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
时间:2022-05-27 08:32:23
导语: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猪巴氏杆菌病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而引起,主要发生于仔猪和育肥猪,呈世界流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血液途径传播。感染猪根据疾病发生的缓急分为慢性型和急性型两种类型,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和全身症状。从巴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方面提供了该病的诊断特征,同时从疫苗的程序性免疫、加强猪舍内环境消毒、减少养殖过程中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影响、提升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和对病猪进行科学治疗的角度阐述了该病的防控方法,以期为广大养猪朋友带来帮助。
关键词:猪;巴氏杆菌;肺疫;诊断;防控
猪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而引发的一种以全身败血症为特征的急热性传染病,由于病猪大部分表现呼吸道症状,故又称“肺疫”,严重的能导致咽喉部位肿胀,压迫气管使气流进出受阻,民间称其为“锁喉疯”,主要影响仔猪和育肥猪,每年都会给养猪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1]。
1巴氏杆菌
巴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的短杆菌,大小为(0.2~0.4)μm×(0.4~1.8)μm,病料中直接抹片分离的病原大部分为单个存在,极少数成双排列,且呈现出两端浓染的特征。该菌表面无鞭毛,恶劣环境中不形成芽孢,不会自主运动,新分离的毒株表面有荚膜,经传代培养后荚膜消失。本菌可在体外进行培养,最佳培养温度为32℃~38℃,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pH为7.0~7.5,培养时对培养基的营养有一定要求,普通肉汤中生长较差,加入血清或血液后生长速度加快。在绵羊血琼脂平板表面培养24~48h能见到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形似露珠的菌落,不发生溶血,有荧光,接种至麦康凯琼脂表面则无法生长。
2猪巴氏杆菌病简介
该病主要发生于仔猪和育肥猪,性成熟后的猪机体抵抗力强,猪感染后大多能自行耐过,症状表现轻微。巴氏杆菌在我国很多地方常年发生,病原体甚至能在健康猪体内长期存在,由于机体免疫屏障的作用一般毒力减弱或受到抑制而不发病。但若机体因多种因素影响免疫力下降时这些菌仍会被激活而大量繁殖,从而暴发疫情。常见的影响因素有天气突变、长期高温高湿环境、频繁断水断料或更换饲养员、猪舍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长途运输、暴力转群、滥用药物等,这种机体自身携带的巴氏杆菌引发的称之为内源性感染,一般不会造成严重死亡,用药后易康复,病程短,后期无不良影响。还有一种为外源性入侵,这种巴氏杆菌往往对本地场的猪侵袭力强,感染后可快速繁殖,表现出发病急、病程短、致死率高、损失大的特点。临床在对本病防控时,应根据发病的具体特点和病原来源针对性采取措施。
3流行特征
