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初中美术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2-06-06 09:28:45

导语:德育渗透初中美术教学的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育渗透初中美术教学的策略

摘要:美育和德育两者密不可分,艺术作为美化心灵的教育,在当今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寓德育于美育愈发显得重要。本文从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入手,重点探讨了“美”与“德”携手的教学策略,在不同形式的美术课程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家校、师生及社会的共同发展,让德寓于美,携手发展。

关键词:美育;德育;寓德于美;美术教学

俄罗斯美学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美和道德是亲姊妹”[1],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起到“立德”的作用。当下的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艺术作为心灵的教育”,[2]有着立德树人的作用,作为其中一部分的“美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初中课程设置中,美术基础课程的开设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美育以立德,在审美教育中立德树人,寓德育于美育,使其一起携手,相互渗透变得尤为重要。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德育重要性愈发凸显,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也提出了“改进美育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明确要求。

一、寓德于美,相互渗透的重要性

美育与德育的关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高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3]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和情感的转折点,呈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特点,此时需要以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进行合理的引导,促进学生在美育教学中获得德育价值的提升。在课标中也指出,美术作为初中美育的基础课程,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美术课程的基础教育作为德育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能够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文化道德相关素养,学生通过美术课程的开展,能够在其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对美有了一定的认识力、表现力以及创造力。在美术教育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品格以及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美术的基本素养,从而进一步对美的生活、美的人物、美的事物进行道德甄别,陶冶道德情操,激发民族精神,美术课程实施,将美育和德育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是寓德于美,德美相互渗透的重要一步。

二、寓德于美,德美渗透的实施

德育美育的相互渗透,需要学校的鼎力相助,家长的理解,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积极配合几方面相辅相成,笔者认为,在美术的教学研究中,主要可以通过美术教材的挖掘、美术教学的多元渗透以及美术实践活动的参与这几方面进行德美渗透的教学实践。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美术课程不仅要开好开足,更要结合学校理念与学生实际情况,在原有美术课标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发展和本土资源,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将美术中的德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各种美术的模块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在美术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以及综合探索的实践活动中有机渗透,充分融合,并持之以恒地展开实施。

三、寓德于美,德美渗透的实践策略

(一)在造型表现中循循善诱

美术的课标中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造型表现需要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4]。在美术课程中,绘画是美术的基本途径和基础造型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美的形象进行展示和具象的描述,更要让学生着手感受、观察,直至体验、实践,以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力和感受力。绘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造型表现中循循善诱,逐渐渗透德育。如在讲授八年级的《用心灵接触自然》一课时,通过优秀的风景摄影作品和校园景色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取景框的运用,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校园中寻找风景自行取景,通过外出写生教学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实物中,从心底接触自然,用五感感受自然,在素描的造型表现中,以绘画手段,激发学生心底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此衍生到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中。在七年级《关注你我他》的一课教学中,通过对人脸比例知识的讲授以及对学生极其感兴趣的明星的真人照片和绘制头像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在比较探讨中,观察出人物形象的各个特点,在速写的基础上,结合传统节日,班级内部学生相互作画,画出你我他,关注同学,关注朋友,关注鲜活的生命状态,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情谊,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热爱身边的所有事物。通过不同形式的绘画创作,在美术造型的课程中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其不知不觉中进一步提升自我的道德素养。

(二)在欣赏评述中潜移默化

在初中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欣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的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其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美术的欣赏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基础形式,作为教师在欣赏评述类课程中,应该充分以教材为依托,挖掘教材中零碎而不系统的德育元素,整合形成一定的德育框架,通过欣赏国内外不同风格及不同时代的画作,感受中国传统的民族优秀作品精髓,同时也了解西方的文化,尊重多国度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形成完整的优劣甄别的道德价值观。例如在八年级的美术中,主要涉及中国山水画的教学,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载体,中国画的形式及内容都被赋予了深刻的道德价值和审美内涵,关山月和傅抱石所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作品,便在画作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德育元素,不仅突破了传统绘画中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更是以全景式的构图将南方葱葱郁郁的山水风貌和北方山舞银蛇的峭立风光结合在一个画面上,这样的新颖手法,使得学生在欣赏画作时统一地感受到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产生由衷的敬畏,对地理的地域特色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在对作品的欣赏感受以及用美术语言的表述中,充分地认知美术,感知形象,拓宽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我们的美好祖国和家园。而在其他的作品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中,以诗入画,以色突出画面,运用大量的红与黑,使得画面产生强烈对比,让学生在欣赏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祖国的山河壮丽,层林尽染的大好景象,由此让学生从内心中油然而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赞叹,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在一些特殊历史性题材的美术作品如《开国大典》《艰苦岁月》等,以绘画以及雕塑的形式,对中国的战争的艰辛,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行歌颂,以此更加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同样,除了欣赏评述本国优秀的艺术文化以外,让学生在欣赏西方的艺术文化中,学会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艺术对文化有包容性。

