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转型升级探讨
时间:2022-06-01 09:36:04
导语: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转型升级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基于国内外的复杂形势,中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中国农业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金融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农业金融服务体系的转型升级对“双循环”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从金融资金循环的角度出发,通过编制2007年至2020年的矩阵式资金流量表来分析论证中国当前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对“双循环”存在一定不适配度。为畅通“双循环”,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进而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应主要着眼于改革金融机构体系、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三方面,以加速中国农业金融服务体系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双循环”;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共同富裕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一)“内循环”发挥主体作用
目前,中国已具备畅通“内循环”的基础。从供给方面来看,中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具有较强的供给能力;从需求方面来看,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4亿多人口及蕴藏其中的巨大消费潜力。因此,中国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以扩大内需为基础,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充分发挥“内循环”的主体作用。
(二)“外循环”发挥联动作用
虽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内循环”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外循环”。从供给方面看,“外循环”的畅通有利于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活力,刺激国内企业的创新升级,进而提升国内产能水平;从需求方面看,“外循环”的畅通有利于刺激国内消费,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为了促进“内循环”更好地发展,中国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外循环”的联动作用。
(三)“双循环”发挥相互促进作用
“内循环”和“外循环”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仅“外循环”对“内循环”有联动作用,“内循环”对“外循环”也有促进作用。从供给方面看,“内循环”的畅通意味着中国已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不同需求,从而增加中国对外的出口贸易额;从需求方面看,“内循环”的畅通意味着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这会增加对国外原材料及商品的进口需求。因此,要充分发挥“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作用。“内循环”的畅通,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国内市场的供需水平,还有利于实现“外循环”的畅通,从而进一步促进“内循环”的加速运转。
二、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作用
(一)健全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是构建“双循环”的稳定前提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健全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能够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有力的稳定前提,“双循环”的畅通构建在顺畅的农业社会再生产基础上,而农业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融通,即金融。健全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精准地提供跨周期、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本要素,以促进农业社会再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及优化;另一方面拥有较强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能够平衡好金融创新与稳定农业发展的关系,为“双循环”的畅通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
(二)健全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是构建“双循环”的加速助力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健全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能够加速助力“双循环”的畅通。从供给方面看,健全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能够高效率地实现农业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并且通过资本带动劳动力、创新、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流向“三农”等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完善中国农业产业链的锻造,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供给,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需求方面看,健全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能够提供自由化的金融市场和多样化的农业金融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加速实现中国储蓄向农业投资的转变,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进而扩大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
(三)健全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是构建“双循环”的畅通保障
金融业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金融资源,为“内循环”和“外循环”的相互畅通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健全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能够吸引国外金融机构进驻国内,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金融机构的竞争活力,提升中国金融机构的业务水平,还有助于降低国内融资成本、提升资金配置效率,进而扩大国内农业投资和消费规模,促进内外“双循环”的相互畅通。另一方面,健全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拥有开放的资本市场,能够吸引国外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进入中国股市、债市,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性,还有利于通过资本市场引导资金流向“三农”等重点领域,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内外“双循环”的相互畅通。
三、从资金循环角度分析“双循环”的发展形势
在经济循环中,商品和货币是按照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因而经济“双循环”可以从价值和资金两个角度来分析。本文借鉴张南(2013)的方法,从资金循环角度来分析“双循环”的发展形势,通过编制2007年至2020年矩阵式资金流量表,分析五部门内部及之间的资金循环情况,从而衡量中国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对“双循环”的支持水平。[2]首先,金融与企业部门之间资金循环情况。2008年至2017年企业从金融部门获得资金占比大幅下降。尤其是农业企业,一方面没有大规模的抵押物在商业银行获得抵押贷款,另一方面较难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2007年至2020年股票占企业融资比重呈下降趋势,且该比重变化与上证指数收盘价走势大体相同,表明中国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占比较少,且受证券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由于我国农业企业缺乏完整的农业财务数据,加大了上市融资难度,这说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影响农业经济发展,从而影响经济循环的进一步畅通。其次,金融企业内部资金循环情况。2007年至2013年中国金融企业内部资金循环规模比较稳定,占金融资金循环总量的比重维持在10%至20%之间。2014年至2016年金融企业内部资金循环规模大幅上升,占比也提高到20%以上。这表明该阶段中国资金在金融业空转严重,没有较好地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进而不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2017年至2020年,中国金融企业内部资金循环规模大体呈下降趋势,表明从2017年开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让金融回归本源的政策成效显著,能够促进金融资金循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乃至农业经济的循环。最后,外国与国内所有部门之间资金循环情况。2007年至2020年国外资金循环规模占比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7年至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国内需求扩大,导致国外资金循环占比大幅下降。2010年至2018年国外资金循环占比虽有小幅波动,但呈平缓下降态势,表明随着中国土地价格上涨、人口老龄化严重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要素成本优势逐渐弱化,外加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这都给中国外循环的畅通带来一定程度影响。2019年至2020年国外资金占比下降趋势较为明显,这主要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外主要经济体的社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更加不利于中国外循环的畅通。
