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科德育渗透三化的策略
时间:2022-06-06 16:36:22
导语:初中物理学科德育渗透三化的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课程标准要求,也是学生发展需求。但目前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存在贴标签式、道法课式、纯说教式等问题。结合教育实践,提出学科德育渗透目标“显性化”、过程“学科化”、效果“实践化”的“三化”策略。
关键词:三化学科;德育策略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各学科课程担负培养学生形成科学能力的重要任务。同时,还要兼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与价值观。[1]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学科德育是一条德育育人的清晰线,即学科德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最终指向“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有四个维度:物理观念和应用、科学思维和创新、科学探究和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建构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同时,逐步掌握学科方法与思维,形成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值得思考而且很有挑战的问题。基于此,结合教育实践,提出学科德育渗透突出目标“显性化”、过程“学科化”、效果“实践化”,尝试从目标、过程、结果的一体化角度,形成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实施策略,以供广大物理教师加以思考与借鉴。
1初中物理学科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指南》明确提出,“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2]然而,通过中学物理课堂观察,学科德育虽然受到了教师们的思维重视,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共性问题。
1.1目标模糊:贴标签式的学科德育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定向、调控和评估的作用。但具体到目标分析,我们发现,相对于学科知识目标,学科德育目标常常被淡化、弱化、边缘化。教师常常在完成知识目标之后,德育目标贴标签式地“一笔带过”,这样会造成学科德育的浅层化。
1.2过程模糊:道法课式的学科德育
实验与探究是初中物理最大的学科特色,因此,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路径也应该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感悟,在探究中体现。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老师的课堂学科特点不明显,用道法课的方式讲解学科德育,这样会造成学科德育的过程窄化。
1.3效果模糊:纯说教式的学科
德育学科德育的养成是一个长时间渗透的过程,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学科德育更需要突破课堂边界,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科德育更多的还是纯说教式德育,这样会造成学科德育价值弱化。
2初中物理学科德育渗透“三化”策略
基于以上三个问题,回归教育的原点,其实还是要清晰初中物理学科德育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才有效的问题,为此,我们尝试形成以下三种策略。
2.1目标“显性化
在目标设定中把蕴含的德育目标“挖掘”出来,通过目标的显性呈现,清晰学科德育教什么。教学目标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目标也决定了教学实施的方法与策略,所不同的是,学科德育形成于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有一定的隐蔽性,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课程标准的阅读和对学科教材的分析,在考虑知识目标的同时,把学科知识中蕴含的德育目标“挖掘”出来。以“磁生电”一节课为例,从物理核心素养四个维度来看,我们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元素集中体现在核心素养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从课程标准来看,“磁生电”在课标中的主要描述是:通过实验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再分析教材,其内容安排的主要逻辑线是科学一技术一生活线,重点是在认识“磁生电”的过程中,认识科学本质、感知科学、技术、社会的整合,形成科学态度与探究精神等。通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教材的双向分析,再结合学生实际,我们设计了以下的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知识与技能)(2)以法拉第的电磁感应探究史为核心,查阅法拉第、麦克斯韦、赫兹等人认识电磁现象、建立电磁理论的有关史料,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课内德育目标)(3)调查电磁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和电磁学发展史中的典型事例,感受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课外德育目标)其中,目标1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完成相关的学科知识目标;目标2主要通过科学史的串联,在课堂上体现学科德育维度的思想与方法;目标3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外活动,体现学科德育维度的科学应用,感受科学魅力,形成科学精神。在目标的建立过程中,我们突出了螺旋上升的德育目标思维:其一,知识与能力为基础。因为只有知识目标清晰,才有可能实施德育目标的渗透。其二,思维与方法串联。在知识生成过程中把科学思维与方法呈现出来。其三,精神与观念升华。通过课堂内外结合,加强对知识的感悟,形成一体化德育。