(三)在设计应用中耳濡目染

初中阶段的设计应用课程,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设计的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艺术品的制作,改善环境,表达设计,点评他人,创作设计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4]通过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运用设计的基本形式和原理,选择生活中常用的点线面各种媒材,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改造或者创意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把握教材精髓,适当补充本土资源,让学生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理解一些基础美术工艺的制作流程,并结合生活经验和本地地域特色加以改造设计,创新设计。因此,从美育的设计类课程实践中,学生可以不断地在教学实例中,感受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的文化天地,通过团队合作进行设计,体会团队协作的乐趣,汲取民间艺人的技艺精湛的智慧结晶,体会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民间艺术的认识,深化对民俗文化及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识,激发学生进一步继承优良的传统民族文化,发扬创新精神,以设计的形式改变现代的美好生活。最终达到在设计形式的美育中,让学生在体验中耳濡目染,获得德育的体验和创新的快乐。

(四)在综合实践中融合渗透

除基本的美术形式进行德育美育相互渗透以外,美术的教学活动甚至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其他活动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探索,这使得美育的实施更为广泛,也使得在广泛的美育中,让学生能更加广泛地获得德育的体验。这包括了和其他学科的综合联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探索。由于我校是一所课改学校,在当下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学习的经验和快乐,主要结合了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中学生素养进行全面展开,而以美育的形式开展这些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形将德育渗透其中,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在《清明上河图》的美术实践活动中,采取美术和地理、历史、语文等学科进行融合,将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元素集中于美术教育之中,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进一步感受古代优秀的文化和社会历史风貌,让学生关注历史文化、关注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结合我校的理念和特色,在传统佳节临近时,开展相关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端午节主题手抄报”“博爱校园行”主题创作、“推广普通话黑板报”“植树节的创意环保海报设计”以及“关爱老人,尊老爱幼”社区活动中为老人精心准备的手绘贺卡等形式,使得德育悄无声息地浸润在美术教育的各个角落。并且,在校园四大节中的“艺术节”中,学生运用超常的想象力,通过身边可得的废旧材料再利用,形成一个个具有环保意义的美术作品。在学科的相互联系中,在节日的相互融合中,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充分挖掘美育的德育元素,促使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关注社会关注亲朋好友,提升对社会的价值认识。

四、德美渗透的深远意义

(一)有利于家校的联合

寓德育于美育,将德育渗透美育,有利于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四位一体的全方面发展。在学校家长方面,增进家校之间的合作,促成家校之间的联系的桥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社会背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不同,孩子的成长环境对于孩子身心的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塑造愈发显得重要,一改往常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以美育德,在实施中进一步将美育与德育紧密相连。传统的学校美育和德育一般具有一定的程式化,试图培养出美的标准程式,而德美相互联手相互渗透,使得学校形成个性的校园文化,美化校园环境,更有利于对学校文化建设、校规校纪等制定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家长的支持和理解,让学校更注重通过美育培养有德行的人,将道德素养延伸至家庭中的息息相关的事情,通过美育德育的融合,更能增强学生道德素养和对家庭和谐的意识,关注家人关心集体,友爱团结,以此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进一步带动家校关系的循环的融洽发展。

(二)有利于师生的成长

在教师方面,德育渗透美育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促使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明确了德育培养目标,确立了德育渗透教学尤其是美育教学的思想。作为美术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把握教材,在教材中充分挖掘德育元素,拓展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身心特点,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开设具有德育影响力的美育课程,从而促使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陶冶学生情操,增进师生情谊,使师生融洽相处。

(三)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方面,德育渗透美育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合乎时代、合乎年龄特点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使得学生心灵得以净化,能辨别是非黑白,能去伪存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的品格,形成高尚的人品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让学生在社会上立足成长,不断推进专业学科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五、期待与展望

在美育的视域下,新时代的发展,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关注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构建和谐的德美一体的教育理念,打造德育与美育相互渗透的美术教育层面。将德育渗透至美育,是艺术教育中亟待普及和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努力、家校的配合及学生的参与,在美术课程及实践活动中以造型表现、欣赏评述及设计应用的多种形式展开,寓德育于美育,将美育与德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由此对美育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在美术教育中,以美育辅助德育,以德育深化美育,让“美”与“德”携手并进,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美术技能的提高,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在美术活动中发挥艺术才能,在艺术创造中升华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进而在“美育与德育”共同携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唐景莉.艺术教育的真正使命——访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J].中国高等教育,2014(22):19-22.

[3]鲁迅.集外集拾遗,拟播布美术意见书[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33.

[4].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王琪 单位:南京市觅秀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