该病呈世界流行,大多数养猪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报道,以北美洲、欧洲、东亚、南亚等地区报道最多。其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秋季和春季因温差大更易流行,这和天气变化快引发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我国以山东、河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份较易流行,经过近年来疫苗的普及以及程序性预防制度的完善,本病基本未出现过大面积的剧烈暴发,只是在个别地区表现散发。病猪、潜伏期感染猪和刚刚康复的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呼吸道是病原入侵的主要门户,除此之外,消化道、血液等也能传播。感染猪通过咳嗽、喘气、打喷嚏等方式将病原体排入环境中,这些病原或随飞沫粘附在墙面,或以尘埃粒子为载体悬浮空气中,或直接污染饲料和饮水,或直接黏着于其他猪体表,健康猪吸入或食入后便存在感染的可能。免疫疫苗或注射药物时,如果针头未严格消毒,病原体也能经污染的针头以血液方式传播。临床上存在有些病例剖检后症状并不典型,实验室检测后发现有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巴氏杆菌和其他病原混感可使病猪发病更快,症状更重,死亡率也会更高,常见的混感病原有支原体、巴氏杆菌、链球菌、弓形虫、丹毒杆菌、蓝耳病毒、猪瘟病毒等。
4诊断
该病根据发病缓急程度不同分为慢性型巴氏杆菌病和急性型巴氏杆菌病两种。前者多为条件致病性巴氏杆菌感染,即内源性感染;而后者多为外源入侵的巴氏杆菌感染,为外源性感染。
4.1临床表现诊断
1)慢性型诊断:慢性型通常表现慢性经过,起初体温升高,但不呈现高热,一般在40℃~41℃,同时伴发长期咳嗽和呼吸困难,咳嗽前期以湿咳为主,后期可转为干咳,采食量正常或微降,机体渐进性消瘦,料肉比升高,鼻腔中有大量黏性分泌物,对胸部触诊敲击猪有疼痛性反抗,听诊有肺脏层和胸腔壁层间粘连产生的摩擦音。长期呼吸困难导致机体缺氧,血液中还原性血红蛋白升高,可视黏膜出现发绀、发紫,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同时,由于有氧代谢水平降低,机体产热下降,病猪畏寒怕冷,软组织处有红斑出现。部分猪伴发关节肿大,跛行,行走困难,消化也随之出现障碍,前期表现便秘,后期为腹泻症状,病程一般为7~21d。单纯巴氏杆菌感染病程较长,混感后病程缩短,最终因机体衰竭而死。耐过猪后期生长发育受阻,料肉比增高,生产性能下降。2)急性型诊断:急性型通常是地区外的病原传入本地导致,由于本地猪普遍没有新血清型的抵抗力,使得该病容易暴发蔓延,表现发病急、病死率高、病程短、治疗难度大的特点,并具有高度的传染性。由于病原菌首先在咽喉和扁桃体部位繁殖,导致咽喉炎和颈部水肿,病猪外表看起来下颌部急性肿胀[2]。腹部、耳根和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指压褪色,口腔、鼻腔中流出带血的泡沫样液体。同时体温升高,采食量锐减或废绝,眼结膜潮红,眼角常留泪斑,精神极度差,对外界刺激不敏感。
4.2病理剖检诊断
1)慢性型诊断:病猪剖检后可见肺部病变显著,有纤维素性肺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变化,病变可波及一侧或两侧肺叶大部分,尤以尖叶、心叶和膈叶前部最为严重,同时肺小叶肿大,间质增宽,病灶实质化,表面呈现出暗黑红色或灰黄红色,被膜粗糙,有时会有一层淡黄色或白色的纤维素性薄膜覆盖,胸膜腔中充满淡黄色液体,将肺和胸腔内壁分离。病变的实质部分与周围组织交界明显,病程较长的呈现肝变样。还有些病灶以支气管为中心发生坏死和化脓,有的能发展成为坏疽性肺炎。病灶部位肺小叶增宽后眼观为大理石样花纹,周围组织以淤血、水肿和气肿为特征。除了肺之外,心包出现扩张,积液增多,心外膜充血出血,在心外膜上或心包液内有絮状或膜状的纤维素,后期心包积液中的水分被吸收后能导致心包膜发生粘连。腹腔中的肝脏、脾脏、肾脏以及肠道等有轻度充血和出血的病变。2)急性型诊断:急性型主要表现咽喉急性水肿[3],触摸硬实,切开后有大量的淡黄色略带透明的浆液流出,被水肿液浸润的组织呈黄色胶冻样。炎性水肿向前端可扩展至舌根,向后方延伸到下颈部,甚至能达到胸部。咽喉周围组织呈现出血性和浆液性炎症,声门变得狭窄。下颌、咽后及颈部淋巴结显著充血和出血,同时体积变大,呈现出急性淋巴结炎病变。全身浆膜及黏膜有点状出血,胸腔、腹腔和心包腔中充满炎性渗出性液体,有时还有纤维素性蛋白。肺脏淤血水肿,有时可见肺组织内有散在的局灶性红色肝变病灶。脾脏无明显病变或稍有充血。
