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如何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

时间:2022-06-01 11:36:31

导语:高校体育教学如何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体育教学如何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体育教学不仅需重视提高学生身体体能和素质,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由于学生自身品德素质及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会对体育活动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运动心理学教育,不断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而为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提供有力保障。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的意义进行探讨,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教学;融入策略;运动心理学;高校教育

1前言

高校体育学科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有力手段。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由于传统体育教学只注重讲解体育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情况,导致学生综合素养难以有效提升,而运动心理学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通过将运动心理学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还能增强学生体育素质,促使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及时加强对运动心理学教育的重视,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及全新的训练形式,改革传统体育课堂,缓解学生体育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体育素养与心理素养得以提升。

2运动心理学概述

运动心理学是在人类各种运动过程及对应的动作规律基础上进行研究的,通过逐步改进与完善在人们日常运动中得以应用。目前,运动心理学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有校园体育、强身健康及竞技体育等方面。在研究过程中,人的体育活动与心理活动呈现相对状态,人的心理状况对体育活动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反之,体育活动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尽相同的影响。该学科的研究范围最初只在竞技体育上,通过分析与研究运动员心理活动,制定调整运动员心态的针对性措施,有效优化运动员状态,以此影响体育比赛结果。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运动心理学逐渐向教育领域渗透,在调节学生运动心理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学的开展。因此,运动心理学教育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对促进体育教学发展有着积极作用[1]。

3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的意义

3.1教学改革需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已逐渐从重视教学运动技术转向学生知识、能力、健康、心理等综合教学中,构建了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教学指导的新型思想教学体系。高校体育课程在设计方面,呈现内容多样化、需求多元化及手段丰富化等特点,充分发挥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而这也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可在体育教学中适当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不断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促使体育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需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体育习惯与意识,进而达到学生体育素养得以提高的目的。

3.2培养心理素质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将体育教学与运动心理学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体育教学不仅是学习运动技术,还需学习许多理论知识,通过开展运动心理学教育,能使学生在提升理论知识能力的同时,锻炼自身身体素质,促使学生意志、情感等得到较好磨炼。另外,体育教学始终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短板,而运动心理学教育的出现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体育教学特点是具备一定时限性,学生需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对体育技能的训练,这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因学生体育学习都较为浅显,未真正掌握运动技能的精髓。而运动心理学教学的有效融入,既能强化学生心理素质,还能培养学生不畏艰苦的运动精神,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2]。

3.3营造轻松氛围

在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中融运动心理学教育,能快速消除学生存在的负面情绪,充分发挥体育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体育运动中保持良好心态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在日常学习还是比赛中,良好的心态都是收获成功的主要保障。而运动心理学教育便是在运动前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能够减少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出现负面情绪的现象,为学生营造体育学习氛围的同时,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4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的策略

4.1加强心理训练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心理训练,不断强化学生意志力,有效提升其体育素养与心理素养。首先,由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不单单涉及学习体育知识,还关系到心理学知识内容。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可将体育运动教学合理设置为具有竞争意识的体育活动,充分激发学生体育训练的动力,培养其良好的竞争意识。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还需注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发挥自身创造力,促进其体育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其次,只有坚持进行体育锻炼才能达到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目前,高校多数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在体育训练时遇到小困难就会产生畏难、退缩的心理,这并不利于推动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对此,为转变该现象,高校体育教师可从体育锻炼和抗挫能力训练两方面加强学生意志力。一方面,在高校体育教学期间,学生通常需要经历体育长跑测试,主要为男生3000米、女生1500米。该项体育测试是考核学生体能情况,部分学生在日常不注重训练体能,若想完成考核便具有一定困难。因此,为改善该现象,高校体育教师应在日常体育训练中,适当安排体能训练活动,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不断提升自身意志力,促使其体育素养的有效提高。另一方面,抗挫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体育训练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在体育训练中遇到困难、挫折十分常见,若无法直面挫折很容易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对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组织超前或高难度的训练任务,使学生在挫折中有效提高自身抗挫能力,从而达到学生心理素质得以强化的目的。