四、当前中国农业金融服务与“双循环”的适配性问题
(一)金融机构体系结构不平衡导致农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目前虽然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冲击,但商业银行在中国仍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融资主要还是来自商业银行。尽管国家对“三农”的银行信贷给予了一定政策倾斜,但商业银行出于盈利性、安全性等角度考虑,还是更倾向于规模较大、抵押物较多的国有企业。另外,中国金融机构存在东西区域分布不均衡、城乡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导致西部相对贫困地区、乡村地区存在融资紧缺问题。这导致“三农”等薄弱环节融资难、融资贵,被迫只能向P2P、小额贷款公司等渠道寻求资金帮助。[3]这虽然填补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空白,但由于目前法律制度不健全,其中潜藏着较大风险隐患。因此,不平衡的金融机构发展限制了“三农”等领域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双循环”中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金融市场体系制度不完善导致服务农业实体经济能力较弱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制度还不够健全,尤其是资本市场较为明显。股票市场上市、退市机制不够完善,不能充分发挥股票市场资本配置作用。上市机制虽已开始实行试点注册制,但还未全面实施,还需不断实践。退市机制更是有待改良,一些盈利能力较弱的企业不能及时退出股市,不仅影响企业投资者的收益,还会给整个股市带来负面情绪,引起股价波动。由于债市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定价机制不同,还未完全实现市场化,造成债券跨市场流动性较低。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制度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还降低了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水平,从而影响了“双循环”中金融服务农业实体经济的能力。
(三)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不全面导致农业经济风险隐患上升
尽管目前中国金融风险防范已取得重大成效,但还有部分金融风险隐患并未完全消除,新冠疫情加剧了宏观杠杆率的阶段性上升,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型金融风险。这意味着中国金融监管体系还存在漏洞,需要进一步改革。随着科技不断进步,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开发,助力“三农”的金融产品种类越发多样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相互交叉也越发深入。中国金融分业经营已迈开步伐快速向混业经营进发,必然要求中国金融分业监管模式快速向混业监管模式转变,这与中国目前“一委一行两会”的金融监管格局还有所差距。不全面的金融监管改革不仅增加了金融领域的风险隐患,还会影响农业经济环境的安全稳定,从而扰乱“双循环”的有序运转。
五、加速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改革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构建合理分工的银行机构体系。各类型银行机构要明确自身差异化市场定位,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要各司其职。农商行主要深耕于“三农”领域,为县域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为解决“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可以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发挥政策银行的作用,引导国开行和农发行一同为“三农”助力。但要明确二者之间的业务范围,农发行主要为传统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服务,国开行主要为农村龙头企业和农村基建提供金融服务。另外,为了“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我们要将绿色金融发展理念融入农业发展之中,鼓励农商行提供绿色信贷、排污权质押贷等绿色金融产品。这不仅有利于金融机构在区域和城乡的均衡分布,推动金融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还有利于全面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而加快共同富裕的进程。第二,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由于中国金融机构背后往往存在国有资本的影子,所以政府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决策起到较大影响。可以通过构建控股公司作为国有资本和金融机构中间的有效桥梁,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三会一层”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市场在金融机构决策中的作用,还有助于增加“三农”领域的融资机会,进而降低其融资成本。
(二)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第一,完善证券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在市场准入方面,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的部署,加快推进证券市场注册制的进程,从而降低企业上市融资门槛,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在市场退出方面,尽快出台细化的法律法规,完善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公司退出机制,监督退市企业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履行退市手续,促进证券市场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这不仅有利于刺激上市的农业企业提升其盈利水平,还有利于吸引更多资金流入证券市场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源泉。第二,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一方面,在完善养老金、保险金制度的基础上,培育其成为国内主要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投资主力,这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也有利于吸引包括农民在内的居民将储蓄投入到养老金、保险金当中,有效地将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吸引更多优质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入市,提高中国资本市场资金供给的稳定性,进而降低中国上市的农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渠道进行融资的成本。
(三)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第一,提升监管科技水平。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蓬勃发展,为“三农”服务的金融产品不断丰富。这虽然给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是也给金融系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监管当局应与时俱进,将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纳入监管手段之中,经常与金融科技企业进行信息交流,充分了解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动态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监管漏洞,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监管对策,在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应对金融科技带来的不确定性。第二,加强功能监管力度。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不再泾渭分明,开始出现重合交叉。“保险+期货+银行”模式在农业金融领域的开展,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这就要求中国金融监管部门适时调整监管方式,从原来的机构监管逐渐转向功能监管,以避免监管空白或者监管套利的产生。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功能监管的金融监管机构及监管职责,以确保功能监管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金融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的发展进程,应及时调整金融监管模式,设立功能型金融监管机构,针对不同功能的金融业务进行有效监管,从而保障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早日实现。
作者:王韵嘉 陈奇琦
- 上一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强化措施
- 下一篇: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升级思路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