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分析

时间:2022-06-06 16:17:26

导语: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分析

摘要:本研究通过访谈在辽宁对成功创业大学生和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成功创业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所经历的创业教育体系、政府—社会—学校等方面给予的保障机制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梳理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和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研究分析问题实质,提出了让大学生留在辽宁创业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留在辽宁;创业;保障机制

为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破除创业实施过程中思想阻碍和制度束缚,辽宁省政府、相关部门及各市出台了多项扶持制度和政策措施,如辽宁省人民政府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辽宁省人社厅、教育厅、财政厅、税务局、工商局、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辽宁省沈阳市出台了《沈阳市大学生创业场地(租)补贴实施办法》、大连市编制了《大连市支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政策实用手册》,盘锦市先后出台了《支持创业和微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和《全民创业援助行动三年计划实施方案》。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贷款、工商、税费和场地等方面的保障,为广大创业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但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热情不高、创业人才缺乏、创业氛围不浓等问题仍制约着大学生创业良性发展。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

为全面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因素,建立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笔者所在团队通过访谈成功创业大学生、走访相关高校和创业主管部门、问卷调研在校大学生等方式,进行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通过分析访谈记录及调研数据,梳理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对成功在辽宁创业大学生进行访谈,主要了解成功创业大学生创业意识萌发时间和创业缘由、创业前的准备状况、所经历的创业教育或创业培训过程、创业过程中享受到的创业优惠政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问题解决的途径、成功创业的因素及对高校和相关部门的建议;对创业实施高校及创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主要了解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情况、创业实践进行状况、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对现有创业政策的了解及掌握情况;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相关问题问卷调研,主要了解高校大学生对创业的想法和意愿、有创业意愿大学生将来是否愿意在辽宁省创业等真实想法。

(一)大学生成功创业因素调查

通过访谈省内成功创业大学生了解到,在校内学习期间,教师创业团队示范引领、校友的成功创业事迹、基于问题的创新性训练、创业竞赛准备过程对学生萌生创业想法有促进作用;在校外,家族成功创业的潜在影响和原发性创业意识两方面因素对学生萌生创业动机影响较大。在创业初期,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享受到了在工商、税费、创业担保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自身缺少经营管理、投融资、财务、税务、以及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营业场所不固定、缺凡专业人员指导、投融资渠道少等问题。创业大学生表示,辽宁省一直在为创业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但还需要更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鼓励扶持创业,优化投资环境,持续关注大学生创业企业,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后续发展排忧解难,形成辽宁独有的创业文化。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本身而言,他们还关注政府能否为他们提供创业场所方面更多的优惠政策,成功创业后能否将自己纳入引进优秀人才系列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创业后期对创业者进行再教育、再培训问题。

(二)辽宁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梳理走访相关高校及创业主管部门时获取的资料信息,查阅中国知网及相关政府网站文献资料,辽宁省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自2008年6月启动“大学生创业引导计划”以来,全省各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进人才培养目标,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积极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基地),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和路演等活动。辽宁省教育厅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高校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统筹推进、改革驱动、项目引领、平台支撑、监督评价,取得了积极进展[2]。但存在着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不足、创业课程内容脱离实践、创业师资力量薄弱、创业教育缺少系统性、连续性[3]、高校创业教育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

(三)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调查

通过分析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有兴趣,但存在着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氛围不浓、对创业过程不了解等问题。关于大学生创业想法方面的调研,有57.1%的在校大学生考虑过创业,但是不知道如何操作;对“大学生如何看待创业”这一问题,67%的学生认为这是实现理想的一个途径;关于“如果创业,你想在哪个行业创业”这个问题,61.2%的人选择了健康产业、中(小)学教育培训,或利用网络媒介从事线上商品销售等,15.4%的学生选择从事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23.7%的同学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低的行业。关于学生创业的地域选择上,以学生所在地辽宁省为例,对“将来是否会在辽宁创业”这个问题,想在辽宁创业和不想在辽宁创业的比例基本持平,通过访谈发现,将来不想在辽宁创业的学生89.7%是非辽宁省生源;对“你选择在辽宁创业是因为什么”的问题,90.2%的受访者选择了离家近,创业环境好的比例为33.8%,市场前景好的比例为24.5%;在“你不选择在辽宁创业是因为?”这个问题中,72.9%的受访者选择了创业环境不好,24.5%的学生选择了商品在辽宁无市场,51%的学生选择家是省外的。关于学生在创业时需要哪些方面的政策支持,对“如果你想在辽宁创业,你认为学校或社会给你提供哪些支持”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引导学生要有创业意识、学校要提供良好的创业培训、政府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创业典型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创业孵化基地”等。

二、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汇总梳理上述三方面调查数据,同时结合当前政府和高校在创业人才培养、创业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分析得出了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四方面因素。

(一)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大学生创业是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成功创业大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已有创业想法或创业意识[4],部分成功创业大学生较早地就制订了自己将来创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按自我认知、环境分析、职业认知、计划实施完成情况,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现在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来看,创业教育大部分都放在大学阶段,创业教育还未向中小学延伸,还未在基础教育阶段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大学阶段的创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师资力量薄弱、高校与企业未建立起协同育人机制、职业生涯规划晚等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创业意识滞后,现有创业教育体系还需完善,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创业氛围不浓

