学校社会培训需求的影响,在本世纪初即开设了针对全校多数专业、旨在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创造学”课程,后期借鉴普通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由创新创业认知教育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转变,开设了“创业技能训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认知和基础技能。随着“双创”教育理念的发展、“双创”教育实践需求的显现以及高职院校深度参与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双创”教育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目前,高职院校初步形成了涵盖创新创业基础认知、创业模拟体验和创业行动实践的系统性课程体系,基本可满足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层面的不同需求,也从侧面反映了做好“双创”教育概念界定、内涵理解对“双创”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三、高职三层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依据上述分析,借鉴创业教育三分法框架结构,可将高职创业教育划分为三个相辅相成、依次递进的层次,即由初级到高级、由入门到精深、由认知到行动,形成高职三层次创业教育模式,以更好地适应高职创业教育对象群体的个性化创业需求。

(一)认知准备阶段:创业认知型教育

本阶段的创业教育相当于“三分法”中创业基础认知部分的内容,处于“双创”教育最基础的认知准备阶段,对象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目的是通过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系统介绍与讲解,为学生后续可能的创业学习和创业行动奠定基础。这一阶段的“双创”教育可遵循以知识认知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注重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创新创业基本概念,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认知创新、认知创业,进而形成与自身实际状况相契合的良好创新创业心态,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具体教育内容可界定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认知、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等相关主题。为此,可构建以创新创业认知课程为基础的创业教育体系,借助校园创业讲座、创新训练营、创业知识比赛、创业企业参访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进行普及性、通用性、知识性基础认知教育,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创业可行领域的分析与思考,为创新创业做好知识和心理准备。

(二)能力培养阶段:创业能力培养型教育

在普及性创业认知教育之后,有必要对具备创业潜质和创业意愿的群体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创业能力培养,为未来可能的创业实践提供技能层面的准备。本阶段的创业教育旨在基于能力习得目标而创建适合技能培养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应对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习得并掌握创新创业相关技能,为创新创业技能向实践应用领域的迁移提供前期准备。本阶段的“双创”教育可归属为创业准备部分的内容,旨在以激发创业、促进创业和启动创业为目标,进行创新创业相关技能的培养,以促进创新创业技能在未来真实任务情境下的应用。其核心内容涵盖创意规划设计、目标市场选择、创业团队组建、新企业创办等诸多与创业实践相关的实务性、技能性主题。可基于行动学习导向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习得创业实践所需的各项技能。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设任务情境,通过模拟体验的方式,构建创业能力培育中心,是这一阶段创业教育的可行路径。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为例,规划并构建创业赋能中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模拟竞赛,可以视为能力培育型创业教育在模式和路径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三)实践支持阶段:创业服务支持型教育

这一阶段的创业教育相当于创业实践部分的内容,目的是紧扣创业群体面临的具体问题和现实挑战,提供全方位的智力、资源等方面的服务与支持。协调智力、资金、政策等资源,助力创业企业的运营与发展,是本阶段创业服务支持部门的使命与价值所在,也是彰显创业服务支持机构的资源协调整合能力和创业服务支持能力的关键指标所系。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这一阶段创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其核心是为创业实践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的创业实践服务支持,助力投身创业实践的群体突破各种障碍,最终取得企业创办与运营的成功。对高职院校而言,实践探索阶段的“双创”教育可以结合创业孵化中心、创业咨询机构的设立,整合学校可提供的智力、教育服务等资源,为在校学生、毕业生及其他创业实践群体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创业服务支持。

四、讨论与展望

构建三层次创业教育模式,是基于教育资源、投入时间等客观条件的现实制约而对教育内容和对象群体做出的选择。三层次创业教育的划分有助于高职院校依据创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聚焦不同群体的创业需求,积聚创业教育的资源与优势,形成阶梯式、分步推进的创业教育整体规划,以期更好地实现创业教育的阶梯式发展,取得创新创业实践成效。需要指出的是,三个层次之间并非各自独立,而是呈现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创业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充分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的意识与热情,以创新应对变革带来的挑战,以创新创业实际行动充分挖掘和利用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赋予社会更多创新和活力。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人需要创新,人人可以创新,这一特征契合了创业教育广义的普及性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以创办企业为主旨的狭义的创业教育概念与内涵,则从侧面说明以促进创业行动为核心的创业教育需要在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意识的基础上,进行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创业教育群体的筛选,聚焦其特点和需求,使创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基于此,可以将三层次创业教育模式看作对创业教育对象群体的筛选模型,其目的是通过普及性创新创业认知教育群体的筛选,在扩大创业教育群体、扩充创新创业潜在人群数量的基础上,将创业教育资源逐步聚焦于更具创业意愿及创业潜质的群体,以进行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具活力、更具价值的创业人才,从行动层面更好地激发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反观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的迅猛发展,第一层次的创业认知教育已经在高职领域得到有效普及,创业教育显然已经走过“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激情”[6]的阶段,快速向第二、三层次的创业教育类型迈进。第三层次的创业实践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大课题挑战,成为高职院校在“双创”教育领域应对社会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这需要高职院校立足自身实际,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组织并协调各类创业资源,为创业实践提供更实用、更高效的创业服务与支持,激发区域经济的创新创业活力,展现高职院校在“双创”教育领域的内在优势和竞争力。可以预见,随着创业教育的日益普及和深入推进,创业服务支持将成为高职院校着力提升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创造充足的实践条件,引导学生及社会群体积极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对高职院校而言,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冯学东 单位: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