4.3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最常用的方法为病原分离培养法、ELISA检测法、PCR法等。病原分离培养法是将采集的病料通过在血液培养基表面进行划线分离,于35℃~38℃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24~48h,之后通过长出的菌落特征,并结合单个菌落的生化特性进行诊断。ELISA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已知抗原来检测可疑猪的血清,如果有抗体存在则代表有感染。PCR法是分子生物学检测法,用已知巴氏杆菌的特有核酸序列引物对病料中的核酸片段进行扩增,如果能成功扩增则代表病料中肯定存在巴氏杆菌,由于引物是针对巴氏杆菌的,故特异性较强,诊断准确率更高,也是目前最为流行的诊断方法。需要提醒的是,实验室诊断主要目的是为了确诊所感染的微生物类型,但诊断过程会暴露一些问题,就是如果通过检测分离到了巴氏杆菌,也不能代表就是巴氏杆菌引发了疾病。这是因为一方面巴氏杆菌可能以条件致病菌的形式存在,通过RCR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其核酸序列,结果也会呈阳性,但条件致病的形式存在可能不是该菌引发的。另一方面,在检测过程中还需要对其他易混感的病原进行检测,通过综合分析来确定病因是否为巴氏杆菌,如果发生混感,则可能存在2种甚至2种以上的病原,即使能分离到巴氏杆菌,但按照发病的主次顺序也存在巴氏杆菌是继发感染者而处于次要地位的可能。鉴于此,实验室诊断只是辅助性诊断措施,临床必须结合病猪的具体临床表现及剖检病变,再通过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才能确诊。
5防控措施
防控本病需做好疫苗的程序性免疫,加强猪舍内环境消毒,减少养殖过程中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影响,提升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对病猪进行科学治疗。
5.1做好疫苗的程序性免疫
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最佳措施之一,目前市售的猪巴氏杆菌疫苗以活苗为主。活苗免疫后毒株可增殖,且产生体液免疫的同时也能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从疫苗所含免疫物种类划分,该疫苗又分为联苗和单苗种,联苗一般以猪瘟-猪丹毒-猪多杀性巴氏杆菌三者联合出现,单苗则是单独的猪巴氏杆菌成分。常规免疫选择接种联苗即能满足需求,如果本地发生疫情,或者猪群中发现有病例进行紧急免疫时可选择单苗。疫苗接种后能在7~14d内产生高滴度的血清抗体,这些抗体具有至少6个月以上的免疫周期,对于育肥猪场来讲能维持其足够出栏,种猪则免疫2次/年即可保持对本病的免疫。需要提醒的是,疫苗接种前后7d内不要使用对免疫有抑制作用的药物,特别是糖皮质激素类、解热镇痛消炎类药物。
5.2加强猪舍内环境的消毒
巴氏杆菌对环境不良因素的抵抗力非常弱,兽医常用消毒方法和常规消毒剂都能将其杀灭,从而减少疾病扩散的概率。环境消毒以舍内环境消毒为主,非疫区猪场带猪消毒1次/d,疫区猪场至少消毒2次/d,消毒剂宜选择刺激性小、使用安全、杀菌力强的品类,如0.1%新洁尔灭溶液、0.2%过硫酸氢钾溶液、0.1%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以及稀碘溶液等。猪舍地面用2%火碱喷洒,也可撒生石灰。猪出栏后必须彻底打扫卫生,之后将所有可移动的杂物腾出舍外,在太阳下晾晒杀菌,舍内进行密闭熏蒸,消毒剂可选择福尔马林或二氯异氰尿酸钠。疫病流行期间所有员工进舍都必须更换专用衣物,同时将手臂、鞋底等消毒,出舍时将衣物挂于紫外灯下照射不低于5min。
5.3减少饲养过程中应激对猪群的影响
