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时间:2022-06-01 16:33:28
导语: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例如,一段时期内“看病贵”的问题,使得部分群众对国家的医疗保障政策产生了误解。而事实上,从医疗保险的基本规律来看,由于“医疗服务”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就医者个人不掌握专业知识,加上健康与生命价值的特殊性,使得事实上是医生代替就医者作出了“自愿选择”,因此会出现“看病贵”的问题。基于医疗保险基本规律的学理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看病贵”很大程度上是医疗服务特殊性所导致,避免对相关政策的误解。从“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来看,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特别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目的是为党和国家培养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制定与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的人才。这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一切公共事务都具有各国的特色,都不能脱离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过程中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对于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作出了科学部署,是研究我国社会保障问题,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遵循。因此,在“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党和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建设的理论方针政策,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服务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及经济社会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优势
“人们所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3]。大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除了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其他公共政策对其直接的现实利益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关心社会现实问题。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了解社会现实问题,并且我们要培养的也是要具有公共关怀、关心社会的人才。社会保障领域的一些话题如民生保障、医疗健康、贫富分化等,经过网络舆论的发酵往往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关注,成为“热点”,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影响其对社会政策的判断和认知。社会保障类话题的现实性决定了其相比其他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方面具有更多的“素材”。另一方面,一些社会保障问题会影响大学生家庭的切身利益,例如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提高养老金待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改革等;有的话题虽然与大学生当前利益没有直接关系,但却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利益,例如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五险一金”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养老保险缴费率、退休年龄的改革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利益。这些话题与其他课程的知识相比更接近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能获得大学生的关注,更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也更能触动大学生的心灵。这就是“社会保障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有利条件与优势,妥善加以利用便能取得成果。
三、“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结合点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6]。收入的再分配性决定了社会保障的发展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保障的基本性决定了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不能过高,否则就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导致“养懒汉效应”,出现福利国家危机[7]。然而,现实中部分大学生由于不了解社会保障的这种一般规律,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的“高福利”产生非理性的认知和盲目的推崇,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保障水平反而不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削弱了其社会认同感。特别是现实中还存在低收入群体和贫困问题,认为国家应该提供更高水平的保障。例如,在对外交往中,我国有时会对一些贫穷国家提供援助,部分群众会对此产生质疑,认为国家应该把这笔钱用于救助国内的低收入者。究其根源,在于对社会保障发展规律、社会保障责任分担缺乏正确的认识。首先,社会保障只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而不是为了达到富裕的生活而提供的保障,特别是我们国家人口规模庞大,即便把全部公共财政收入都用于社会保障也无法达到一些西方福利国家的保障水平,还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其他部门的投入。其次,社会保障虽然是收入再分配,但并不是按需分配,如果脱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的原则,盲目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造成劳动与不劳动所得一样或者相差不大的局面,就会削弱人们劳动的积极性,降低社会生产率。最后,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承担主体责任,但主要是制度建设、执行管理以及对特殊困难群体进行救助的责任,并不是要承担社会保障的全部责任。除了那些特殊弱势群体外,每个人仍然需要通过个人努力提高收入水平,创造美好生活,而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社会保障制度。这样,通过对社会保障一般规律的介绍与阐释,通过“说理”分析向学生讲明我国制定社会保障政策的现实依据和学理基础,便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合理性与现实性,正确认识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相比单纯地说教效果更好。
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连续16年上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逐年上调,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社会救助制度更加健全,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贫困线标准大幅提高,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社会保障政策的改革促进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高了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这对于一个有着14亿人口,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尤为不易。特别是近两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党中央多次提出“政府要过紧日子”,同时“基本民生投入确保只增不减”,要以政府的“紧日子”换群众的“好日子”,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民生工作的重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者:王作宝 王学工 李冬雪 单位:东北大学
- 上一篇:汽车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
- 下一篇:机械制图课堂教学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