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教学在语文课程的利与弊

时间:2022-06-01 14:46:15

导语:分级教学在语文课程的利与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分级教学在语文课程的利与弊

【内容摘要】新疆工程学院对2019级部分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分级教学,以不断完善语文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文章主要介绍了语文分级教学的实施情况,总结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利弊,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以期完善分级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受益。

【关键词】语文教学;分级教学;教学反思

一、分级教学理论依据

分级教学是教师把学生划分成几组,将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潜力相近的学生集中,根据学情定制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并提供相应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个小组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教学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1]。不同学生的知识层次、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以及个人发展需求都不尽相同,分级教学正是根据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选择和制定个性、有效且能最大程度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和提高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能够体现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理念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分级教学是建立在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i+1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及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式的基础上的。克拉申的i+1理论认为,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理解性语言输入,即i+1,i是语言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状态,而1是高于当前语言状态的相关语言知识,当学习者遇到了比1更高的语言知识,就是i+2,如果遇到的语言知识更低,就是i+0,后两种状态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是较为困难的,因此不能取得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2]。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学生将知识从外界搬运到记忆中,而是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同外界的环境和刺激相互作用而构建内部心理表征和新图式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投入到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以构建新的图式。学习需求分析模式是由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的,该种分析模式一般以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中心,对需求进行分析,在充分考虑学习者能力的基础上,由教师制定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完成相应的教学评价。

二、分级教学实施情况

新工科背景下,新疆工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转型发展,大学英语、高数、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分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语文课程作为专为非普通类学生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也进行了教学改革,实施了分级教学。语文课程的分级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语文课程在新疆工程学院专为非普通类学生开设,受学生生源地的教育水平、教学条件以及大学前国家通用语学习时间长短的影响,各个自然班级里的学生语文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此外,自然班级学生数量过多,个别班级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师资力量有限,采用合班授课的形式,班级人数就更为庞大,这难免让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作取舍”、“找平衡”,或“顾中间、略两头”,或“向中间看齐”,暂且不论教学资源向一部分学生倾斜有失教育的公平性,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这导致的直接的结果便是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透”,基础一般的学生“吃不好”。因此,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语文教学的需要,本着现代教育“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重要原则,新疆工程学院对语文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施分级教学。分级教学的第一轮试点安排如表1所示。根据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将相近学院的所有学生根据语文水平的高低(高考语文成绩及期末语文课程考核成绩),划分为A、B、C三个等级,A、C级班级数量相对较少,B级班级数量相对较多,在细化分级标准的基础上,分别为A、B、C班级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其既能符合学生实际语文能力和水平,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要求,此外,根据A、B、C级学生的具体教学内容制定相应层次的课程评价体系和语文能力测评体系,使其能够全面、真实地反馈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效果,并制定升降级办法,根据每个学期学生在考核中的表现,择优选拔进入高一层次班级或者末位淘汰进入低一层次的班级。

三、分级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利与弊

分级教学的教学模式将个性化、特性化、区别化等新的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总体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分级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利。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为其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最佳的学习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得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和发展,以此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况,选用不同的授课方法,以满足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例如:A班的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并且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因此,课前教师将词汇和语句以作业的形式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该部分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将重点放在重点难点问题的化解、相关问题的拓展与训练,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增加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提高其语言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创新。B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以巩固语言综合能力为重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个性化的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C班则主要强调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从词汇和语句开始,稳扎稳打夯实语文基础,与此同时,加大课堂和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增加学习投入,进而逐步提高语言综合能力。这样的分级教学模式尽可能充分地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再需要进行“折中”处理,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StephenKrashen创立了情感过滤假设理论,他指出,影响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是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心理。其中,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同学习质量正相关,也就是说,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力和自信增强时,学习质量也会随之提高,学生的焦虑心理同学习质量反相关,也就是说,学生一旦产生焦虑心理,这便会影响其学习质量的提高。在以往的自然班级中,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因很容易便能够达到相应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因此在具体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学习质量也就不高。而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因很难达到相应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所以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也会不足,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也十分不利。分级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符合他们语文基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提升自身的语言综合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个良性循环。此外,分级教学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巴班斯基说过:“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这个复杂问题中的关键之一。”[3]要想确保语文教学获得最佳效果,教师就得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灵活安排教学活动。(二)分级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打乱了以往自然班级,分级后的班级学生来自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学生彼此的交流和协作仅限于课堂,彼此之间的陌生感较强,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便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某些需要协同合作的教学活动时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阻力。此外,学生分属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自然班级,这给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工作量,如在考勤的记录、课堂表现的记录、各项通知及作业的布置等方面都会颇费一些工夫。此外,分级教学激发了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动力,提高了他们的信心,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质量,但与此同时,又会使部分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A班的学生普遍语文基础较好,离开自然班后,他们失去了原本的优势,面对更高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面对更为强劲的学习对手,他们的压力也会骤增。同时,分级教学的升降级制度对他们来说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B班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处于同一层级学生进入A级的同一目标造成的。C班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本身,时时处于一种无法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担忧之中。

四、改善分级教学的对策

(一)培训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增加课堂中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在课堂中利用云班课、雨课堂等在线班级管理系统管理学生,化解由于学生分属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自然班级给任课教师带来的管理班级方面的不便。(二)组织协同合作活动消除学生间陌生感。为尽快消除学生之间的陌生感,教师可在分级结束后,尽快确定班级活动分组,增加分属于同一小组的成员的合作机会,在开学初尽量安排小组协同合作的课堂活动内容,以此减少班级及小组成员之间的陌生感,同时能够活跃班级气氛,不断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三)做好学生心理调适工作。学生的压力一般会在分级刚刚结束的一段时间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此阶段,教师要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同时,及时督促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可用微课、PPT课件等有效形式将课程内容提前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预习,以减轻学生在课上的压力。五、结语目前来看,语文课程的分级教学极大程度地体现着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理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但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制定的方案是否可行合理,不断完善分级教学模式,以让学生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刘兰.MBBS培养模式下的对外汉语分级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6:91

[2]刘丹.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8,14:478

[3]巴班斯基.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87

作者: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