应激容易引发机体免疫力出现暂时性下降,从而为条件致病性巴氏杆菌的增殖提供可乘之机。仔猪断奶后根据体重大小进行分级,体重大、体质强的猪分到同一舍,体重小、体质弱的猪分到同一舍,杜绝以强欺弱的现象。管理者应做好猪场的后期保障,防止出现断水断料现象,同时每天关注天气变化,做到未雨绸缪,尤其是气温突降的天气,必须提前关闭猪舍门窗,必要时增加垫料进行保温。保育期和育肥期的猪最好为同一饲养员,保持固定的饲喂习惯。育肥猪严格控制饲养密度,推荐按照高于1.5m2/头的密度进行饲养。接种疫苗时操作一定要轻柔,不可暴力驱赶和暴力免疫。在炎热的夏季需要进行防暑,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VC进行抗应激。新猪场在选址时应远离公路、铁路、机场、闹市、村庄及工业区,降低噪声对饲养管理的影响。有些猪场的保育区和育肥区距离较远,运输前可提前在饲料中加入高剂量的电解多维,以对抗运输过程中的应激。
5.4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大型猪场的管理层岗位要定期进行生物安全管理培训,提升生物安全意识,制定适用于本场的管理制度。高级管理人员每年可外派到国外知名养殖集团进行交流和学习,将外企先进管理经验带回国内。小型猪场的场主建议定期参加行业内的培训会,了解疫病最新防控进展,掌握基本的疫病防控要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聘请有大场管理经验的兽医人员作为顾问来辅助管理。饲养员、清粪员等是和猪接触最多的岗位,通过设定奖惩机制来促使其工作之余多对猪进行观察,便于发现有异常表现猪,将疾病风险降至最低。所有病死猪尸体、实验室采集的病料、污染的饲料等通过焚烧或填埋的方式做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菌扩散。新进员工应先做生物安全知识培训,通过“老带新”的方式进行适应性考察,合格后再予以转正和定岗。
5.5病猪的科学治疗
已经确诊的病猪则要尽早隔离治疗,对巴氏杆菌敏感的药物有硫酸头孢喹肟、盐酸头孢噻呋、氟苯尼考、泰拉霉素、强力霉素、利高霉素、琥乙红霉素、替米考星等。对于急性型病猪,建议将药物以肌注的方式用药,肌注药物生物利用度更高,药物见效更快,利于疾病的快速控制。慢性病例在采食量未受影响的前提下可通过拌料方式用药,但要求药物务必拌匀,减小用药误差。有些已经处于疾病中后期或濒临死亡的猪建议放弃治疗,因这种猪即使用药将体内病原菌杀灭,其呼吸系统的多处组织已经发生器质性病变,功能不会恢复到疾病前水平,对后期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直接淘汰有助于降低损失。
6结语
猪巴氏杆菌病是我国流行的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每年都会发生,主要集中在散养户、家庭农场和小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的小型猪场。这些猪场由于资金、规模和养殖技术限制,往往疾病防控理念差,发生疾病时不懂得科学用药,而是病急乱投医,使用一些不规范的化药和饲料添加剂治疗,使疾病不但没有治好,还出现了药物中毒现象,导致死亡率增加。对于广大养殖朋友来讲,一定要遵循“养大于防、防大于治”的疾病防控理念,将疾病控制在预防和治疗早期阶段。发现可疑猪要找正规执业兽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用药讲究科学,不可胡乱配伍和使用未印制可追溯二维码标识的产品,将疾病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夏伟.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治[J].新农业,2017(1):46.
[2]杨金生,刘云志,宫江.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兽医导刊,2016(15):22-24.
[3]袁国辉.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控[J].现代畜牧科技,2018(2):79.
作者:周建康 单位:湖南省涟源市杨市镇动物防疫站
- 上一篇:证券投资基金风险及解决路径
- 下一篇:云安全防护技术在企业数据中心的运用