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舞蹈教学策略

时间:2022-06-06 16:01:26

导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舞蹈教学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舞蹈教学策略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在进行专业舞蹈技术教学之时,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策略

民族民间舞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结合,能够使舞蹈教学更加具有时代意义,能够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本文通过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结合策略,希望能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一、了解民族民间舞蹈产生的土壤是基本内容

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之时,为了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教师应该注重理解舞蹈的内在文化和精神。一般的民族民间舞蹈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以物质形式直观呈现出来的形象部分,二是以舞蹈内涵形式隐藏于舞姿之中的抽象部分。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深度教学活动之时,教师必须使整个舞蹈的内在文化精神有所体现,如果仅让学生重复机械性的舞蹈动作,不利于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使舞蹈失去了灵魂。所以,教师要了解民族舞蹈的产生土壤,加强对其历史文化的探究,并且有效地讲述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应当通过查阅文献或者实地考察的方式,努力了解民族民间舞蹈产生的土壤,只有走向民间,才能更加了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民间舞蹈。这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民间舞蹈教师可以深入民间舞蹈产生的地区,加强对于民族舞蹈文化真实历史渊源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在教学时讲清楚其由来。以广西凭祥市“巫求”舞为例,它是一种古老的巫术仪式舞蹈,是“作法”时表演的歌舞,广泛流传于中越边境城市——凭祥南山区一带的壮乡村寨。解放前,每到秋季,粮食归仓,各村屯巫师聚集在一起,跳“巫求”以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表演”最开始由一位“仙姑”弹拨着自制的乐器“叮”(天琴)哼唱起来,其他人手拿代表“天马”的铜链在地上跳、滚起来,表示骑马上天界寻找仙人,随着各种围绕骑马的舞步,“仙姑”已经进入了仙人附体的状态,非常虔诚。其舞蹈动作具有内柔外刚、造型幅度大等特点,铃声、琴声、歌声交织在一起。教师需要深挖、把握其深刻内涵,从民族民间舞蹈中提取出重要的元素,对于民间舞蹈结构进行再构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的舞蹈要与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相结合,增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生命力,构建有效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结构体系,达到既有民族民间特色,又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目的。

二、丰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形式是关键环节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难免会因为其与现代生活方式差距过大而产生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相结合,首先,教师要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美感与深刻内涵的教学,让文化意义与舞蹈动作本身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深入了解舞蹈动作的深刻内涵。其次,提高“非遗”民间舞的训练作用,创新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与田野实践的互动。增加实验实训课,不断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形成从乡野走进课堂、由课堂走向舞台的三级互动教学模式,以求建立起学生的文化自信,从动作的本源开始追寻身体语言背后的民族信仰,形成学生独立的舞蹈学习体系,提高其学习的效果。

(一)完善教学资源

近年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我国也开展了很多保护与宣传“非遗”的工作,随着“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送戏下乡”等形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社会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舞蹈技能单一的训练模式,把舞蹈动作训练和舞蹈背后的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提高舞蹈专业本科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教学实践的领域让今日之中国民间舞蹈艺术获得有力的文化资源。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教师,通过将各个地区不同民族的具有典型地域特点、风格特征的舞蹈编写成规范系统的教材,用循序渐进、由浅至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舞蹈技术,再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讲解,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丰富课程设置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地方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重点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藏、蒙、汉、维、朝等几大民族中,忽视了对非遗舞蹈的研究和教学,导致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学资源支撑上存在一定问题。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规划,从而导致一个专业方向上的教学内容出现重复,教师对学生进行重复性教学,浪费了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此外,在利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资源时,教师将同一套教学内容传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而同专业学生的教学研究方向相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大部分高校都统一设置了舞蹈教育、表演和指导课程,这在整个学习环境中具有相似性,没有结合学校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创新性课程设计,难以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学习的兴趣,降低了高校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民间舞的教学中,可在保留六大民族课程的基础上,对桂西南“非遗”民间舞蹈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创编具有一定训练性和艺术性的舞蹈组合,例如天等县的“打榔舞”、凭祥市的“舞求”、左州的“采茶舞”等都是合适的舞蹈素材。在原有的“民间舞”课程群里增加《桂西南“非遗”民间舞》课程,使它们能在地方民族院校的课堂上呈现。

(三)拓展课外教学实践平台

民族民间舞蹈课作为一种技艺性与人文性共存的课程,不仅传授技艺,更承担着传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民族传统精神的责任。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于民间,内容和形式都保留着浓郁的民间气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舞蹈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能以最直观的形式传达情感、给人启迪。在“非遗”民间舞的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场所直接设置在民间,甚至直接安排到民间舞产生的活动中,既让“非遗”的活态性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又使学生贴近、体验各民族的实际生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其文化背景。

三、引导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创新是重要保障

教育传承是保护“非遗”民间舞的一种有效方式,传承效果的差异性主要在于教育理念不同。要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又能达到传承目的,我们必须要明确“非遗”民间舞教学的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主要方式是对于艺人所教授的舞蹈应当不经过任何加工和创造,以原汁原味教授、原模原样学习为宗旨,进行教与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要帮助学生建立“多元”的文化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传统文化的本质虽有异同,但彼此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使学生建立在自身环境中审视文化的价值和特性的思维体系,建立学生心中的“文化中的舞蹈”的教育观。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不仅是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必要方式之一,更是推动学校教育走向多元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的有效方式。当前,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根本任务,教师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之时,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和保护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创新,从而提高传统舞蹈的生命力。国家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旨在弘扬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需要肩负起时代的使命,继承并创新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真正爱上民族民间舞蹈,可以通过播放民族民间舞蹈相关纪录片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其更好地进行文化创新。进行文化创新需要与目前喜闻乐见的娱乐手段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快闪的方式拍摄民族民间舞蹈视频,还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4-5人,各小组都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为主题,拍摄快闪视频。在两至三周之后,教师要回收学生的作品,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上统一观看,从教师评价、其他小组评价两方面总结学生的拍摄效果并打分,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四、将民族民间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大量的科学知识,还有许多极富审美价值的艺术精品,值得我们对此进行个体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校主动设置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可以使广大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意识到其重要性和价值,使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进而自觉地尊重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民间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可以使民族民间舞蹈更具生命力。例如,可以使民族民间舞蹈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工艺产品,可以开发特色杯子、杯垫、雨伞等,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引领拥有绘画能力的学生画下民族民间舞蹈的舞蹈动作,而后进行特色文化宣传。还可以将舞蹈视频上传至短视频平台,创新舞蹈传播方式,使传统艺术更加具有生命力,提高其趣味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学习传统文化。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相结合之时,教师可以使学生运用绘画、影视甚至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对舞蹈进行融合创作,增强民族民间舞蹈在现代环境下的生命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效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舞蹈有效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和“灵魂”需要我们世代传承,我们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各层次的教育活动中,发挥其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体现其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综上所述,我们需要使民族民间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五、总结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融合发展提出了建议,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及教学建议,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引导学生真正爱上民族民间舞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增强现代社会下的传统文化生命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陶元竹.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J].神州,2019,(4):2.

[2][3]石曼晴,付瑶,叶进.非遗舞蹈显纷呈2013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晋京展演[J].舞蹈,2013,(04):60-63.

[4]朱晓忆.“非遗”民间舞蹈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教学路径研究[J].传媒论坛,2021,4(02):109-110.

作者:朱晓忆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