目前高校中创业氛围整体不浓,有创业想法、创业意愿的学生较少,实施创业的学生总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较低,大学生创办的企业能长期坚持下去的少。影响创业氛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家庭等方面均会对学生创业产生影响,通过对成功创业大学生的访谈结果来分析,家族因素对大学生创业影响最大,其次是高校。所以,鼓励学生创业,从另一角度来说,高校要鼓励家长支持学生创业,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要加强创业扶持政策和创业典型事迹宣传,扩大创业知识普及面,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三)高校的主体优势发挥不够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缺乏顶层设计,教务处、创新实践中心、创业孵化基地、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对创业教育实施普及、实践强化、竞赛技能提升和创业项目孵化等环节缺少有效的沟通,未形成对创业人才培养的合力,未达到创业教育培训应有效果;高校中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未受过系统的创业师资培训,大部分教师缺乏实际创业经历,缺少企业生产运营的经验,有经济学、管理学等教育背景的教师只占一小部分,对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只有理论阐述而无实际经验介绍;高校未与企业建立培养创业人才机制,企业与高校在共同破解企业生产难题、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较多,校企共同为学生提供创业真实情景实践、创业实践模拟环境、企业创业导师咨询的机会较少。

(四)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创业环境直接为学生搭建各种创业的平台,是影响创业氛围的因素之一,创业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环境、投资融资环境、政策宣传环境、技术支持环境、文化营造环境和管理服务环境等。实际调研中,政府和高校在营造创业环境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展示、轻实用”和“重散点、轻体系”等倾向,较多的资源投入在基础设施环境和文化营造环境等更容易展示的方面,对管理服务环境、投资融资环境、政策宣传环境和技术支持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存在失衡[5],没有形成完善的、互相支撑的体系。

三、大学生留在辽宁创业保障机制

降低上述不利因素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让更多学生留在辽宁创业,为高校在创业教育培养方面提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建议,为政府制定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

(一)构建全面的创业培育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

创业培育体系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启蒙教育阶段,政府要提升对创业培育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要全盘考虑如何将创业能力培养普及到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将创业教育延伸到基础教育体系中,在中小学阶段,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高中阶段有针对性地指导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根据新高考改革相关政策,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科目,为未来创业做好前期铺垫。第二阶段为提升教育阶段,发挥高校主体作用,开设创业通识必修课程和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的研究性学习相呼应,与课内外、校内外、素质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相融合,实现理论课与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互认,将学生的创业能力纳入到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体系。扎实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好创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第三阶段为实践教育阶段,高校—企业—政府共同拓展创业实践空间,结合辽宁省经济优势及学生创业能力,为学生搭建企业实践平台,拓展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市场空间分析、参与产品推广的实践空间。

(二)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点燃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一是精准解读大学生创业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宣传环境。站在大学生和家长的角度,发挥政府和高校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国家、辽宁省、各市出台的相关创业政策宣传和解读。同时调研大学生对创业信息的需求类别,掌握大学生接收创业政策信息的途径和习惯,分析哪些政策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影响,以此为着力点,对重点人群、重点对象做重点推送。及时收集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对现行政策的反馈意见,适时调整宣传方案,加强宣传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将各方面反映的不合时宜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反馈给相关部门;二是深度挖掘大学生成功在辽宁创业的案例,将案例编入创业课程教材,引入课堂。邀请成功创业者到各高校巡回演讲,点燃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6],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三)发挥高校的主体优势,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是完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创业实践教育。将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统筹推进,着重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加强大学生创新基础、创业基础、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创业融资与风险投资、大学生创业设计与规划、大学生KAB创业实践、创业精神与实践、网络创业理论与实践、创业管理与务实等课程体系的建设,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二是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创业指导能力。鼓励实施创业教育的教师到企业兼职,获得创业实战经验,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选聘成功创业者、风险投资商或企业型学者到校讲学,将创业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授课之中,探索开发适合专业教育的创业项目。三是完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创业保障建设。以熟悉创业流程及降低创业风险点为目标,为创业学生提供经营管理、财务、税务、营销、融资、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服务。四是建立大学生分类培养体系,因材施教培养创业能力。结合多维度创业能力的形成发展规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切实提升大学生核心创业能力、社会应对能力和创业人格。

(四)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

一是推进辽宁经济发展,加强创业软环境建设[7]。构建一流生态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深化创业人才政策创新,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服务保障政策,加强对人才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建立更高层次、更深水平的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夯实留住大学生留在辽宁创业的经济基础,营造尊重创业者的社会氛围。二是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建立政策评价机制。提供免费或价格低廉的创业场所供初期创业者使用,或通过补偿机制,给予创业大学生创业场所补助;通过政府和高校共同搭建平台技能培训平台,让创业大学生很容易获得再学习、能力再提升的机会;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通过高校或政府部门媒体平台发布学生的创业项目,鼓励项目投资者、天使投资人或民间资本注资;在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的同时,也针对投资人或投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大学生创业者与投资者(企业)双赢的局面;完善创业支持政策评估反馈评价机制。三是建立创业保障制度,完善创业信息平台。完善法律制度保障,以法律风险视角去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从优化创业法律风险教育外部环境、设置创业法律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团队法律建设、加强实践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保障[8]。完善创业支持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政府、高校的媒体平台,发布税收政策、小额贷款、技术支持、融资渠道、创业保险等信息,详细说明创业优惠政策的申请渠道、手续和流程。

(五)发挥校企联盟功能,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学校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深入开展与行业企业、产业集群、地方政府的全面合作,把行业资源、社会资源、学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校企联盟内校校间、校企间要建立创业课程开发、创业孵化基地资源共享、创业师资培训等合作制度。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创业实训培训和创业孵化基地,吸纳学生参与在研项目和成果转化,大力开展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创业,实现供需双侧深度融合,努力提高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辽宁省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创业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根据辽宁省教育厅网站2021年12月信息,近年来,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0所,建设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15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00个,实施“大创计划”国家级项目7344个、省级项目13625个,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辽宁省高校共获得金奖7个、银奖15个,高校集体奖1个,实现历史性突破[2]。接下来,相关部门和高校将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作者:徐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