2.2过程“学科化
在学科教学中将德育过程“梳理”出来,通过学科核心要素呈现,清晰学科德育怎么教。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性学科,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方法、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有其特有的学科价值。以物理科学史为例,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人民群众与科学家们的奋斗史,其中充分体现了科学家们大胆创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坚持真理、坚韧不拔等科学精神,凸显了科学家们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勤于思考以及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等科学态度。[3]例如:在“磁生电”的教学中,我们介绍了法拉第失败的三次实验,然后通过实验体会产生感应电流的五种可能性,并结合失败与成功的案例,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突出学科德育过程的三维梳理。一维:“科学思维与方法”。通过探究过程,清晰明了其中科学思维方法;例如,法拉第能坚持1〇年探索是因为他确信:根据“电生磁”,“磁一定能生电”。这种确信体现了什么?这既体现了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思想,体现了物理的类比思想,更体现了物质世界的统一原理。二维:“科学态度与精神”。法拉第在科学研究中体现了科学的敏锐性、踏实的科学态度、坚持的科学精神等素养,引导学生学习法拉第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三维:“科学技术与应用”。分享法拉第在一次科普讲座上与财政大臣的对话。[4]财政大臣格休斯:“电磁感应到底有什么用?”法拉第:“啊,阁下也许过不了多久,你就可以对它收税了。”引出电磁感应最重要的应用——发电机,感悟重大的发现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同时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科学史的三个方面。一是体现“时间轴”。以实验发展作为史实演进的“时间轴”,使得物理学史的呈现、展开更加生动有趣。二是追求“问题线”。科学的发展是问题的产生,解决,新问题产生的循环过程,因此“问题线”的梳理很重要,而不只是千篇一律地“讲故事'三是突出“证据链'初中物理的核心素养之一是证据意识的形成,通过证据链的形成,指向学科的本质,使学生对知识发现过程有客观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在此过程中,体现了物理科学的方法、展现了实验探究精神,体现了科学技术的价值与魅力,很好地渗透了学科德育。
2.3效果“实践化
在学科德育实践中使学生“感悟”出来,通过课内外的知行合一,清晰学科德育怎样更有效。学科德育的渗透一方面在课堂上,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躬行实践”,在活动中去细心感受和体会自然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并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情感状态,让学生进行一种自发、自觉的道德学习,从而在感性层面上悟出道德[5]。例如在“磁生电”的课堂教学后,以“电磁感应在生活中有哪些运用?”为核心任务,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及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归纳整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在拓展课上进行交流。初中物理学科德育的实践活动有多种方式,例如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探究活动,以实际应用为题的设计类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活动等。在效果“实践化”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三个链接。一是基础与拓展的链接。因为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我们要有大课堂思维,以问题(主题)为串联,有效链接基础课程与拓展活动。二是知识与生活的链接。物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因此,知识与生活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通过两者结合更有利于德育的感悟。三是动手与动脑的链接。初中物理强调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查资料,动手做,把课堂内的知识与课外活动结合,有效地提升课堂的空间与时间。
3初中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关键点
3.1“育知”与“育德”并重
从课堂目标来看,叶澜教授认为,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和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教书”与“育人”不是两件事,是同一件事的不同方面。由此可见,初中物理学科德育教育需要“育知”与“育德”并重。
3.2“言教”与“身教”并重
从教师角度来看,古人强调“听其言,观其行”,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是很好的德育示范。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科知识,更要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展示美好的道德行为等。由此可见,初中物理学科德育教育需要“言教”与“身教”并重。
3.3“外化”与“内化”并重
从学生成长来看,布鲁纳(Bmner)所说的从“学会做事”到“学会成为人”[6],其实就是通过学科德育多维结合,让知识内化滋养学生的心灵,外化规范与引导学生行为,通过内外兼修,让学生成为真正完整的人。
作者:王雄 单位: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中心
- 上一篇:数字化管理在信息贯通融合的实践应用
- 下一篇:班级管理生成性教育资源开发研究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