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地区老龄化差异分析
时间:2022-06-02 08:24:48
导语:人口老龄化与地区老龄化差异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引言
我国人口增长情况和老龄化进程备受关注,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研究发现: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生育率持续低下;人口增长放缓,或将出现人口负增长[1][2]。此外,学者们还发现我国老龄化地区差异显著。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是造成区域老龄化差异的主要原因[3-5]。同时,人口迁移流动、城市化水平[6]、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等也是导致区域老龄化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总结2000年至2020年全国人口的基本变化情况和地区差异,以深入探究我国老龄化问题和区域老龄化差异。
二、七普数据:中国人口变化的新特点与地区差异
(一)增速放缓,且地区差异显著
近二十年内,我国人口总量仍在上涨,但增长率明显下降。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我国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0.57%;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通过地域对比发现,地区间人口增长情况具有显著差异。从横向来看,2000年至2010年,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的人口增长率稳居全国前三位,年增率分别约为3.8%、4.32%、2.60%。相反,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的人口增长率出现负值,意味着这些地区的人口总量开始减少。2010年至2020年,广东省成为全国人口年增长率最高的省份,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91%。此时,黑吉辽三省和山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则出现人口负增长,尤其以黑龙江省之最,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低至-1.83%。反观,前十年出现人口减少的四个地区均在后十年内实现人口正向增长。从纵向来看,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在前后二十年间人口增长率急速下滑;黑龙江省、山西省、青海省的人口增长率也有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重庆市、四川省和贵州省则出现逆势上涨。其余地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并不明显。
(二)人口性别结构总体合理,部分地区比例严重失衡
根据历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性别构成的数据,发现近二十年来我国性别比维持在105-106之间,处于合理范围。虽然全国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性别较为均衡,但从地区数据看,各地性别比差异明显,且多地性别失衡情况较为严重,主要体现为男性数量过多。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贵州省和云南省性别比均超过110,广西地区性别比甚至高达113。十年后,天津市一跃而上,成为全国性别比指数最高的地区,数值高达114。此时,海南省仍保持较高的性别比,数值达到112。截至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省、海南省、西藏自治区和浙江省性别失衡情况较为严重,这些地区性别比均超过110,其中广东省和海南省的性别比高达113。黑吉辽三省性别比较低,数值均在100以下。
(三)老龄化程度加深,少儿人口比重先下降后回升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态势和变化,发现自2000年起我国已经成为老龄化——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0.45%。2010年,老龄化程度加深,0-14岁儿童人口数量减少(16.61%),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据增加,占比13.31%。2020年,我国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经高达18.7%,不过,0-14岁儿童人口数量也有小幅度上涨(17.95%)。在我国进入老龄社会伊始,仅有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1%。与此同时,大部分城市仍然年轻。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等多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仅为4%至5%左右。除上海市、北京市和天津市少儿人口数量较少外,其余各地少儿人口比重均达到20%至30%。2010年,除西藏自治区外,我国其他所有地区都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早进入老龄化进程的上海市在201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5%。重庆市、四川省、江苏省老龄化程度超越上海市,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高达17%、16%和16%。与此同时,各地少儿人口比重也在不断减少,北京市、上海市和天津市少儿人口比重已经低至9%-10%。截至2020年,除了西藏自治区仍未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外,其余地区老龄化程度已不断加深。以黑吉辽三省为代表的多地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已经超过20%。值得一提的是,多地少儿人口比重有所增长,如河北省、山东省、广东省等,但也有少部分地区少儿人口比重有略微下降,如黑龙江省、山西省。
(四)育龄妇女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育龄妇女是指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人口统计中一般以15—49岁为妇女生育年龄。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为28.16%,2010年这一比重达到28.49%,在这十年间,我国育龄妇女人比重小幅上涨。这之后,我国育龄妇女人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2017年15至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6年减少400万人,其中20至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近600万人[7],育龄妇女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五)2000年至2010年,少儿抚养比明显降低,老年抚养比快速增长
根据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全国人口抚养比变化情况显示,全国总抚养比略微下降。其中,少儿抚养比明显下降,从32.7下降至23.7;而老年抚养比则快速上升,从10.15上升至19.02。这从侧面反映出,在这十年间我国陷入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逐步加深的困境。在地域对比时发现,我国西南地区和部分东部地区的抚养比要明显高于东北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2000年,西藏自治区、贵州省等地区总抚养比接近60,劳动力负担较重。相反,北京市、天津市和黑吉辽三省的抚养比在26-36之间,抚养负担仅为西藏自治区和贵州省的一半。2010年,重庆市、四川省等地区总抚养比较2000年有明显的上升,与此同时,山西省、福建省、广东省和陕甘宁等地区总抚养比较之2000年有明显的下降。其中,全国各地区少儿抚养比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2010年全国所有地区的少儿抚养比较之2000年均有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大致相同。2010年,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成为全国少儿抚养比最低的城市,少儿抚养比在10-12的范围内。相反,贵州省、海南省、河南省和江西省成为少儿抚养比最高的城市,少儿抚养比在32-40之间。全国各地区老年抚养比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与各地区少儿抚养比的情况完全相反,2010年全国所有地区的老年抚养比较之2000年均有明显上升,但各地老年抚养比上涨幅度有所差异。结果显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湖南省、安徽省等多地的老年抚养比迅速增长,增长幅度超过100%。反观最早进入老龄化的上海市,在这十年内老年抚养比的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全国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8]。这暗示了我国人口增长的态势并未消失。随着全面三胎政策的推行,各地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建设“友好型城市”,我国的人口抚养比结构正在动态变化。囿于数据的局限性,本文并未对近十年来我国抚养比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但这也值得引起我们未来去关注。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收集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2000年至2020年我国人口的基本发展情况、年龄结构变化、性别比变化、抚养比变化等关键指标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的人口仍然在持续增长。但从各项数据来看,我国的老龄化正在持续加深,且各地区差异明显。东北地区已经开始经历人口负增长与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双重演化,部分一、二线城市中心城区也在面临老年人口高度集聚与“大城市病”叠加的新问题。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上海市,如今并未成为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部分地区则在近二十年内都保持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但也存在性别比严重失衡等问题。未来,如何正确预估我国人口的发展态势,如何打破地区间的老龄化不均衡的局面,如何激发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如何解决部分地区的性别失衡问题都是我们要面临的严峻挑战。现行的三胎政策、延迟退休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能否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作者:谢攀攀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事业管理学院
- 上一篇:机械制图课堂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 下一篇: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技术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