4.2针对性教学法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通过科学有效的调理方法,帮助学生增强自信,稳定自身情绪,促进其心理素养与体育技能水平的提升[3]。4.2.1自我调节与放松训练。首先,自我调节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上进的心态,也能为其带来身体、心理的良好感觉,使学生建立努力上进的愿望,如体育考试的优异或竞赛的获胜等,控制与掌握这种感觉,有利于学生心理状态的提升。其次,放松训练能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时克服急躁与紧张的情绪,学会控制需持续放松的肌肉。该训练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需指导学生学会感知肌肉处于紧张时的状态,该阶段的训练内容通常为收缩肌肉群,注重体会紧张时的感觉,再尝试放松肌肉群,体会与其相反的感觉;第二,经过第一阶段后,学生紧张感能够消除,所以教师可继续运用集中注意力于呼吸的技术,在学生放松和呼吸时,应用具有启发性的提示语言;第三,学生通过集中注意力于呼吸能缩短放松时间,这时教师需引导学生锻炼集中注意力的体育技能,使其在并不安静的教学氛围中达到放松效果。4.2.2心理演练与思维控制。首先,心理演练法作为运动心理学最为有效的心理训练方式,其主要通过心理演练运动形象,使训练者的身体与心理融洽结合为整体。该种方法通常要求学生先放松心态,然后对某个比赛场景进行心理演练,这能让学生在竞赛开始前做好心理与身体的双重准备,对比赛的顺利发挥有着积极作用。其次,思维是影响人们行动、生活、学习的主要部分,思维控制主要分为克服消极思想与控制消极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将思维控制法融入课堂,既能培养学生体育自信心,也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4.3创新教学方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运动心理学教育融入其中,及时创新教学方法,简化体育动作,使学生能克服自身心理障碍,强化体育学习的自信心。首先,兴趣是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特征与兴趣爱好,合理规划教学活动,依据学生意愿,不断改进体育教学形式,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在多数学生认知中,体育教学主要为固定几个模块,且教学模式也多数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十分枯燥、单一,这不仅会导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提升其学习效率。对此,高校体育教师需注重创新体育训练项目,适当添加高抬腿、小步跑等新颖性比赛,使体育训练具有一定趣味性,以此调动学生训练动力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合理利用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根据学生体育学习情况,将其分为各个小组,组织学生定期开展相应的比赛项目,并设立奖惩机制,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其次,在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时,高校体育教师应抓住学生在运动心理学中对学习动作产生的畏难感,将较为复杂且危险性大的体育动作,进行重新编排与简化,使学生在全新的学习环境下,进行简单的基础动作练习。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参加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将运动技术要领融入体育课堂,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克服对复杂动作的恐惧心理和畏难心理,促进其心理素养的有效提升[4]。

4.4建设师资力量

教师作为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主力,其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的高低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为使运动心理学教育和高校体育教学较好融合,高校需及时加强建设师资力量,注重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心理素质,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首先,高校应定期培养和引进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教师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过硬的专业能力,熟练应用不同运动技能;另一方面,还应加强体育教师在运动心理学方面的教研活动及岗位培训,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并制定以赛促教的机制,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运动心理学融入体育教学的比赛,促使教师运动心理学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高校可将教师绩效考核与运动心理学引用情况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充分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动力。其次,运动心理学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因而需要制订十分详细的教学计划。制订计划的工作通常由高校体育教师完成,在制订对应课时内容时需与学校整体教学大纲相同步,才能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在计划制订完成后,教师应先对教材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其中的运动心理学内容,在学习期间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进而为体育教学与运动心理学的较好融合提供有力保障。另外,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5运动心理学原理

运动心理学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重视运动心理学的融入,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遵循运动心理学的学习原理开展规范性教学,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效率。例如,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在进行长跑训练时,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精力与体力,但学生在长期体育训练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体力后,逐渐对体育训练活动产生了抵触、厌倦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对此,高校体育教师可合理利用运动心理学原理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转变传统长跑训练的形式,使学生能真正喜爱长跑训练,并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另外,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对体育学科和运动心理学的兴趣,教师还可采取趣味性的体育游戏、体育活动,增添教学趣味性。如,教师可在体育训练期间,注重学生体育训练的实际情况,通过小游戏的形式缓解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压力。在此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体育训练能力的同时,促进其体育综合素养得以完善[5]。

5结语

综上所述,运动心理学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将其融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有助于完善其体育综合素养。因此,根据高等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把高校公共体育课纳入重点课程,为此提高大学生在课堂中、日常生活中的自信心,善于表现自我能力,从而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体育教学体系,来强化运动心理学原理的有效运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睿博.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的分析[J].运动-休闲:大众体育,2021(6):2.

[2]朱伟婵.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心理学的应用研究[J].休闲,2020,No.205(01):152-152.

[3]刘琦.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及运用[J].2020.

[4]黄都平.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的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2):3.

[5]母久江.浅议体育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散文选刊:中旬刊,2019(1):1.

作者:曹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